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芳
[摘 要] 自從新課標實施以來,我們能夠從課堂的教學設計、課堂的教學模式、師生雙邊互動等方面給予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但我們往往忽略了我們課堂語言的錘煉,我們往往會在無意中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熱情。本文想就“這個問題其實挺簡單的”“誰來幫幫他”這兩句經常出現的課堂語言來談談自己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提出“有效激勵”和“有效等待”的觀點,以期同仁的共鳴。
[關鍵詞] 語文教學 課堂語言 人文關懷
一、這個問題其實挺簡單的
前不久,我聽了本校語文老師的一堂課,上的是《小草和大樹》,從課堂的教學目標設計,學生的獲得和生成,老師的引導和講授等角度而言,我覺得都非常好,唯獨這位老師課堂中常用的一句話引起了我不斷的注意和思考。課堂教學片斷:師:我想問同學們一個問題,課文為什么以”小草和大樹”為題目?學生沉默。師:這個問題其實挺簡單的,誰愿意來回答?學生繼續沉默。師指定一個學生來回答,該生站起后仍舊沉默不語。師面帶微笑,帶著鼓勵的神態對這位同學說:“大膽些,這個問題其實挺簡單的,把你想的說出來,自信點!”,被鼓勵的學生仍舊沒有回答,課堂越發顯得寂靜了。
這位老師為什么遇到這么一個尷尬的時候,她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自己探究文本,這不是很好?學生不回答,她不斷鼓勵,這不也做得挺好?是學生真的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從我們多年上課的經歷來看,這個問題似乎真的不難。那問題出在什么地方?如果我們用心思考一下,就能發現問題。我覺得問題就出在這位老師的課堂用語上,出在“這個問題其實挺簡單的”這句話上。針對這位老師提出的問題而言,不是一時就能解決的,一個人的成功,背后總要經歷很多挫折與磨難,三姐妹從文學界的“小草”變成“大樹”,她們經歷了哪些挫折與磨難?文中的關鍵詞語、片斷,學生未必一時能找到,找不到,就無法說出這個原因。引導學生抓住文中描寫夏洛蒂姐妹做法的詞語、句子,體會她們三姐妹的堅定的決心。 “教學是語言的藝術,是以語言為媒介的心與心的交流”,由于這句話,師生之間的交流形成了一道“暗溝”。我們不妨從學生角度來分析一下這位教師課堂用語“背后”的意思:“老師說這個問題挺簡單的,我的這個想法對不對,如果不對,那不被同學笑話才怪,還是聽聽別人吧”,如果人人都有這種想法,請問聽誰說?再從被叫的那位同學角度而言,也存在這兩種情況,一種情況同上,無須再說;還有一種更糟糕的情況,假如他真的不會呢?老師還再說“其實這個問題挺簡單的”,那豈不是容易理解為:你是個什么腦筋喲!如果是這種情況還能自信得起來嗎?
對于上文提到的這句話,我們不妨換個說法,如“這個問題需要從人物的語言、動作和神態方面去思考,大家認真考慮一下,如果發現的話,請把你的發現與大家分享”,多給學生一些緩沖的空間,那就可以多一位同學發言,那才真正多了一份自信。
這位老師也許會說:“我不是在鼓勵學生嗎?這有什么不好?”,不是不好的問題,我覺得這是一種沒有“用心”的鼓勵,事實證明,倒是一種傷害,所以類似這樣的課堂用語還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由這句話我又不覺想到類似這樣的其他課堂用語,自從新課標實施以來,有一種“怪味”語言一直充溢于我們的語文課堂,不管誰回答,回答得是什么問題,老師都說“好、很好、有道理、不錯、你真有主見、你真棒……”正面有道理,反面也有道理;喜歡行,不喜歡也行。這是“激勵”嗎?“都好”、“都行”,我一直在想,還要我們老師干嗎?讓學生有一個衡量的標準的“激勵”才是有效的,才是真正關心我們的學生,因為能讓學生真正有所獲得,我們要堅決反對為了追求什么而去刻意追求的課堂用語。蘇霍姆林斯基說“語言是一種最精細、最銳利的工具,我們的教師應當善于利用它”,所以作為語文老師,我們更應該好好關注課堂用語,責無旁貸。
二、誰來幫幫他
我們在上課或聽課中,還會經常說到或聽到一句課堂用語“誰來幫幫他”。仔細分析一下,這句話問題也挺大的,由于這句話,我們很容易將學生置于一個弱勢群體之中。
也許老師會說:“我這是讓我的學生在合作探究”,是這樣嗎?我覺得好像不是,我在課堂中說這句話更多出于是害怕時間來不及,課堂教學任務無法完成的目的,特別是有人聽課的時候,出于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意識幾乎沒有。新課程標準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其中我們有沒有注意到“愛護”一詞,我覺得這是一個前提,沒有了“愛護”,就談不上“合作探究”了,我們“愛護”了嗎?
怎么幫?我覺得還是課堂中的一個“等待”問題,而且我們要提倡“有效等待”。一堂課的時間不會因為我們的等待而停滯,我們也確實要完成課堂的教學任務,所以當遇到這種現象時,我們不妨讓這位同學坐下去繼續思考,兩分鐘后再請他回答,在等待他回答的過程中,我們可以請其他同學說說他們的想法。兩分鐘后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那位同學在其他同學的啟示下說出了與別人差不多的答案,這樣他可以高興地坐下去,因為他也完成了任務。第二種情況是:那位同學在其他同學的啟發下,說出了與別人不同的想法,這樣他可以自豪地坐下去,因為他有了自己的思維。不管怎樣,我們通過“有效等待”,我們不會讓自己的學生走向弱勢群體,不會可憐兮兮的坐下去,長期以往,我們那些不愿說話的同學,平時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學,喜歡鉆死胡同的同學能夠茅塞頓開,侃侃而談,這不是我們語文課堂所期待的呈現嗎?這不是新課標所追求的效果嗎?再次證明,關注課堂用語,意義極大。
“課堂語言”我們不知說了多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真是無法想起自己說過什么,她太平常了,因為平常所以往往被我們忽視,忽視則造成了我們與學生“教”與“學”之間的障礙。僅以兩例,反思自己,更加嚴格要求自己。期待自己擁有一座讓學生得以健康成長的美好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