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華平
(浙江省溫嶺市第四中學)
摘 要:實驗是初中科學教學的重要教學手段,而對學生進行分組是提升實驗效果的重要方法。分組實驗能解決器材不足的問題,既能讓學生親自動手又能開展合作學習,是學生獲得知識進行科學探究的重要途徑。分析當前初中實驗分組中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對科學分組實驗的有效策略展開了詳細論述。
關鍵詞:分組實驗;有效策略;實驗心理;質疑精神
實驗教學可以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生動形象地展現給學生,加強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當前初中分組實驗存在實驗前期分組隨意、實驗中期做而不思、實驗后期匆匆收尾等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影響實驗教學效果,還阻礙了學生的健康發展,實驗老師應當對分組實驗不斷探索,使分組實驗更加科學化,達到提高實驗教學效果的目的。
一、初中科學分組實驗現狀
1.實驗前期分組隨意
初中學生去實驗室的機會并不多,也很少接觸到實驗儀器,一般都是老師操作給學生看,客觀條件的制約加上有些老師對實驗教學不重視,導致初中的實驗分組欠缺合理性和科學性。學生得知要去實驗室做實驗是一件很興奮的事情,因此和自己關系比較好的同學組成一個小組。而老師在進行實驗小組劃分的時候,通常都是依據座位進行劃分,同桌的兩個人為一組。這些分組方式比較隨意,每個組的操作水平和實驗程度也是參差不齊,有些小組做實驗的時間綽綽有余,而有些小組做實驗的時間不夠。
2.實驗中期做而不思
實驗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將教學內容更加直觀、生動地展現給學生,是為了讓學生透過實驗的現象了解實驗本質,通過分析實驗現象而掌握書本上的概念和理論。但是有些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將注意力全部用在“觀察”實驗現象上,而沒有通過現象進行思考。還有些學生只是按照書本或者老師說的步驟去重復實驗,而沒有考慮實驗中現象產生的原因。甚至有些學生沒有觀察到書本上出現的實驗結果時,也沒有對實驗失敗的原因進行分析。這種做而不思,觀而不知的實驗過程,大大降低了實驗的預期效果。比如,對于二氧化碳的制備這個實驗,有些學生只知道混合石灰石和稀鹽酸、碳酸鈉、稀硫酸,但是不仔細觀察氣體產生的特點,沒有思考氣體產生不同情況的原因,這種實驗過程毫無意義,學生沒有從實驗中獲得啟發。
3.實驗后期匆匆收尾
很多初中學生對實驗不重視,做實驗前沒有進行充分預習,以至于做實驗時跟不上老師的講解速度,甚至有些學生不知道從何下手,干脆在一旁當起了旁觀者,看著別的學生做實驗,很多學生都是一邊做實驗一邊對照課本,照葫蘆畫瓢,而實驗時間有限,導致實驗課結束時還有部分學生實驗沒有完成,還有些學生為了完成實驗任務而匆匆收尾,并沒有看到預期的實驗效果。而這些學生在實驗課結束后通常都是一窩蜂跑出實驗室,留下一堆爛攤子不聞不問。這樣不僅不能達到實驗教學目的,還給實驗室老師帶來了更多的工作量,加重老師的負擔。這種匆匆收尾甚至不收尾的實驗,對實驗課的教學產生不利影響,也對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和發展造成了較嚴重的負面影響。
二、初中科學分組實驗的有效策略
1.培養學生健康的實驗心理
學生的學習心理直接影響學習效果,初中學生存在較多的不良心理。第一,敷衍心理。很多初中老師對實驗教學并不重視,導致很多初中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產生敷衍心理。實驗教學是為了讓學生通過實驗現象去發掘現象背后的本質,從而掌握和吸收書本上的知識,但是很多學生僅僅為了“做實驗而做實驗”,認為做實驗僅僅是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導致實驗過程中經常出現“做而不思,觀而不知”的現象,這對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第二,主觀臆測的心理。很多學生由于事先看過課本或者實驗手冊,對于實驗步驟以及實驗過程中產生的現象掌握的一清二楚,但是實際實驗過程中,往往實驗結果和書本上預期的實驗結果存在一定偏差,例如,化學實驗中很多化學試劑的量不一樣,導致的結果就會完全不同,因此,同樣的實驗可能會出現不同的實驗結果。而很多學生因為事先知道了實驗結果,所以在實驗過程中常常存在主觀臆測的心理,這是實驗中必須要克服的不良心理之一。比如,在“學習簡單包扎”的實驗中,教師需要指導學生了解簡單包扎的方法。一些學生認為這種實驗知識看看錄像,簡單模仿而已,敷衍心理比較強,而且沒有掌握包扎的要領,所以出現了多種錯誤。對此,教師需要糾正學生的態度,讓學生通過圖解和視頻等形式掌握包扎的要領,避免讓學生主觀臆測,采取錯誤的包扎方法。實驗老師首先要從自身做起,對實驗教學加以重視,可以通過實驗過程中提問題的方式來引起學生對實驗教學的
重視。
2.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和探究意識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實驗教學同樣也如此。實驗老師應當在實驗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這也是當前很多實驗老師面臨的難題,實驗過程一般都是設定好的,實驗方案也是唯一的,實驗所需要的器材以及實驗目標和原理都是固定的,因此很多實驗老師在實驗教學的過程中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跟著老師的講解步驟一步步完成實驗,思維空間受到了限制,實驗過程按部就班,學生也就失去了自主探索和自主思考的機會。實際上,實驗老師應當讓學生自己去做實驗,并且通過實驗現象自主展開,這樣不僅能夠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實驗老師在實驗開始前,要指導學生對實驗現象產生的條件進行深入分析,并且鼓勵學生在原有實驗基礎上進行創
新,不能僅僅按部就班地模仿書本上的實驗步驟,要適當改變實驗條件,觀察不同條件下出現的不同實驗效果,并對其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這樣就能將實驗教學的性質轉換過來,由驗證性實驗轉變為探究性實驗,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和探究精神。
3.分組方式要科學合理
當前初中實驗分組方式較為隨意,學生都選擇和自己關系比較要好的同學分為一組,或者老師直接安排同桌兩個人為一組,
導致每個實驗組的操作能力和實驗程度參差不齊。因此,實驗老師要對此加以重視,在實驗分組上要做到科學合理,保證實驗教學的效果。
筆者認為,實驗老師可以按照以下幾種方式進行分組:第一,實驗能力。實驗老師在分組的時候,可以按照學生實驗能力的不同進行分組,將學習認真踏實的學生和平時調皮搗蛋的學生分在一組,因為平時看起來外向活潑的學生,往往有著較為開闊的思路,而且有著較強的動手能力,這些學生和認真踏實的學生分在一個小組,可以相互取長補短,提高實驗效果和實驗教學質量。第二,學習方式。實驗老師還可以根據學生學習方式的不同進行分組,學生的思維品質存在差異,有些學生喜歡思考,而有些學生喜歡動手,將這些學生放在一個小組,可以相互促進,調整好彼此的關系,通過接觸和磨合,思想上逐漸擦出火花,這對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有著極大的幫助。
綜上所述,分組實驗的教學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親自動手,通過實驗現象了解實驗本質,從實踐中獲得真理。因此,實驗老師應當重視實驗教學,培養學生健康的實驗心理,通過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旭東.探索利用初中科學課拓展學生知識內容的途徑[J].學周刊,2016(10):3-5.
[2]張偉林.初中科學作業生活化的思考與實踐[J].中學教學參考,2015(11):5-7.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