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海玉
摘要:網絡在我國得到普及和快速發展以來,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近年來,學術界圍繞網絡環境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內涵、特征、影響、對策等問題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著很多問題。基于對研究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的分析研究,展望網絡環境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從而鞏固網絡環境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領導權和話語權。
關鍵詞:網絡環境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綜述
中圖分類號:D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2-0061-01
處在網絡時代的高峰上,黨和政府對網絡的發展日益重視,網絡環境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越來越成為國內學術界研究討論的熱點。本文采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對中國知網、萬方學術論文數據庫以及維普電子期刊中的網絡環境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相關論文以及一些著作進行分析研究,明確下一步的進展和推進思路,無疑具有積極的意義和價值。
一、網絡環境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研究現狀
總的來講,近幾年關于“網絡與意識形態建設”的研究在論文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薛曉東的《論信息化對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及對策》;張曉麗的《論網絡環境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基本原則》,發表于《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11年;郭明飛的《互聯網時代我國意識形態工作面臨的挑戰與對策》,發表于《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9年。著作方面有2006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楊立英、曾盛聰的《全球化、網絡化境遇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研究》以及2009年社會科學院出版的郭明飛的《網絡發展與我國意識形態安全》,這些著作深刻地分析了網絡的發展對我國意識形態安全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闡述了網絡環境下我國意識形態安全防范的有效措施。這兩本書是目前綜合研究網絡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比較全面的著作,這一系列研究很大程度上帶動了對網絡意識形態的全面研究。
二、關于網絡環境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研究評價
學者們從不同層面闡釋了關于如何利用網絡特點傳播社會主流意識形態以及國家主流意識形態安全防范的有效路徑,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另外,不得不說的是網絡環境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研究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及其需要進一步探索和解決。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1)對網絡環境下國家意識形態建設的研究處在比較被動的地位,缺乏積極主動的態度。(2)關于網絡環境下意識形態建設研究的內容以及如何防范缺乏實質性的研究。學術界大多是寬泛的從網絡對意識形態建設的機遇、挑戰及對策等方面來論述,并且大同小異,一句話“換湯不換藥”地進行多種方式論述,很少涉及網絡環境下我國意識形態建設面臨的新問題以及如何防范的具體的方法。
三、對未來網絡環境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展望
隨著網絡的普及,網絡環境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未來發展趨勢,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發展美好愿景的表達,也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或治理的目標所在。深化網絡環境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問題的研究,要在目前研究的基礎上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堅持繼承性和創新性相結合的原則。偉大的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優秀歷史,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是創新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基礎和載體。想要更好地研究網絡環境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必須深入研究、挖掘中華文明的優秀傳統文化,只有這樣,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才不會變成無源之水。
二是堅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結合的原則。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理論體系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但在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時也要有所不同,不能教條、本位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因此我們要不斷地探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有效路徑,創造出屬于自己的品牌。
三是堅持網絡特點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特點相結合的原則。“一網打盡全世界”充分說明了網絡的威力和特點,在網絡環境下研究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必須深入研究網絡傳播特點以及意識形態建設特點,深化軟性控制的能力,利用網絡傳播的直接性、瞬時性、跨時空性等特點,融入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吳玉榮.互聯網改變意識形態構建方式[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4(9).
[2]朱慶.“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J].光明日報,2001.
[3]張寬裕,丁振國.論網絡意識形態及其特征[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8(2).
[4]姚元軍.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問題探究[J].江漢大學學報,2014(5).
[5]袁其波.互聯網時代我國意識形態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社會科學論壇,2008(10).
[6]鄭潔,白嶄.網絡社會發展問題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