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DOI:10.16658/j.cnki.1672-4062.2017.05.155
[摘要] 目的 甲鈷胺聯合依帕司他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分析其臨床療效和安全性。 方法 選擇在該院診治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68例為研究對象,將所有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給予甲鈷胺治療,觀察組給予甲鈷胺和依帕司他聯合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率和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的差異。結果 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6.47%,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7.64%;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7.06%,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88%;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和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治療中,采用甲鈷胺和依帕司他聯合使用,能有效加強患者代謝循環,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預防并發癥的發生,減少副反應發生,提高臨床療效。
[關鍵詞]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甲鈷胺;依帕司他;療效分析
[中圖分類號] R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3(a)-0155-02
糖尿病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慢性并發癥之一,其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肢體麻木、反應遲鈍、運動神經功能受損等,繼而導致患者肌力萎縮、全身癱瘓或猝死等,因此臨床有效治療是降低疾病危害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關鍵。目前臨床主要以治療為主,預防為輔,防治相結合,相輔相成,最終達到治療的目的。甲鈷胺和依帕司他是臨床治療神經周圍病變的常用藥物,甲鈷胺對患者周圍神經功能恢復具有促進的作用,而依帕司他對患者神經周圍病變具有抑制作用,為了探討兩者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治療中的聯合療效,筆者選擇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該院診治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68例為研究對象,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該院診治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68例為研究對象,男40例,女28例,年齡38~70 歲,平均年齡(63.4±2.2)歲;病程為 2~12年,平均病程為(5.2±2.3)年;所有患者均經臨床檢查確診為糖尿病患者,其中Ⅰ型糖尿病患者38例,2型糖尿病患者30 例;患者平均空腹血糖為(10.6±2.3)mmol/L,餐后2 h血糖(17.2±2.3)mmol/L。將所有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齡38~69 歲,平均年齡(62.8±2.3)歲;病程為 3~12年,平均病程為(5.6±2.5)年;Ⅰ型糖尿病患者19例,2型糖尿病患者15例;患者平均空腹血糖為(10.3±2.5)mmol/L,餐后2 h血糖(17.1±2.2)mmol/L;對照組男20例,女14例,年齡39~70 歲,平均年齡(64.5±2.1)歲;病程為 2~11年,平均病程為(5.1±2.4)年;Ⅰ型糖尿病患者19例, 2型糖尿病患者15 例;患者平均空腹血糖為(10.8±2.4)mmol/L,餐后2 h血糖(17.4±2.5)mmol/L;兩組患者基礎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兩組具體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實施基礎治療,包括適當運動增強體質,口服降壓藥物和注射胰島素降糖等治療,確保患者血壓和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圍內。兩組患者在相同基礎治療上給予不同藥物治療,對照給予甲鈷胺治療,3次/d,1片/次,溫水口服用藥;觀察組在甲鈷胺治療基礎上聯合依帕司他治療,甲鈷胺口服量和對照組一致,同時口服依帕司他治療,3次/d,1片/次[2]。連續治療3個月為1個療程,隨后觀察患者病癥改善情況,統計分析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3 療效判定
該組觀察指標包括感覺能力、神經反射和神經癥狀。根據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情況判定臨床療效,主要分為3個等級:①顯效:患者肢體疼痛感、麻木癥狀基本消失,觸覺和感覺基本恢復,神經正常反射,表明治療顯效;②有效:患者肢體疼痛感、麻木癥狀基本改善,觸覺和感覺得到改善,神經反射改善,表明治療有效;③無效:患者疼痛、麻木癥狀無明顯改善或加劇,觸覺、感覺無起色,神經反射無改善,表明治療無效。同時觀察和統計患者有無出現腹脹腹瀉、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
1.4 統計方法
該組所有數據均經 SPSS 17.0 統計學軟件處理,計數資料以[n(%)]表示,對比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療效比較
兩組經不同方法治療后,結果如表1所示,對照組17例患者治療顯效,9例患者治療有效,8例患者治療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為76.47%;觀察組26例患者治療顯效,9例患者治療有效,1例患者治療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為97.06%;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兩組患者經不同藥物治療后,觀察組1例患者出現惡心嘔吐癥狀,1例患者出現腹瀉反應,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88%;對照組3例患者出現腹脹、食欲不慎,2例患者惡心嘔吐現象,1例患者出現腹瀉現象,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7.64%;可見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糖尿病是臨床內科常見的代謝疾病,可造成患者全身代謝系統紊亂,并發各種代謝疾病,比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壓、高血脂等病癥。糖尿病由于血糖濃度過高,長期對患者血管和神經系統進行壓迫,導致患者神經受損發生病變,包括中樞神經病變和周圍神經病變,其中周圍神經病變是最常見的并發癥,可造成患者肢體麻木、觸覺神經遲鈍、肌肉萎縮等,繼而引發偏癱或周身癱瘓等,不僅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加重家庭經濟負擔,甚至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病因素比較復雜,其中血液循環受阻、糖代謝異常、神經因子缺乏營養等因素單個作用或共同作用,都可引發患者周圍神經病變[3]。近年來由于受環境污染、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變化的影響,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病率逐年增加,勢必造成社會醫療的壓力。因此,臨床有效的治療方法是預防和控制糖尿病發展的根本,也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前提。
臨床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除了常規運動治療、降血糖和降血壓治療外,還進行神經功能恢復治療。甲鈷胺是內源性的輔酶B12,容易進入神經元細胞,參與腦細胞和脊髓神經元胸腺嘧啶核苷的合成,促進葉酸的利用和核酸代謝,且促進核酸和蛋白質合成作用較氰鈷胺強;確保患者神經細胞營養的正常輸送,促進患者神經功能的修復。依帕司他為醛糖還原酶抑制藥,在糖尿病患者并發癥發病機制中,多元醇代謝中葡萄糖可轉化為山梨醇的醛糖還原酶,而依帕司他在這過程中可發揮抑制作用,能有效阻止這過程的進行,這對預防患者并發周圍神經病變具有重要的意義[4]。可見甲鈷胺具有修復神經功能的作用,依帕司他具有抑制并發癥的作用,兩者聯合使用能有效提高臨床療效。
該組研究中,對照組采用甲鈷胺治療,其中17例患者治療顯效,9例患者治療有效,8例患者治療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為76.47%,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7.64%;觀察組采用甲鈷胺聯合依帕司他治療,其中26例患者治療顯效,9例患者治療有效,1例患者治療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為97.06%,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88%;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治療中,聯合甲鈷胺和依帕司他使用,能有效加強患者代謝循環,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預防并發癥的發生,減少藥物副作用發生,提高臨床療效。
[參考文獻]
[1] 鄭文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相關藥物治療[J].實用糖尿病雜志,2012,8(3):60-61.
[2] 傅明捷,何明坤,王艷,等.甲鈷胺聯合依帕司他治療老年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42例[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 8) :1892.
[3] Mizukami H,Ogasawara S,Yamagishi S,et al. Methylcobalamineffects on diabetic neuropathy and nerve protein kinase C in rats[J].Eur J Clin Invest,2011,41(4):442.
[4] 金雪花,付鴻玉,唐海燕,等.α-硫辛酸、甲鈷胺、前列地爾聯合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58 例臨床觀察[J].當代醫學,2011,17(3):151-152.
(收稿日期:2017-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