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遠航

摘 要:高職院校作為新時期旅游人才的主要培養基地,對高職院校旅游專業教師的職業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受教師自身、高職院校、政府以及社會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高職院校旅游專業教師的職業能力現狀卻不容樂觀,存在著教學能力不高、科研能力缺失、學生管理能力低以及職業能力基礎條件不足等一系列問題,如果這個基礎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就無從提高其職業能力,更無從談及旅游人才培養和旅游職業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 旅游專業 教師 職業能力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4(c)-0195-04
隨著近些年旅游業的迅猛發展,社會對旅游專業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表現在不僅要求旅游人才的數量,更要求旅游人才的質量。高職院校作為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我國旅游專業人才的培養基地,承擔著培養既有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又兼具高超實踐技能,同時具備與時俱進的創新服務精神的高素質人才的艱巨任務,因此,對高職院校旅游專業教師的職業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近幾年高職旅游專業和旅游院校的發展卻呈現出縮減的態勢,旅游人才的培養也陷入困境,造成這一現象的影響因素很多,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便是高職院校旅游專業教師職業能力不足。
1 調查問卷設計和樣本選取
為了更加客觀的對目前國內高職院校旅游專業教師職業能力的發展情況以及存在問題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該文設計了相關的調查問卷,并在廣東、浙江等開設旅游類專業的六所高職院校進行問卷調查。問卷由6個部分組成,共設計24個題目,涉及到高職院校旅游專業教師職業能力基礎、教學能力、科研能力、學生管理能力、指導實習實踐能力以及相應的保障體系等多方面。問卷在阻礙教師職業能力提升的渠道的題目設置上采用多選題和開放式問答,使問卷的結構更科學、更合理。
2 高職院校旅游專業教師職業能力的現狀
該次調查是從2016年10月份開始的,問卷共100份,回收93份,回收率達到93%左右。在此之中,有效問卷達到91份,有效問卷回收率也達到97.8%。通過對所搜集數據的匯總、整理、統計和分析,得出如下結論。
2.1 旅游專業教師職業能力基礎條件不容樂觀
教師職業能力的形成依靠教師自身的學歷、學科背景、職稱等,這些是構筑教師職業能力基礎的主要條件,也成為其發展的重要方面。職業能力基礎條件參差不齊是影響當前高職院校旅游專業教師職業能力提升的最主要最明顯的問題之一,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2.1.1 學歷結構不合理
伴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高校對教師的學歷要求也是水漲船高,表現在具有碩士以上學歷的教師逐漸增多,而且正在逐步增加。但從整個教師團隊來講,這種學歷分布依舊是不合理的,表現在本科和碩士學歷教師數量依然較大,博士研究生數量極少。這種不合理的學歷構成不利于教師對學科理論知識的研究和探索,不利于院校科研能力的提升。以問卷調查中廣東某職業學院旅游管理專業教師隊伍來看,其總共有教師10人,其中碩士4人,占到40%,其余均為本科學歷,無博士學歷教師,梯隊分布比較模糊。
2.1.2 教師來源單一
教師來源的方式很多,但是其往往都是和教師本身所具有的理論基礎、實踐能力以及研究方向相關的。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國內高職院校旅游專業教師主要來源于以下幾個渠道:一是來自于同等級高職院校的教師較多,來自本科高校的教師數量較少;二是畢業于國內高校的教師較多,來自國外或有留學經歷的教師數量較少;三是應屆生較多,有從業經歷的教師較少(如圖1)。
2.1.3 教師職稱較低
高職院校旅游專業教師職稱是職業能力形成的基礎和關鍵,同時也決定了專業教師的科研學術能力、理論研究能力、成果轉化能力等。從問卷結果來看,70%左右的旅游專業教師都是中級以下職稱,而有副教授職稱的教師占到23%,僅有6%為教授。這表明高職旅游專業教師職稱大多并不高,職稱構成和梯度分布不可合理,職業能力提升和發展面臨巨大挑戰。
2.2 教學能力欠缺
在對教師隊伍質量進行合理評價的時候,一個重要的方面即是對其教學能力的評估。其中教學經驗、教學方法以及實踐能力都是重要的參考數據。
2.2.1 教學經驗方面
調查中可見,在高職院校旅游專業教師隊伍中,應屆生占很大的比重,他們幾乎都是從學生直接轉變為教師,缺乏系統的教學培訓以及實踐經驗,教學效果也就并不那么盡如人意。
2.2.2 理論聯系實踐方面
結合旅游專業技能性較高的特征來看,旅游專業教師在知識傳授的時候,必須和實際情況時刻緊密結合,而且實踐性的教學比例一般而言是不得少于理論教學的。但是目前大多數教師都有輕實踐而重理論的錯誤觀念,在教學中很容易或多或少都會出現理論和實踐脫節的情況。在收回的樣本數據中,僅僅有19.4%的教師可以結合實際進行講解,而對于更大部分的教師來說,其一般都是照本宣科較多,很難自然地聯系到實際。
2.2.3 對教學對象的了解方面
由于多年來存在的高考制度的影響,在生源方面,高職學生和本科學生本身就有著某種層次的差距,從入校開始,就必然會遭受一定的成見看法,其中也包括來自教師群體的偏見。在問卷中,盡管有62.5%的教師認為本專業的學生性格外向、合作能力較強、實踐能力突出,但是也有30%左右的教師對這一專業的學生持有“礎較差”、“學習不積極”、“自律性差”等負面看法。如果教師不能客觀全面的看待教學對象就很容易影響到自身的教學情緒,嚴重影響良好師生關系的形成,影響專業教學成果和教學質量。
2.2.4 教學方法的運用方面
結合問卷來看,國內該專業在高職教育中的教學方式依舊是傳統講授式的方式,很少有人采用情景演示等創新方法,部分教師會結合案例教學(如圖2)。浙江省某職業技術學院的一位旅游專業教師指出:很多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教師對旅游行業發展現狀和發展方向以及發展規律并不是特別了解,因而缺乏實踐和行業經驗,其講授的內容有可能出現和實際并不相符的情況,對旅游管理的過程也很難清晰地表述,因此經常發生講課停留在書本上、教學與實際脫節、教學方法單一的問題。
2.2.5 實踐能力和旅游從業經歷方面
教師對提升專業實踐能力和旅游從業經歷的重視度不夠。調查中發現,高職院校旅游專業教師認為實踐能力十分重要的只有37.8%。還有的被調查者認為教師本職工作就是上課,其他的與教師無關。由此可見,教師總體上對提升自身專業實踐能力的重視程度不夠,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
旅游業屬于服務業,技能性和實踐性的特質一直較為明顯,人力資本的增加使得眾多的旅游企業更加愿意希望畢業生可以直接開始工作,而不再進行繁瑣的崗前培訓,這就要求該專業教師的專業教育要與市場相接軌,尤其是對崗位技能的培養。
2.3 科研能力缺失
對于高校教師來說,其科研能力是教師職業能力的主要衡量標準,而一些高職院校卻將教學課時和教學水平看作是衡量教師能力的主要指標。問卷統計表明,國內高職院校旅游專業教師科研能力并不高,科研成果數量不多,等級也比較低。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是經費不足,另外更主要的則是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一直是面向社會的技能應用型人才輸出,在科研方面一直不夠重視。
2.4 學生管理能力較低
高職院校學生數量龐大,學生基礎參差不齊,學生自我約束能力較本科學生弱,因此,高職院校的學生管理工作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許多專業教師不僅僅要維護好課堂教學秩序,還要加入到學生管理工作的隊伍當中。通過調查發現,僅37%的專業教師有過做班主任的經歷,13%的教師有想做班主任的意愿,67%的專業教師課下經常與學生進行思想和生活上的交流,29%的專業教師有過輔導學生參加專業競賽的經歷。由此可見,高職院校里教學和學生管理相分離依然是大部分教師的傳統觀念,多數教師認為專業課教師只負責上課,而學生管理與自己無關。
此外,高職旅游專業實踐教學活動較多,學生實習實訓時間較長,但由于指導學生實習實踐瑣事繁多,壓力較大,且少有補貼或者績效,多數專業教師不愿意承擔此類工作,導致旅游專業教師指導實踐能力較低。
3 對調查結果的原因思考
3.1 教師自身方面
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只是能夠影響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內因為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導致高職院校旅游專業教師職業能力水平低下的關鍵因素在教師自身,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因素。
(1)教師專業理論知識欠缺。
知識是形成職業能力的基礎。調查統計發現,高職旅游專業教師學歷普遍不高,擁有本專業博士學位等高學歷人才寥寥無幾,絕大部分為碩士及以下學歷學位,這其中還有一大部分的專業教師非旅游專業科班出身,因此,教師本身的理論知識欠缺,基礎不深厚,在理論教學乃至科研方面就顯得力不從心,很難對專業進行深層次的研究和挖掘。
(2)教師實踐教學的運用情況不容樂觀。
少部分旅游專業教師在教學中能夠引進實際案例進行指導,而實踐課程的設置也不會超過總課時的1/3。由于旅游專業的實踐性較強,實踐類課程的設置就顯得極為重要,由于相關課程的設置長期以來都缺少案例以及實踐操作的部分,因此使得很多學生都只能將知識停留在書本之上,專業教師也無法提升自身的實踐教學能力。
(3)教師嚴重缺乏行業經驗。
在很多因素的共同影響下,現在的高職教師很少可以有行業實習的機會,從業經歷自然也相對較少,使得其專業知識尤其是實踐能力一直處于落后狀態,與本行業和企業的發展嚴重脫節,不能夠很好地適應專業教學的需要。
3.2 學生方面
教學活動需要教師和學生雙方共同參與,如果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不高,勢必影響教師教學情緒和教學能力發揮,影響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進而也就無法收獲到滿意的教學效果。受我國高考選拔制度的影響,高職學生錄取分數低,與本科學生尤其是重本學生相比較,課堂紀律較差、學習氣氛不濃、上課不活躍、與教師互動不多,加之基礎知識淺薄,上課屢有講話、睡覺、玩手機、聽音樂、逃課等不良情況出現,很大程度上影響教師的講課積極性,教學能力也受到負面影響。
3.3 學校、政府組織方面
3.3.1 教師培訓供需錯位
高職院校教師職業能力提升的最直接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培訓。培訓工作既可以由國家或者是地方行政機構進行,也可以由學校直接安排,培訓的內容可以是相關的教學理論、專業技能或是行業培訓。雖然教師培訓具有培訓對象廣泛性、培訓內容系統性等優點,但是由于多數培訓和教師自身的需求不能夠完美契合,所以很多時候培訓也都是流于形式,培訓的效果也就差強人意,其主要問題如下。
(1)教師自我提升途徑單一。調查發現,在自我能力提升方面,目前高職院校旅游專業的教師所采用的方式一般包括:70%左右的教師都是從課本或者是網絡上攝取自己需要的知識技能,13.6%的教師一般會選擇同行之間相互交流學習,通過培訓學習的更少,僅僅占到12%左右,剩下的21.5%的教師一般都會采取參加各式講座的方式。以上這些都表明,國內的大部分旅游專業教師,不管是求知熱情,還是自我提升的積極性都是比較高的,但因為受到很多條件的限制,他們缺少的是有效提升的渠道。
(2)培訓內容忽視教師需求。就目前高校教師的培訓內容來看,培訓的內容基本是由政府主管部門來確定,因此常常會忽略教師的真實需要。杭州某職業技術學院的一位旅游專業老師提到,目前教學培訓的主要內容或是對教學技術的培訓,或是對當前政策的解讀,內容往往是空泛簡單,缺乏實際效用,對職業能力的價值更是不大。單從目前的培訓內容來看,大多數是和行業發展的方向是相背離的,對職業發展沒有任何價值。
(3)培訓方式單一。大部分培訓都是由學校統一進行講座式的培訓,很少有學校是按照教師的需求而實行相應的培訓項目。這說明,目前高職教師的培訓方式依舊不夠多元。教師的培訓形式依然與教學活動一樣的班級制存在,培訓對象只能像學生一樣被動地灌輸專家口中的理論,難以滿足教師多元化的實際需求。事實上,每一名教師在實際授課和工作中都會遇到不同類型的問題和困難,教師除了亟需獲得完善的問題解決方法以外,更要隨時掌握最新的研究現狀,而非僅僅是參加培訓學習,更不是因循守舊的灌輸和講授。
3.3.2 職稱評審機制欠完善
職稱評審因素一直以來是制約旅游職教教師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具體表現如下。
第一,職稱評審不能公正進行。由于申請名額的限制,同等條件下,即使學歷、科研水平等都達標,但是由于教師來源以及學校性質等外在條件,不同院校的教師依舊會受到不同的對待。第二,評審渠道的障礙。由于我國大多高職院校成立時間較晚,高職院校綜合實力較弱,因此高職院校既不具有自行評定職稱的資格,因此其教師職稱的評定依舊需要通過個人申報的方式,由教育主管部門安排進行。這樣一來,經常會出現因為申報數量龐大、細節難以把握、透明度低等影響,評審渠道不順暢。第三,評定職稱不被認同。在高職院校獲得的職稱為“高等職業技術學校”職稱,而得到這一職稱的教師如果想要進入本科院校任教的話,其職稱經常會受到質疑,這使得公平對待的可能性更是大大降低,對優秀教育人才在高校間的合理流動非常不利。
3.3.3 科研審批難以公平兼顧
作為高等教育的實施者之一,高職院校也本應成為重要的科研場所,但現實情況都不盡如人意。
首先,沒有完善的管理、促進機制與科研環境。國內的大多數高職院校,在教師考評機制中,學術論文或者是科研項目等內容通常并不在考評項目之內,而是單純地把完成規定的教學量作為考評的第一標準,導致教師缺乏科學研究的積極性,因而科研難以開展。
其次,在科研項目的申請與審批過程中,高職院校經常被排除在外。不管是在課題評審方面還是在分配任務上,政府部門普遍會偏向本科院校,這就給高職教師申請科研項目帶來極大困難。
最后,高職院校本身并沒有設立相對規范的科研團隊。幾乎所有高職院校教師的主要任務都是教學,卻沒有專門的科研人員,盡管組建了科研團隊也只是空殼而已。
3.3.4 保障機制不健全
(1)教育管理忽視高職院校。
我國各級各類高校雖然由政府部門進行統一管理,但是在教育管理過程中,由于諸多原因的相互作用使得高職院校往往處于被忽視的境地。
首先,政策制定偏向于本科院校。由于本科院校規模較大,專業設置較多,實力較強,發展先于高職院校,所以在相關政策的扶植力度方面,教育管理部門通常都會更加看重本科院校,而對高職院校的重視卻不足。
其次,管理方式傳統而生硬。在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中,大部分專業的開設初衷都是為了更好地契合地方經濟以及產業發展態勢的需求,因此和本科院校相比,技術類專業的數量就相對較多,旅游專業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代表。但是在旅游專業教育中缺乏專業的技能認證工作,技能證書的設置更是非常少。因此,創新原有的工作方式、搭建企業與高校之間的連接渠道將成為今后教育主管部門工作的重要內容,并借此為教師實踐提供機會。
(2)資金和考評制度不足。
多數高職院校未設立教師職業能力提升的專項資金,嚴重缺乏物質保障。調查中近一半的教師表達本校的考評指標不全面,沒有將教師對學生的管理能力、社會服務能力、科研能力、輔導學生參賽獲獎納入到考評體系中。因此,是否擁有合理的考評機制,對于高職院校旅游專業教師職業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至關重要的影響力。
3.4 社會環境方面
由于旅游業但發展時間短、發展不完善,因而社會、企業、政府、學校普遍存在嚴重的短視行為。社會上多數人會認為旅游專業屬于邊緣學科,特點不突出,社會貢獻不多,技術含量不高,因而不被重視;眾多的旅游企業也極不愿意在培訓工作上投入太多的資金;學校內部經費不足,教學投入也并不高,學科優勢不明顯,教師水平不足,科研水平也受到極大的限制,產出的人才質量也可想而知。另一方面,該產業迅速地發展,使得政府有關部門也僅僅簡單地注重景區建設,尤其是景區的外部包裝建設,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人才培養建設,對旅游行業發展造成極大的阻礙。
4 結語
高職院校旅游專業教師職業能力是一個由多方面能力構成的較為復雜的能力體系,其中的每一項能力都不可忽視。雖然我國高職院校旅游專業教師職業能力參差不齊,高低不一,問題頗多,但只要找出其制約和影響的因素,精準地為其把脈,便可對癥下藥,努力探尋提升高職旅游專業教師職業能力的有效途徑和策略,推動高職旅游專業教師職業能力的發展,從而促進高等旅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不斷提升,推動我國旅游職業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雷鈞.淺析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教師職業能力的提升[J].新校園旬刊,2016(9):145-146.
[2] 劉玉姝.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教師職業發展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
[3] 蔡娟.高職旅游管理專業教師職業能力分析[J].知識經濟,2014(23):137.
[4] 李莉,周江林.旅游高職高專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發展之思考[J].旅游論壇,2009(4):628-631.
[5] 王朋軍.高職旅游管理專業教師職業能力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4.
[6] 王洪旭.淺析高職旅游管理專業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提升方法[J].時代教育,2014(2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