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華
(甘肅省民勤縣新民小學)
摘 要:學習語文課程是學習其他課程的重要基礎。語文課程的學習伴隨著學生學習生涯的始終,在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漢語文化素養等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小學是學習語文的啟蒙性階段,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墊定了堅實的基礎。新階段的小學語文新課改給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關注語文綜合性學習,并結合具體的校本化語文教學,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性學習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校本化實施;有效學習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堅持貫徹“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以語文綜合性學習為教學的切入點,結合校本化研究,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和口語表達能力。語文綜合性學習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另外,結合學校所在地的地方特色,使校情與課本結合,開發語文新資源。所以在小學語文新課改背景下,在教學中實施綜合性學習校本化實施很有必要。本文通過分析三種新型的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校本化實施的教學模式,希望為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有效教學提供借鑒。
一、在“翻轉課堂”中實施綜合性學習
“翻轉課堂”就是重新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變單調的“講授”課為“學生主動學習”課,進而轉變課堂的講授模式和學生學習方式。一堂完整的“翻轉課”必須要協調三個內容,也就是合理的網絡環境、自覺的學生和充足的時間。
例如,在講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人教版)《趙州橋》的時候,由于本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基本的詞語并理解趙州橋非常雄偉、堅固和美觀的原因,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教師在進行授課之前先給學生提出問題,即“為什么趙州橋是我國寶貴的歷史遺產?課文中是怎樣來描寫的?”使學生大致了解課文內容,這樣就能給教師和學生留下充足的課上討論時間,有利于思想的交流。在課堂環節中,教師給學生重點強調重要的詞語“石匠、智慧、沖毀”等之后,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進行問題的討論,討論過后各組總結出答案,最后匯總給老師,老師再與學生進行深層次的交流。這樣學生就掌握了課堂的主動權,根據老師的問題自主解決。之后教師引導學生根據本課的寫作模式描述一個當地的建筑物,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性實踐能力。
二、結合具體課程,引導手工制作
在小學階段,由于學生整體上比較好動,所以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積極引導學生結合具體的課程目標進行相應的手工制作。這種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更深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體會一切的來之不易。
例如,在講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人教版)《一分鐘》的時候,由于本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熟悉掌握“鐘、零、欠”等生字,分析理解文章,體會元元后悔的心情,并且了解時間的寶貴性,學會珍惜時間,嚴格要求自己。由于本課的課文內容和時間有關,所以教師在課堂進行之前,先組織學生自己準備好小木板、釘子、畫筆等,在課堂上先自己制作一個自己心目中的鐘表,并且同伴之間相互比較一下。在這個過程中,認真體會整個制作過程,用心體會一分一秒的來之不易。
三、在綜合性學習中注入“感恩”因素
學習語文課程最重要的是在語文學習中培養我們的感恩情懷和愛國之情。語言文字是表達情感最委婉的方式,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感恩之情,以便他們更好地回報社會,關愛他人。
例如,在講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人教版)《小英雄雨來》的時候,由于本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熟悉整篇文章,分析小英雄雨來的故事,理解“有志不在年高”的具體含義,體會以雨來為代表的英雄為了我們的美好生活而做出的犧牲,激發學生心存感恩之情,并指導學生寫出自己的“感恩”故事。在本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先帶領學生了解抗日戰爭的具體狀況,之后和學生一起分析小英雄雨來的故事,通過具體的情節體會雨來的愛國之情,找出雨來的英雄本色。理解了文章的深層次內涵之后,教師指導學生寫出和自己有關的“感恩”故事,并在同伴之間進行分享,并且使同學們互相借鑒。這種在語文教學中注入“感恩”教育,有利于學生在生活實踐當中把自己的愛心傳遞給其他人,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性學習能力。
在小學語文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以語文綜合性學習為基本的教學切入點,完善課堂教學模式,結合具體的校本化研究,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許萍.語文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個案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9.
[2]王良姍.如何加強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實施[J].新課程學習,2010(8).
注:本論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小學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與管理研究》階段研究成果之一。課題批準號:GS[2015]GHB0511。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