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佳+王曉娟
摘要: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日益加快,跨文化交際能力在中外友好交流中的作用不可小覷。優秀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離不開語言的學習,因此翻譯教學在語言教學中的地位舉足輕重。為了更好地傳播文化信息、促進文化交流,本土文化在英語翻譯課堂中的滲入具有必要性。文章從英語翻譯教學的現狀出發,闡述英語翻譯教學的對策,分析本土文化滲入對英語翻譯教學的影響。
關鍵詞:本土文化 英語課堂 翻譯教學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2-0151-02
現代通訊技術的日益發達和經濟的高度全球化使得跨文化交際成為時代主旋律。隨著中國與世界經濟、政治、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相互交流的愿望也日漸迫切,這就使得語言學習顯得非常重要。本土文化在英語翻譯教學中的地位不容忽視。我國的英語教育歷來注重對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解題能力的培養,缺少了對他們語言文化的培養和熏陶。很多學生在學習了多年的英語之后,依舊不會表達中國特色詞匯和語句。這就說明,在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本土文化的課堂滲入不可或缺。有效的本土文化滲入是翻譯準確性和翻譯效果的關鍵保證。文章以現階段國內的英語翻譯教學現狀為出發點,闡述本土文化滲入課堂的重要性,并列舉本土文化滲入下的教學方法,總結本土文化滲入對英語翻譯教學的重要影響。
一、英語翻譯教學的現狀
在英語翻譯課堂中,我們不僅僅要培養學生英漢兩種語言轉換的能力,更應注重他們對語言背景的思考和分析。語言背景是指一個人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和沉淀形成的穩定的文化價值觀念,這種文化價值觀念影響了其語言表達的方式和內涵,在人與人的溝通過程中尤為重要。例如,“幸運兒”翻譯成“lucky dog”,極具西方文化特色。西方人崇尚自由獨立,所以他們的子女一般在18歲以后就跟父母分居自力更生,老人也很少跟自己的子女居住在一起。為了尋找寄托和陪伴,他們會養寵物狗,并對它關愛有加,有的家庭甚至給自己的寵物狗分遺產。西方人對狗的喜愛超過了中國絕大部分的家庭,這就是中西文化差異。因此,“lucky dog”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幸運,是地道的英文表達方式。此外,跟狗相關的詞語還有“yellow dog(卑鄙之人)”“top dog(當權派)”等。如果存在文化背景的缺失,可能會誤譯,也就喪失了原有的交際效果。
現如今的英語翻譯課堂中存在著許多不加思考的“直譯”“亂譯”等想當然的翻譯方法,這是很多英語語言學習者的通病。例如,“長城”翻譯成“the long city”,“外灘”翻譯成“the out river”等,令人忍俊不禁,又深深擔憂。因此,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語言背景知識學習是英語翻譯教學的迫切所在。
二、本土文化滲入下的英語翻譯教學對策
隨著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的改革,我們的教學方法也在逐步優化。以前的灌輸式教學法、單一教學法等陳舊教學法已經被時代所拋棄。現如今,英語翻譯的課堂上,不僅要鍛煉和提升學生的語言翻譯能力,而且更加注重對學生文化背景知識的考察。其中,本土文化滲入對英語翻譯教學作用極大。基于此,我們將通過頭腦風暴法、暗示法和創新法對學生的英語翻譯能力進行培養和提升。
(一)頭腦風暴法
頭腦風暴法出自“頭腦風暴”一詞。所謂“頭腦風暴(Brain-storming)”最早是精神病理學上的用語,指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錯亂狀態而言的,現在轉為無限制的自由聯想和討論,其目的在于產生新觀念或激發創新設想。頭腦風暴法在英語翻譯課堂上同樣值得借鑒。將全班分成幾組,大家圍坐在一起,分別圍繞一個詞語說出跟它有關的其他詞語。例如“Spring Festival(春節)”,這是描述中國傳統節日的詞語,那么跟它有關的還有“Lantern Festival(元宵節)”“Mid-autumn Festival(中秋節)、Dragon Festival(端午節)”等。通過你一言我一語的競爭式聯想,不僅提高了大家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更是加深了大家對本土文化的重溫和記憶。這對于英語翻譯來說,一方面擴充了學生的詞匯量,使翻譯由點到面、循序漸進,另一方面加深了他們對語言背景知識的涉獵和理解,避免了翻譯過程中的錯譯。
(二)暗示法
暗示教學法一詞,又稱啟發教學法,它是保加利亞暗示學專家格奧爾基·洛扎諾夫在60年代中期創造的,被稱為是一種“開發人類智能,加速學習進程”的教學方法。它包括三個基本教學原則:一是愉快而不緊張原則。愉快而不緊張的學習氣氛是利用無意識心理活動的必要條件。只有消除了心理和生理上的緊張狀況,人的思維活動才能最活躍。因此,暗示教學法要求教學不應帶有任何緊張氣氛,要使學生在愉快、自然、輕松的情境中學習。二是有意識與無意識統一原則。無意識心理活動使人們能和環境保持平衡,而且一切有意識的活動都建立在無意識的組合之上。洛扎諾夫認為,如果教學過分相信理性的力量,不顧及感情調節理智,無意識節有意識,最終只能造成理智和情感、有意識和無意識之間的矛盾,加劇彼此間的不平衡,嚴重影響教學的效果。三是和師生相互暗示原則。這一原則要求師生之間建立一種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關系。這種師生關系不但能把握學生的情感,而且能使之與理智趨于一致,使學生通過有意識與無意識兩種心理活動渠道去更多更快地接受知識。因此,我們在進行本土文化滲入式英語翻譯教學時,可以利用圖片展示、PPT放映、音樂熏陶等方法,通過暗示和文化主題相關的詞匯,促使學生輕松愉快地完成整句乃至整篇的翻譯任務。例如,教師通過展示筆、墨、紙、硯,使學生學會文房四寶的具體表達;通過播放琵琶、古箏等音樂形式的演奏,使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樂器的英文表達等。因此,暗示法對本土文化在英語翻譯課堂的滲入具有積極作用。
(三)創新法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傳統的教學法由于受陳舊老套教學觀念的支配,已經被時代所摒棄。當代的教育應該注重學法指導,激勵自主探究,培養創新能力。文化滲入除了可以用頭腦風暴法和暗示法以外,還可以利用創新法。例如,“口水雞”譯為“steamed chicken with chili sauce”,意思是“辣椒醬蒸雞”,并非譯為“slobbering chicken(流口水的雞)”;再如“夫妻肺片”并非譯為“husband and wife's lung slice(丈夫和妻子的肺片)”,而是“beef and ox tripe in chili sauce”,意思是“泡在辣椒醬里的牛肉和黃牛的肚”。如果沒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橫沖直撞的翻譯可謂是雪上添霜。老師在教會了學生這些中國特色菜名的翻譯方法之后,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聯想和創新翻譯諸如“紅燒獅子頭”“麻婆豆腐”“宮保雞丁”等菜名。所以本土文化滲入下的創新法是教師改變教學傳統觀念,激發學生求知欲,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教學方法,它有力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加快了他們對英語翻譯方法的掌握,使學生在進行英語翻譯時更加如魚得水。
三、本土文化滲入對英語翻譯教學的影響
我國英語教育歷來注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文化背景知識能力的培養,結果導致學生的解題能力高,文化知識能力低。本土文化滲入不僅可以完善英語翻譯的課堂效果,還能增強學生的文化認知感、語言用語的準確性和表述力。
(一)增強學生的文化認知感
人類認識世界的方式直接影響了人類的概念結構和語言的表達、運用和理解,語言形成差異也因認知差異和概念結構差異所致。對于同一事體,如從不同角度去體驗,就會認識或突顯事物的不同特征,因此就會出現不同的名稱。同樣,對同一事件若從不同視角,以不同態度、采取不同認知方式,就會突顯事件的不同成分,從而就會形成不同的表達方式。通過本土文化有效地滲入到英語翻譯教學中,學生不僅知曉了特色英語表達,更加深了對帶有濃厚文化色彩事物的認知與感受,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翻譯語言的表達。例如,英國是個臨海的國家,所以很多英語短語跟“海”有關:all at sea(不知所措)、burn one's boats(破釜沉舟)、spend money like water(揮金如土)等,其中“sea”“boats”“water”無一不體現了英國作為海上大國的特色,具有強烈的地域文化色彩。再比如,中國人民視紅色為吉祥和喜慶的象征,而西方國家卻認為紅色是邪惡和血腥的代名詞,“see red”表示“大發雷霆”,“in the red”意為“虧本”,“a red battle”指的是“血戰”等。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我們在翻譯時應多領悟這些詞語背后隱藏的地域文化差異。這些地道的翻譯方法使學生深深地感受到了一個國家的文化特色,對今后的翻譯工作大有裨益。
(二)提升學生翻譯語言的準確性
我國清末新興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嚴復在《天演論》中提出“翻譯作品內容忠實于原文謂信,文辭暢達謂達,有文采謂雅”,也就是國內翻譯界普遍認同的“信、達、雅”翻譯觀。“信”位居首位,可見其意義非凡。“信”指的是意義不背棄原文,譯文要準確,不歪曲,不遺漏,也不要隨意增減意思,即準確。在英語翻譯課堂上,本土文化的滲入對學生翻譯語言運用的準確性作用巨大。例如,要翻譯“這座城市的交通正變得越來越擁擠”,有的學生可能會翻譯為“The traffic in this city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crowed”,顯然,英語表達中常用“heavy”來形容交通擁堵,“crowed”不太符合慣用表達。因此,可以將句子改為“The traffic in this city is getting heavy”。再如翻譯“同學們都很討厭他,因為他經常拍老師馬屁”,有的學生會譯成“The students all dislike him because he often pats the teacher's ass”,這里的“pats the teacher's ass”是典型的中式英語,屬于生硬的直譯,不符合西方國家的表達習慣。以前在歐洲,臣民見到國王與王后往往要匍匐到他們跟前并親吻他們的靴子以表敬意。后來,人們將“lick the boots”引申為“為了某種目的而討好某人”的意思,它與漢語中“拍馬屁”含義一樣,因此此句的正確譯法應該是“The students all dislike him because he often licks the teacher's boots”。可見,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往往會在翻譯語言上得到體現,這就要求譯者具有一定的本土文化知識儲備。
(三)加強學生翻譯語言的表述力
翻譯語言的表述力是指在翻譯過程中,通過譯者對選詞、語法、結構等因素的斟酌考慮組織的能力。只有具備了一定的本土文化知識,才能在翻譯時找到最精準的表達,提升整體語言的表述力和感染力。翻譯工作中基于對本土文化的熟知和了解,對一些專有名詞和固定搭配的語言表達能夠對翻譯效果起到良好的作用。例如,“一個嗓門大的人把那個酣睡的孩子吵醒了”譯為“A bull of Bashan woke the sleeping child with his noise”,其中,這里的“A bull of Bashan”指“巴珊牛”。據《圣經》記載,在巴珊肥沃的土地上盛產一種牛,這種牛高大肥壯,吼聲震天,力大無窮,即“巴珊牛(bull of Bashan)”,所以在英語表達里,“bull of Bashan”表示“氣壯如牛的人;大嗓門的人”。如果對《圣經》的這個典故不知曉,恐怕也就譯不出地道的英語表達。
在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快的時代背景下,中外文化交流也越來越頻繁。交流離不開語言,而英漢翻譯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了語言所要達到的語義和語用效果。因此,在英語翻譯教學中,尊重文化背景,滲入本土文化知識,運用頭腦風暴法、暗示法和創新法的教學方法,有效提高學生的本土文化認知力,提高自身翻譯用語的準確性和表述力,達到完整的英語翻譯教學效果,為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從叢.“中國文化的失語”:我國英語教育的缺陷[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7(3).
[2]黃慧.從本土文化視角略論翻譯的文化傳播功能[J].科教導刊(下旬),2015(5).
[3]李曉紅.文化語境與文學翻譯話語建構[J].江蘇社會科學,2016(8).
[4]束定芳.外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5]嚴軼倫.全球化浪潮下英語學習中的本土意識[J].四川外國語大學學報,2002(5).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