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卉馨
(南京市旭東中學)
摘 要:新課程標準實施后,教育的理念一直是“讓教育回歸生活”,同時這也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發展趨勢。討論一下如何把思想品德教育與實際生活進行有機結合,確立一種以人為主體、以生活為中心的新型教育模式,希望能對各位教師有所幫助。
關鍵詞: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學;實現方式
一、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任何學科的教學都是來源于生活并最終運用到生活中,思想品德的教學也不例外。正是因為生活中有很多人不遵守社會道德,沒有獨立的思想,所以思想品德的教育才顯得尤其重要。因此,教師在進行思想品德的教學時,可以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學習課程內容的同時去感受生活中實際存在的例子,這對于教學效率的提升有重要的幫助作用。舉例而言,在進行“學會調控情緒”這一節內容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從網絡上搜集一些因為沒能調控好情緒而造成事故的一系列案例。例如,最近出現的一個事件,正是因為雙方沒有調控好自己的情緒,最終因為一塊錢而釀成悲劇。再如,學校里學生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大打出手最終釀成事故。在進行這一節內容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來播放這些現實生活中的案例,告訴學生調控自己情緒的重要性。這種借助多媒體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的形式不僅能把思想品德的教學與實際生活進行有機關聯,同時以視頻、故事的形式來輔助教學吸引了眾多學生的興趣,提升了教學的效率。所以,作為一名思想品德教師,我們可以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來創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二、隨時關注社會熱點,并運用到思想品德教育中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教育理念已經不適用于現代的教學了,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說過:“生活的味道越濃,教育的意義就越大,堅持下去就會產生奇跡。”因此,教師在教學時一定不能一味地依賴教材,而是要隨時關注社會熱點、追蹤焦點問題,并把這些問題與課本上的知識加以聯系,加深學生對思想品德知識的理解程度。例如,在進行“感受法律的尊嚴”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選取一些由于沒有遵紀守法而鋃鐺入獄的案例,把這些案例加入這一節內容的教學中,讓學生一邊觀看這些案例,一邊進行這一節內容的學習,這種教學形式肯定要比教師單純帶領學生學習“我們為什么要遵紀守法、為什么要防患于未然、如何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效果要更好一些。所以教師一定要實時關注社會熱點,并把其結合到思想品德的教學過程中,這樣更能對學生帶來沖擊,激勵學生學好思想品德,不做違法的事情。
三、帶領學生走進生活,吸引學生對思想品德學習的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在教學中提升效率、保證教學的質量,首先教師要做到的就是吸引學生對思想品德的興趣。學生已經厭倦了坐在教室里聽教師講課、自己記筆記的教學模式,如果在進行思想品德教學時教師能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的話,教學的效率肯定會更高。例如,在進行“維護消費者權益”這一節內容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制作一些調查問卷,讓學生走入實際生活中去調查,看看影響人們消費行為的因素都有哪些,人們在購買到假冒偽劣產品時一般選擇的是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還是不了了之,以及人們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知識有沒有了解。教師所做的問卷都是我們思想品德要教學的一些內容,通過讓學生融入實際生活中去調查、去總結的形式,更能使教學與生活融為一體,同時學生在調查的同時也收獲了知識的增長,這對于思想品德教學效率的提升也起到了不可小覷的輔助作用。我們之所以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就是為了學生在生活中能有一個優良的表現,不侵犯他人權利的同時也能保護好自己的合法權益,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生帶進實際生活,讓他們感受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四、在課堂上模擬生活情境,實現教學的生活化
模擬現實情境也是很多思想品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它不需要教師單獨拿出一節課的時間來帶領學生走上社會,也不需要付出任何的成本,但是學生的參與度極高,因為這看起來是一個游戲,但實際上有著很深刻的教育意義。例如,在進行“平等尊重你我他”的教學時,教師在教授完課程的內容之后,可以拿出十分鐘的時間來帶領學生玩一個游戲:全班一半的學生閉上自己的雙眼不能睜開,教師要求他們從教室的東邊墻走到西面墻處,相信大部分同學都會碰到桌椅或其他的障礙物,而剩余的一部分學生則有可能鼓勵或者是嘲笑他們。在這個游戲結束之后,教師可以去詢問閉上眼睛走路的同學的感受,有的學生可能會說:“我感覺特別艱難,自己不知道路應該怎么走。”有的學生則會說:“當我碰到障礙物聽到別人笑話我時我很傷心,因為我覺得他們沒有尊重我。”這個時候教師再進一步教學“剛才有一部分同學感受了一下盲人的生活場景,只是短短的幾分鐘你們就能了解到他們的不容易,那在路上碰到盲人、聾啞人時你還會用異樣的眼光看待他們嗎?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是平等的,都應該被尊重,每個人都應該有被尊重的權利”。教師在模擬完生活的情境之后再引導學生反思,這種教學形式無論是對學生的學習還是生活都有著重要的幫助作用,也更能實現教學的生活化。
五、設置生活化的任務或問題
在新課程標準的號召下,初中課堂教學已經由傳統的“教師為主體”轉變為“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設置一些任務或者有關教學的問題讓學生去完成,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教師在進行“相親相愛一家人”這一章內容的教學時,可以設置這樣幾個問題“你們家在做家務時的分工是什么?你與父母的相處模式是怎樣的?是有代溝還是可以成為朋友?你如何看待父母在你做錯事情時對你進行嚴厲批評?你認為應該如何與父母相處、互相理解?”教師設置完這幾個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之后,可以引導學生成立合作小組,每五六個人成立一個小組一起進行討論,每個人就自己與家人相處中的一些困惑提出問題,其他的人負責幫忙解決,等所有的學生都發言完畢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總結出一套與父母相處的攻略,這樣既解決了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同時也保證了思想品德教學的質量。因此,要想實現思想品德教學的生活化,教師可以設置一些生活化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探究。
六、思想品德教學生活化的意義
新課程標準實施之后,思想品德教學強調要把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知識與能力三者融為一體,生活化教學的方式完美地實現了這一點。首先,它通過滲透思想品德知識的生活化情境,培養了學生的情感,通過讓學生參與到滲透了思想品德知識的生活化情境討論中,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其次,生活化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從而加深了學生對思想品德知識學習的興趣;再次,生活化教學模式是突出學生主體、建設生態課堂的需要,在思想品德教學時如果能把貼近生活的情境融入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性都能得到提升,學生為主體的生態課堂模式也就更容易實現。
思想品德是初中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如果教師能夠把思想品德的教學與實際生活進行關聯,實現教學的生活化,那么無論是教學的效率還是學生的積極性,都能提升不少。
參考文獻:
[1]馮松學.初中思想品德課生活化教學的幾點嘗試[J].新課程,2010(4).
[2]姜桂東.初中思想品德課生活化教學的幾點體會[J].山東教育,2007(Z5).
編輯 任 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