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源
摘要:網絡憑借其強大的開放性、共享性以及自由性等特征突破了以往作文教學的模式,為初中作文教學插上飛翔的翅膀。合理地利用網絡媒體資源進行作文教學,不僅能夠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創作欲望,并且能夠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寫作資源,豐富學生的寫作形式,使作文課堂煥發出生機與活力。本文通過對當前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現狀分析,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旨在利用網絡媒體這個平臺探究解決這些問題的具體策略,以提高初中作文教學效率。
關鍵詞:網絡教學;初中語文;作文教學;高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4-0029
網絡憑借其強大的開放性、共享性以及自由性等特征突破了以往作文教學的模式,為初中作文教學插上了飛翔的翅膀。合理利用網絡媒體資源進行作文教學,不僅能夠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創作欲望,并且能夠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寫作資源,豐富學生的寫作形式,使作文課堂煥發出生機與活力。本文通過對當前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現狀分析,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旨在利用網絡媒體這個平臺探究解決這些問題的具體策略,以提高初中作文教學效率。
一、激發寫作興趣,創設寫作情境
通過網絡媒體技術把教學內容做成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的形式越來越受歡迎。這種多媒體課件的普及同樣可以有效地緩解上述作文教學中出現的學生興趣不大的問題。寫作文首先要確定作文主題或作文題目,作文題目可在教材的單元作文訓練中選取,也可以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題目來寫。在確定好作文主題之后,根據教學需要,教師可以運用網絡資源圖文聲像并茂的特點,借助網絡媒體這個平臺精心篩選與寫作主題相關的文字、聲音、圖像以及視頻等資源。然后,將展示的對象做進一步加工處理,做成多媒體課件,借助多媒體現代化的聲光手段、動畫技巧以及音響效果等,將作文教學內容形象地展示出來,生動有趣。
1. 再現情境,還原生活。當作文題目布置下來以后,無論是寫景、狀物還是寫人,學生通常會憑借自己的想象或者回憶開始作文的寫作。但是,腦海中呈現出來的往往只是一個大體的、模糊的印象,回憶不出人或事物的細節特點。據此想象情況寫出來的作文,也就不可避免地缺乏了細節描寫。而細節描寫又往往是作文的動人之處。所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再現情境也就顯得尤為重要。
2. 利用網絡發表,體驗成功喜悅。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提出著名動機理論,既“需要層次理論”,他把人的動機由低到高分為五個層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層次的需要,是指實現個人理想、抱負,發揮個人聰明才智的需要。當這種需要被滿足,人們往往會產生一種情感的“高峰體驗”,具有如癡如醉的感覺。
二、開展網絡閱讀活動,積累寫作素材
當前初中作文教學中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學生的失語現象突出。“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識儲備,學生在行文過程中常常出現沒有材料可寫的狀態,這無疑直接影響了作文教學效果,也不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造成失語現象的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寫作素材的缺乏。以讀促寫是解決這一問題的良好途徑。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對于學生寫作而言,大量的閱讀尤為重要。學生只有通過大量的閱讀,才能多了解、多吸收、多借鑒,才能取他人之材為自己所用,才能行文如流水、涓涓流淌。以往我們常常鼓勵學生訂閱各種報紙、雜志或書籍以汲取寫作營養,獲益匪淺。但是,對于網絡而言,雜志、書籍等僅僅是冰山一角,網絡則是汪洋大海,在這里我們可以找到需要的許多信息資源。網絡閱讀能夠將學生從有限的教材文本中拯救出來,去迎接豐富多彩的、方便快捷的閱讀世界。網絡閱讀活動為我們有效地緩解素材缺乏這一問題提供了良好的契機。網絡信息的豐富性將學生帶入了閱讀的海洋。
三、運用新媒體,豐富寫作形式
新課程標準指出,在寫作教學中“要為學生的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的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在以往的作文教學中,學生的寫作,無論是作文、周記還是日記,往往都是以紙質文本的形態呈現出來,學生的寫作形式非常單一,容易產生寫作疲勞。網絡以其自身所具有的獨特優勢,憑借其開放的空間形態為拓展學生的寫作空間,豐富寫作形式開辟了一條新道路,迎合了新課程標準“積極合理利用信息技術與網絡優勢,豐富寫作形式”的主張,為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帶來了新的希望。
1. 利用微博,倡導網絡日記。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會有這樣的感受:當某個具體事件或某種觀念觸及自己心靈的時候,內心往往萌發起一種強烈的表達欲望,想將自己的想法以及感受通過三言兩語抒發出來。微博以其簡短、快捷的特點很好地解決了上述問題。在微博中,人們既可以作為觀眾,在微博上瀏覽感興趣的信息;也可以作為發布者,在微博上發布內容供別人瀏覽。
2. 利用博客,提倡網絡周記。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都會選擇讓學生寫周記,以便督促學生加強練筆,養成寫作的良好習慣。然而,由于教師批改作業的任務繁重,通常周記都是在周三之后甚至是周五才發放到學生手里,批改的滯后性導致學生在有寫作靈感的時候由于周記本尚未發下來的原因而不得不暫時擱置。即便周記及時發下來,教師給予的也通常是模式化的幾句評語,帶動不起學生的寫作興趣。這種方式束縛了學生的寫作自由,影響了學生的正常寫作。博客的出臺為寫作主體打開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微博可以隨時記錄片刻感想,但是由于字數的限制,使用者只能發表簡短的、粗略的看法以及感受,不便展開更深入的敘述與交流。如果說微博是日記的變形,那么我們可以把博客當作周記的化身。
四、多方評價,優化作文評改
作文評改是作文教學中的重要環節,主要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到自己作文的不足與缺憾,從中受到啟迪,得到提高。網絡媒體所具有的共享性、互動性和開放性等特征可以為優化作文評改開辟一片新的天地,在一定程度上扭轉教師疲于奔命,而學生收效甚微的局面。
在實際教學中,通常學生寫完作文交給教師,教師批改完、打上評語再發回到學生的手中之后,便聽不到學生的任何反饋與交流,本次的作文訓練任務便算結束。這種作文評價方式僅僅停留在單項交流的層面上,教師三言兩語的評價無法實現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所以導致評價的效果不明顯。筆者認為能夠讓批改真正發揮作用的是面批。這樣,教師既能夠當面給學生提出各種意見,并且能夠聽取學生的反饋,和學生形成互動。但是由于時間的限制,教師不可能對每一個同學的作文進行面批。網絡媒體的出現為教師實現網絡“面批”提供了可能。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作文的目的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互動交流是作文教學成功的關鍵。在以往的作文教學中,通常以作文本作為交流紐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作文自由、廣泛地交流。學生所面臨的讀者數量極其有限,教師幾乎是學生文章的唯一閱讀者,在信息循環的過程中無法引起足夠的反饋效應,只有作者,沒有讀者的尷尬局面使學生的寫作陷入被動的窘境。網絡以其所具有的傳播優勢實現了作文教學中自由方便的交流和評價,為學生的作文提供了多方互動交流的平臺,成為推動作文教改的有力武器。
(作者單位:廣東省茂名市電白春華學校 5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