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影秋
摘要:實現專業群與產業群之間的協同創新與發展能推動地方經濟發展,但因其缺乏協同創新阻礙了產業集群的競爭力。文章從高職院校當前專業群設置出發,分析專業群與產業群協同創新模式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建議,以期在促進產業群發展的同時,形成高職院校獨特的辦學優勢和核心競爭力,使專業群能高效地服務于地方產業群。
關鍵詞:高職院校;專業群;產業群;協同創新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7)06-0035-04
所謂專業群,就是由一個或者幾個教學水平高、就業情況好的重點專業,輔之以幾個門類相近或者相關的專業組建起來的專業群體。構建專業群是近些年高職院校特色辦學理念的一種重要體現,對于形成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具有現實且深遠的意義。它是一種成熟且高級的專業建設實踐,能夠體現高職院校辦學的鮮明特色[1]。它有利于提升教育品質,對高職院校培育自身的專業集群是一個良好途徑。
高職院校根據相關產業群情況組建符合市場需求的專業群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種戰略布局不僅可以讓人才培養工作緊貼市場需求,還能體現出地方職業教育特色,這是其他綜合性大學相關專業所不具備的優勢。能凸顯自身優勢,專業群環境下培養的學生也更受產業群相關企業的青睞,不僅便于就業,而且能夠更好地服務產業群經濟發展。
一、高職院校專業群與產業群協同發展中的問題
總的來說,當前的高職院校均已經渡過了早期品牌發展的粗放階段,逐漸形成了特色化的人才培養機制,學生的就業率也連年攀升。高職院校的發展應貼近社會,服務社會,與社會形成協同互動的全新機制,專業群與社會上的產業群也應逐漸對接,形成命運共同體[2]。在這種命運共同體中,高職院校結合所在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以及產業布局情況,及時調整自身的專業建設,使其專業群建設高度適應地方產業群需求,構成密切的產學研結合體,為地方產業群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支撐,真正實現了為企業提供“進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端專業對口人才。當然,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必須重視目前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與產業群建設之間存在一定的協同問題,這使得高職院校的專業群建設不能很好地契合地方經濟背景下的產業群布局,直接影響了高校專業群的建設成效,導致人才培養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浪費現象。
(一)形聚而神不聚,未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集聚體
一些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缺乏科學的規劃和正確導向,存在明顯的短視現象,盲目追隨大流,導致其不能根據職業發展趨勢真正形成高職一體化和專本一體化的專業群,也未能形成學科間的交叉發展,也不能與地方經濟發展形成融洽的互動關系。這種盲目的行為不僅導致辦學水平得不到保障,也不能真正地適應產業群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所謂的專業群和產業群的協同發展幾乎淪為一句空話,高職院校之間的專業相似度或者重復情況較嚴重,真正有地方產業特色的專業并不多見,協同創新或者協同發展成為紙上談兵,并不能真正深入落實到實踐中去[3] 。
(二)缺乏完善的協同機制,影響了協同創新作用的發揮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從實際情況來看,很多地方的產業結構也在逐漸從農業向著工業和服務業轉型,特別是服務業的比重近年來逐漸攀升。但很多地方的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還停留在傳統思維層面,沒有意識到產業需要轉型升級,這導致其專業群建設嚴重脫離了實際,不能聚合到企業產業群的技術創新當中。同時,缺乏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協同及專業教學內容與職業標準的協同,也導致企業真正需要的人才與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不能對接。產業和專業之間缺乏溝通機制,使得專業群和產業群的協同機制不能得到深入完善,兩者的脫節影響了協同創新作用的發揮。
(三)缺少群內外協作交流的創新文化
目前的高職院校專業群和地方產業群之間協作交流的創新文化比較匱乏。產業群注重自身的產業轉型升級,卻無法與高職院校的專業群開展深入溝通,尋求人才培養戰略上的支撐。而高職院校的專業群建設也顯得極其盲目,缺乏校企間在人才培養、專業設置、課程設計等領域的溝通交流。高職院校專業群的建設未能有效依據職業群的特征平行設置。目前,設置較多的工科技術類專業和產業群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協作交流,但是在文科等方面,還處于粗放階段,很少有群內外協作層面的交流。從實際情況看,高職院校的專業群構建工作要不斷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探索與地方產業群的深層次對口對接,真正通過專業群與產業群之間的協作交流,形成交流的長效機制,把協同作為一種文化,才能真正設置出富有創新和前瞻意識的專業[4]。否則,沒有群內外協作交流的創新文化,不僅不利于高職院校的專業群建設,也不利于產業群人才機制的良性健康發展。
二、專業群與產業群的協調分析
(一)專業群建設思路滯后并缺乏整體規劃
從當前大部分高職院校的專業群建設情況來看,之前非常零散且獨立的專業正朝著整合的角度轉變,但是在整合的深度和力度層面都還比較膚淺和乏力,整體來看,專業群建設沒有形成全面統籌的整體規劃格局。一般來說,每個高職院校也就只有少數幾個專業嘗試了專業群建設,甚至有的院校的所謂專業群建設還停留在一個專業層面上[5]。與此同時,因為專業群建設必須建立在足夠的教學資源基礎上,但很多高職院校受制于師資隊伍的瓶頸,無法真正開展專業群建設工作。不僅如此,因為師資力量薄弱以及缺乏整體規劃,使得現在的專業群建設仍然圍繞專業建設的小修小補和簡單拓展,不僅沒有開設出新的符合產業特色的新專業,而且也缺乏主動變革和適應產業發展的意識和決心。這種背景下所進行的專業群建設就缺乏足夠的成效,不僅缺乏科學合理且正確導向的整體規劃,而且專業群的整體優勢性無法凸顯。
(二)專業群建設與產業群布局的對接程度不高
目前,很多地方經濟的產業結構已經實現了從第一產業為重心向著第二、三產業為重心的轉變,新科技、新技術層出不窮。產業群發展日新月異,且速度驚人。但與之對應的專業群則顯得比較滯后,無法實現與產業群的深度無縫對接。不僅如此,不少專業的設置僅僅是為了盲目求新求遠,雖然看起來緊跟時代發展潮流,但是學生在學完這個專業后才發現,實際的產業需求中根本沒有這個專業的用武之地。而這種試驗的失敗又反過來導致專業群建設受到阻礙,而這種阻礙又影響了產業群的人才支撐,不利于專業群與產業群之間的協同創新與發展。
(三)專業群建設缺少前瞻思維
當前的專業群建設不但要適應眼前的地方經濟和產業群布局,因為產業群建設本身就是一個動態過程,去產能、去存庫的戰略一直在實施之中。隨著時代發展和科技進步,產業群也應適時調整,高職院校的專業群設置必須能夠捕捉到這種變化的趨勢,從而以前瞻的高度審視專業群建設。如果在專業建設中,不考慮未來趨勢,沒有前瞻性,那么自身所培養的人才就缺乏未來人才市場的競爭力,對專業群的長期健康可持續發展而言也是傷害。
三、構建專業群與產業群協同發展創新模式的對策建議
高職院校應通過自身的專業群建設,借助地方政府的支持,不斷加大專業群投入力度,不斷創新專業群產學研模式,推進校企聯合辦學,實現教書育人,促進就業,協同發展,不斷提煉專業群的核心競爭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優化專業結構,注重師資隊伍培育與建設,完善人才質量把控體系,不斷深化專業群內部管理機制的改革,持續增強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和產業群發展的能力,真正實現校企聯營,相互促進,不斷深化產業群與高職院校專業群的協作,實現專業群與產業群的協同創新發展。
(一)以產業群布局為依據來建設專業群
對高職院校而言,自身的專業設置是與社會實現對接的契合點,也是決定高職院校辦學能否有特色的關鍵點。當前的人才競爭高度激烈,高職院校之間的競爭也呈現白熱化,以產業群布局為依據來建設自身的專業群是高職院校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高職院校根據這個思路不斷打造特色化辦學道路,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立于不敗之地。不僅如此,專業群建設與產業群布局相匹配也是高職院校發展的基本思路,符合特色化辦學規律,高職院校通過依托產業群來實現特色化辦學,可以直接為地方經濟以及產業群內企業提供急需的實戰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真正推進地方經濟發展和產業群布局建設。
(二)以優勢專業為基礎成立產學研聯盟,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圍繞自身優勢專業來設置項目課程,進而形成專業群的協同聯動和互相促進,從而實現教、學、做合一,甚至上升到產學研聯盟的高度,可以更好地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從而真正實現以產學研聯盟為基礎,和聯盟內部產業群單位實現人才的聯合培養,并且共享實訓基地,真正實現人才和師資隊伍的交互式發展[6]。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產業群內實踐崗位上服務產業發展,而產業群的專業人才也可以到高職院校課堂去傳授經驗。與此同時,這種產學研聯盟平臺還可以一起研討地區經濟發展趨勢,商討重大問題,研究人才培養機制以及做相關講座或者活動,聯盟內部優先共享教育實踐資源,共享人才聘用信息,最終實現更為組織化和專業化的專業群與產業群協同機制,有效推進高職院校的專業群建設,真正實現高職院校專業與企業之間的深度融合式辦學,實現合作育人和合作進步的雙贏目標。
(三)主動對接,深化校企合作的廣度和深度
目前,高職院校為了適應地方經濟建設和發展,通常都設置了門類和科目齊全的專業,這些專業不僅豐富,而且全面。在這樣的背景下,要想把所有的專業都糅合進產業群建設中是不現實的,必須根據地方經濟和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進行專業群的再設置和再優化。尤其是優勢專業必須起到引領作用,以優勢專業為依托,構建全新的專業群。并且依托優勢專業的社會影響力,積極打開市場通道,謀求與產業群的連接和合作,深化校企聯合辦學,培育人才,實現共贏模式的廣度和深度。在實際合作中,高職院校還可以通過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能開始接觸生產實踐,進而通過這種實訓獲得實際的工作經驗,掌握工作本領。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要盡可能結合學生的實際專業,為他們提供專業對口的實訓崗位,從而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進行工作崗位實訓,滿足不同專業學生在未來選擇不同崗位工作的實際需求。要想實現這一目標,須真正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摒棄等、靠、要的落后思維,主動與產業群對接,根據產業群的發展狀況設置專業群,努力打破學校和社會的界限,把校企聯合辦學落到實處,根據產業群中各個企業的需要進行人才培育,實現“一對一”的崗位對接,不斷對專業群建設的模式和方向進行再思考和再布局。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高職院校的專業群建設也需要不斷變化發展,防止專業設置的滯后性和陳舊性、隨意性。不斷集中優勢資源創辦優勢專業,這樣不僅有利于人才的培養,而且可以實現更好的產業群人才配置,同時也能彰顯高職院校的辦學能力和社會形象,最終實現多方協作共贏的良好格局。
(四)提高職教聯動信息化水平,充分發揮信息資源的作用
當前,我國已經步入信息化社會,學校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信息資源的作用也不容忽視。對開展專業群與產業群協同創新模式的研究工作而言,也必須重視信息化的應用。首先,可以充分借助信息化平臺進行產業群的人才需求預測與研究。信息化平臺可以幫助高校更為便捷且高效地開展人才需求調研工作,借助大數據分析可以預測未來幾年來的人才需求動向和未來的就業前景,進而還可以對產業群未來的工作崗位需求狀況進行調研,從而明白社會需要什么人才,學校要培養什么人才,從而明確自身的專業建設思路,告別盲目建設,不進行同質化惡性競爭,而是真正樹立特色化辦學理念。其次,高職院校還需要建立自身的信息資源庫,定期向社會和產業群公布自身的專業群建設情況和人才優勢,向社會和產業群積極推薦人才,征求社會和產業群的人才培養建議,最終從信息化的高度實現這種聯動創新。
總之,要想實現高職院校專業群與產業群的協同創新,必須堅定不移地根據產業群人才需求情況確定專業群的建設思路。傳統的高職辦學思維一直是憑喜好設置專業,最終導致畢業生與社會的需求差距甚遠,一畢業就失業的現象屢見不鮮。因此,只有真正摒棄盲目設置專業的舊思維,真正把專業群與產業群的協同發展植入辦學理念當中,樹立特色化辦學思路,才能培養出產業群真正需要的人才,從而促進產業群和地方經濟的更好更快發展,同時也能促進高職院校專業群長期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熊光慈.河南產業結構調整與高職教育專業建設對策研究[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6):10-13.
[2]苗素蓮.產業結構與職業教育關系探討[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2009(4):20-24.
[3]應智國.論專業群建設與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J].教育與職業,2006(6):33-35.
[4]萬偉平.論高等職業教育專業建設與區域產業發展的銜接和融合[J].廣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2):61-79.
[5]胡建明.論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思路——基于經濟結構轉軌和產業調整的分析[J].河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職業教育版,2008(4):5-7.
[6]吳維煊.以專業特色打造與區域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專業群淺說[J].職業教育研究,2009(11):51-52.
The Study 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odel of the Specialty Cluster and Industrial Cluster
HUANG Ying-qiu
(Guangdong AIB Polytechnic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07, China)
Abstract: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the specialty cluster and industrial cluster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economy, but the lack of it will impede the competiveness of the industrial cluster. In order to have the advantages of running schools and achiev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in developing industrial cluster, the problems of the collabo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the two clusters will be analyzed and suggestions will be proposed so that the specialty cluster can serve the industrial cluster more efficiently.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pecialty cluster; industrial cluste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