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承蘭
摘 要: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信息技術與數學有機融合,利用多媒體圖文聲色并茂的特點,極大地拓展了數學教學空間,豐富了數學課堂的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給教學帶來了生動活潑的新局面,使數學課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信息技術;數學教學;優化課堂
數學是一門研究客觀世界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它具有概念的抽象性、邏輯的嚴密性和應用的廣泛性等特點。如何根據學生智力水平的特點,變復雜為簡單,變難懂為易學,使學生輕松愉快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是數學教學的一大難關。而信息技術和數學相結合,可以使教學的表現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樣化、視覺化,有利于充分展示數學思維的形成過程,使數學課堂生機盎然、充滿活力。
一、轉變教師的觀念
在當今這個信息化的時代,教師要有新的思想、新的觀念、新的知識和新的能力。如果只靠傳統的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本書“打天下”,而無視學生的“學”是絕對不行的。由于數學沒有語文等學科形象、生動、具體,所以學生學習起來感覺枯燥無味,從而影響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必須要學會多媒體教學設計,創造激情高昂、活潑生動的教學環境,使教與學雙方始終處于“活躍”狀態。教師巧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充分發揮多媒體特有的感染力和表現力,直觀生動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催化”。因此,合理地將信息技術運用于課堂教學,積極探索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方法,這才是現代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轉變的觀念。
二、通過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課程的特點之一是內容抽象。因此,如何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做到生動形象,使課堂充滿活力,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時常思索的問題。那么,怎么使學生的學習興趣盎然,變“苦學”為“樂學”,把靜止的問題動態化,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把理性的傳授和令人愉悅的陶冶融為一體呢?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并不是每個學生都有學習的興趣,而好奇是學生的天性,他們對新穎的事物、知道而沒有見過的事物都感興趣。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多種表現形式變“看不見、摸不著”為“看得清、摸得到”,增大信息量,以適應學生的認知、身心發展的需要,使學生直觀、形象、生動地感受知識的形成,從而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使課堂充滿活力。
三、通過信息技術與數學相結合,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應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展現知識發生的過程。因此,數學的學習具有探究性和思考性。學習數學知識是學生主動探究的過程,而老師的任務是點撥、啟發和引導,盡量做到“新知識讓學生主動探究,重點和疑點讓學生討論,結論讓學生概括,難點讓學生突破。”現代教學技術走進課堂有力地沖擊了傳統數學教學中的教與學的關系,尤其改變了老師滿堂灌和學生被動聽的填鴨式教學模式。運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創造豐富多彩的互動學習環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按自己的知識基礎和習慣愛好選擇學習內容,而不是被動地服從。這樣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很多教師走入一個誤區,把信息技術單純地作為教學的手段,而不是學生主動學習的武器。在備課方式上,仍然是固定的模式,學生的參與只是走過場,這樣扭曲了將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相結合的意義,束縛了多媒體的優越性。因此,教師要有效利用多媒體教學,加深學生對數學概念、思想、方法的理解,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他們在自主探索、互相啟迪中提高創新思維能力,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
四、通過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相結合,實施創新教育
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老師的教已不再束縛學生的思維空間,相反是要去鼓勵他們拓展自己的思維空間,為學生由具體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飛躍架設橋梁,培養創新精神,因此,多媒體的運用就十分可行和必要。多媒體改變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讓學生在學習中眼看、耳聽、手動、腦想,真正參與教學過程;也改變了傳統模式下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也正符合當今教育發展的方向。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作為教師,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營造輕松愉悅、懸念疑問、競爭激烈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學習動機,鼓勵學生多思質疑,激活學生的創新熱情,變“苦學”為“樂學”,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讓他們信心百倍地拓展進取。
總之,只要我們合理地利用信息技術,充分發揮教師自身的主導作用,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發揮信息技術在提高教學效率與培養學生素質方面的優勢。把信息技術當作學生獲取知識、探索問題、協作討論、解決問題和挖掘潛能的必要工具。優化課堂教學,讓數學課堂充滿活力,力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率。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