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真正實現“以生為本”、“生生互動”的學本課堂是新的時代和教育改革的內在要求,是素質教育和高效課堂的客觀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一方面要解決好自身的認識問題,另一方面要精心策劃教學全過程。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務必解決讓“讓學生抓住教學目標”、“創造情境樂于探索”等四個方面,方能達到學生主體參與的教學要求。
關鍵詞:初中生物教學;學生;主體參與
人的主觀能力性是人實現全面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在教學中,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力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培養好學生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不同的課程,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途徑和手段有所不同。作者擬聯系自己近十二年的教學實踐,就初中生物教學中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以生為本”的“生本課堂”談幾點認識。
一、處理好“四大問題”,是實現“生本課堂”的基礎
1.樹立新型的師生觀。前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提出:面向全體,全面發展,主動發展是素質教育的三要素?!爸鲃影l展”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自主學習,自主發展。要讓學生“主動發展”,就要改變傳統的教師“一言堂”、“滿堂灌”“自我講演”的執教模式,教師應該成為學生的“朋友”,樹威信的同時,更要改觀點、聽意見、擅交往。扮演教學活動中的“導演”,由傳統的設計自我向設計學生轉變。換言之,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必須做到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中心,通過精心設計,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分析、歸納。使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而且獲得了學習方式,提高了學習能力,提升綜合素質。例如:在做解剖豬心實驗(初一生物下冊)前,教師先將解剖結構圖展示在課件上,再標上下刀路線,讓學生先看清圖示,然后動手來做,教師則在一旁指導和點評,充當“導演”角色。
2.創設積極、活躍的課堂氛圍。偉大的教育家杜威倡導“寓教于樂”,提倡教師要善于在快樂的氛圍下引導學生學習。課堂教學氛圍是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情感狀態,它是一種心理環境,這種心理環境的形成是教師和學生相互作用的結果。它影響課堂上師生的行為、思想、教學的效果以及學生個性的發展,積極、活躍的課堂氣氛是學生發揮主體作用的前提。實踐證明,如果課堂教學過程中充斥著消極、冷漠、沉悶甚至是責罵的氣氛,師生關系就會產生隔閡,甚至是裂痕,且很難融洽。這種氣氛既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也背離了學生的心理特點,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也會大打折扣。反之,積極、和諧、活潑的課堂氣氛,既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又可以幫助師生、同學間建立和諧關系,學生也容易產生滿意、愉快、互助的情感態度和情感體驗。在這種積極的態度和體驗的支配下,他們就更能充分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鞓妨?,學生們的思維才會更活躍和富有創造性。
3.充分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引導孩子主動學習,主動解惑是“生本課堂”的內在要求。如何改變過去的被動接受知識,果重要的一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運用啟發式教學方式,建立主體參與的教學模式,想方設法使每一個學生都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使他們在課堂教學中體驗感知、思考、概括、記憶、運用等認知的全過程,最終達到自我設計和自我發展。初中生已具備一定的認知能力,現行的初中生物教材又淺顯易懂,因此教師在講授每一個問題之前,要先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自學要求,然后讓其自主學習。比如在講“生物的遺傳”(初二生物下冊)一節時,教師可以先提出這樣幾個問題:遺傳是什么?遺傳通過哪些途徑實現?遺傳存不存在物質基礎,如果有,是什么?親代性狀能傳給子代的原因是什么?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教師可就該課的重點、難點提出另外的問題:發育為雌性的受精卵細胞和發育成雄性的受精卵細胞的區別在哪里?導致這種結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為什么位于X染色體上的隱性遺傳病總是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然后引導學生展開討論,最后就討論的結果讓學生交換觀點,隨后教師總結點撥,這樣的教學過程就是比較理想的“以生為本”的生本課堂。
4.實現多種模式的合作學習。學會交往是人實現全面發展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學中要給學生提供充揮發揮主體性能的情境。在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是最常見、最有效的提高學生主體性的途徑。學生在合作互動的學習中,其社會化進程得到加速,主體性得到發展。在實踐性很強的生物課中,教師應多設置一些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合作學習,在合作中相互交流、相互討論、相互啟發。這樣,在心靈與心靈的碰撞中,學生的主體性就得到了充分發揮。
二、做到“五個方面” ,是實現“生本課堂”的關鍵
1.讓學生抓住學習目標。學習目標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根本依據,也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才能在學習過程做到有的放矢。學習目標的展示方式可多樣,有時由教師展出,有時可由學生歸納。如“愛護植被,綠化祖國”(初一生物下冊)一課,內容零碎,不便講授。如果上課前教師先給出學習目標,然后讓學生照著目標看書,動手動腦,歸納知識點,教學效果就會大大增強。
2.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備課時,重點要考慮如何讓學生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如何調動他們的多種器官,參與學習,從而促進知識與能力的協同提高。在授課中,教師要特別注重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在實驗課上,先教會學生一些基本的實驗方法,然后讓他們自己設計一些力所能及的實驗。最重要的是讓學生獨立完成實驗操作,并要求學生認真觀察、記錄實驗過程。調查表明,學生非常喜歡獨立完成實驗。同時,他們通過親自觸摸、觀察、實驗,各種感官協同作用,思維活動程度也大大增強。
3.創造情境樂于探索。良好的學習情境有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學習情境可以采取多種方式,如觀看錄像、觀察實驗、閱讀材料、分析圖表等。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適時、巧妙地提出一些容易引起學生興趣的問題,抓住契機,啟發學生的靈感。有趣的問題可以把學生組織調動起來,也可以實現知識點的過渡,這樣也就實現了學生的主動學習。如“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初二生物上冊)一課,在講完發酵的原理之后,教師應創設一個學生分組實驗、質疑、釋疑的學習情境,讓他們利用實驗材料進行小組實驗。這樣做不僅有助于激活學生的思維,而且可以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
4.提出層次性、系統性的問題。生物的知識點之間有密切的聯系,所以課堂上教師提出的問題所包含的知識點不僅要相互聯系,而且要層層深入,要能使學生沿著合乎邏輯的思路去思考,形成一個連貫系統的思維過程。這樣的質疑與答問,既有利于學生對問題加深理解和記憶,又可培養他們良好的思維品質。值得注意的是:問題的層次設計要與學生的個體能力層次相適應,應從學生潛在的水平出發,巧妙地設計思考的階梯,誘使學生層層推理,步步深入,逐級而上,最終達到學生主動參與的目的。
5.健全探討機制。當學生掌握了大量的感性材料而苦于得不出結論時,教師就要適時組織他們討論,以加深學生對重點、難點的把握。如種子為什么會萌發,細胞怎樣分裂等,這些討論可以讓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促進其思維能力的發展。初中生有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樂于打破沙鍋問到底,所以教師應鼓勵學生帶著疑問思考,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給學生留下思考的余地,讓他們帶著問題學習,使他們始終在積極的思維狀態中發揮主體作用。
總之,要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現“生本課堂”,教師首先要改觀點,認清教學活動中師生各自的角色和地位,并處理好“導”與“學”的關系;其次,要設計好每一堂課,包括每一個教學環節,準備好每一個問題;再次,儲備更多的專業知識,善于發現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困難和疑惑,并及時加以解決。只有這樣,才能充揮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真正實現“生本課堂”素質教育大背景下的教學改革也不至于蛻變為有名無實的形式主義。
參考文獻:
[1]柳斌.柳斌談素質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36.
[2]錢永吟.營造良好的課堂心理氛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A]文理主編.中華創新教育論壇[C].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346.
[3]白鴻勝.行動與研究——提高中學生整體學習質量的策略與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148-162.
作者簡介:楊競,深圳市光明新區公明中學,研究方向:生物教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