劉圣江
摘 要:數學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因此,數學的學習要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卓有成效的數學學習離不開五彩繽紛的生活實際。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各種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近乎真實的教學情景,將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情景創設在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理論聯系實際的基礎上,結合小學數學教學實際,淺顯論述情景創設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情景創設;小學數學;重要作用
眾所周知,數學來源于五彩繽紛的生活。因此,數學是與多姿多彩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離開實際生活學習數學會讓數學學習變得枯燥乏味,相反,結合實際生活學習數學會讓數學學習變得妙趣橫生。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結合實際生活學習數學最主要的途徑就是情景創設。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各種形象逼真的生活情景,不僅可以有效地拉近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距離,而且可以使得數學學習變得妙趣橫生、簡單易學。現階段,創設情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筆者將在借鑒相關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小學數學教學實際,淺顯論述情景創設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一、激發學習數學興趣之橋梁
興趣是自主高效學習的原動力。當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之后,他們就會積極主動地、富有成效地投入數學的學習過程中去。因此,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是小學數學教學工作的重要內容。情景創設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根據相關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實際學情創設形象逼真的教學情景,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整十數、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及估算”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創設了這樣的教學情景:王阿姨在購物網站訂了3箱黑玉米,每箱20根。一共有多少根?教師通過創設王阿姨在網上購物的情景,把“整十數乘一位數”這一數學知識和“網上購物”這一生活實際緊密地結合起來。學生被教師創設的各種栩栩如生的教學情景深深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這些教學情景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也被有效地激發了。由此可見,情景創設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橋梁。
二、促進透徹理解知識之捷徑
透徹地理解知識是學習知識的前提條件。學生只有透徹地理解了知識的內涵及外延之后,才能達到有效學習之目的。因此,讓學生透徹理解相關知識是小學數學教學工作的主要內容。創設形象逼真的教學情景可以促進學生透徹地理解相關數學知識。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利用各種教學手段,立足課堂教學內容,創設各種栩栩如生的教學情景可以極大地促進學生透徹地理解相關數學知識。例如,在教學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筆算兩、三位數乘一位數(一次進位)”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制作了一段動畫片。動畫片先向學生介紹了美麗的白天鵝與黑天鵝的生活習性。之后又提出了一道數學問題:湖里有48只黑天鵝,白天鵝的只數是黑天鵝的2倍。白天鵝有多少只?學生通過了解“天鵝生活習性”的情景透徹地理解了“倍數”的概念。學生在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創設的各種教學情景中透徹地理解了相關數學知識,學習數學的效率自然也會逐步提升。由此可見,情景創設是透徹理解相關知識的捷徑。
三、提升解答題目能力之推手
解答數學應用題目是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的難點。只有學會了在實際生活中靈活地運用數學知識,學生才能快速準確地解答應用題目。因此,提升學生解答應用題目的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通過創設近乎真實的教學情景可以提升學生解答應用題目的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圍繞教學目標,利用多種輔助手段創設各種近乎真實的教學情景,可以大幅地提升學生解答數學應用題目的能力。例如,在教學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連續進位)”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讓班上兩名學生提前準備了幾本相冊。其中小云有5本相冊,每本96張照片;小蘭有4本相冊,每本126張照片。在課堂上教師讓學生根據這一生活實際自主地提出一些數學問題并進行解答。學生在教師圍繞教學目標創設的各種教學情景中提升了解答應用題目的能力,數學學習成績自然會節節攀升。由此可見,情景創設是提升解答應用題目能力的重要推手。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栩栩如生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要讓栩栩如生的教學情景成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橋梁;教師要通過創設形象逼真的教學情景促進學生透徹理解相關數學知識,要讓形象逼真的教學情景成為學生透徹理解相關數學知識的捷徑;教師要通過創設近乎真實的教學情景提升學生解答數學應用題目的能力,要讓近乎真實的教學情景成為提升學生解答應用題目能力之推手。總而言之,教師要讓情景成為一條連接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的重要紐帶。
參考文獻:
[1]任國芳.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情景創設[J].小作家選刊,2016(11).
[2]倪明.淺析小學數學教學情境的創設[J].好家長,2016(3).
[3]張瓊華.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情境的創設[J].中外交流,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