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陽波+趙璐璐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理念必須更新,人們也越來越注重素質的培養,音樂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部分,顯得尤其迫切。音樂作為一種文化,不僅可以提高人們的內在修養,還可以提升一個人的素質。中小學的音樂教育在培養個人審美素質上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中小學音樂教育通過聆聽音樂、音樂創作等一系列活動使學生充分感受音樂的魅力,通過音樂傳達審美素質的核心素養,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小學生的高尚品質,陶冶他們的情操。
關鍵詞:中小學音樂教育;審美精神;核心素養
音樂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各個年齡,各種膚色,不同國家和地域的人都有自己的音樂,在生活和工作中到處是音樂的影子。小嬰兒憑著本能的指引就表現出對音樂的喜愛,隨著年齡增長和生活環境的變化,喜歡的音樂也發生了改變。生活中你會看到,喜歡不同音樂的人,在情感、道德、性格、行為等方面也有不同的表現。能充分感受音樂之美的人,往往有著豐富的情感和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因此,從中小學音樂教育就開始注重審美精神的培養,塑造良好的核心素養,是一個人一生的寶貴財富。
一、審美精神的概念及培養
審美精神,是培養人們對大自然美的感受,對人類生活美的體驗以及對其他美好事物的欣賞、喜愛等的美感教育。
中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老師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音樂教學,讓學生充分體驗審美教育精神,通過欣賞優美的音樂旋律,體驗歌詞的意境美,又通過表演的形態美來陶冶學生的情操,開拓學生的精神世界,活躍思維,增強上進心,形成良好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二、審美精神塑造的兩個核心素養
中小學音樂教育秉承素質教育的理念,通過音樂美的形式塑造審美精神,在審美精神的影響和教育下培養出情感和道德兩個方面的核心素養。
1.通過音樂教育塑造豐富美好的情感世界
音樂都有靈魂,每首歌曲都是創作者的情感表達。通過音樂教學讓學生充分體驗音樂的美好,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境界,豐富他們的情感世界。學習唱歌、歌曲欣賞都是中小學學習音樂的重要手段。
以小學三四年級的音樂學習為例,主要圍繞“可愛的音樂朋友”和“音樂與大自然”來學習。“音樂的朋友”主要是培養學生對美好事物的熱愛之情,潛移默化之中加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和集體榮譽感,懂得同學之間要相互關愛,相互寬容。教材中還設置了“春天的歌、金孔雀輕輕跳、快樂校隊、星星點燈”等內容,通過音樂的形式,讓學生了解社會跟自然,豐富他們的情感生活。
初中七年級下冊音樂教材中《渴望春天》一曲,老師通過播放一些歡快的以春天為主題的背景音樂,如《春天在哪里》,學生通過音樂了解大自然,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領略到春天的春意盎然,生機勃勃,以此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2.通過音樂教育塑造良好的品德修養
每個人的道德品質修養都是通過后天培養和教育形成的,因此要培養學生從小樹立良好的道德品質。中小學教育作為人生的啟蒙教育占據主導地位,音樂審美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在良好的道德品質教育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我國有歷史悠久的傳統古典音樂,或高亢,或悲壯,或雅致,或淡泊,其多樣的曲調和歌詞,抒發了詞曲人豐沛的情感,同時也是他們志氣和品格的體現。屈原的《離騷》,學生在欣賞音樂當中,除了體會詞曲之美,也了解屈原的生平志向以及為了堅持理想,為了國家人民而奮不顧身,勇于犧牲自己的高貴品德。音樂強烈的情感表達和感染力,在學生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蕩滌充實著學生的心靈,學生在音樂的熏陶中,在詞人的榜樣激勵下,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通過對我國古典音樂的學習,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同時,國外也有許多優秀的音樂作曲家,通過對他們作品的學習,將藝術性和思想性統一起來,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雙目失明,疾病纏身,卻用堅強的意志創造出一曲又一曲音樂作品。最著名的《貝多芬第六交響曲》,聽過歌曲的學生,都會被他的堅強意志所感染,通過音樂使學生形成堅強、上進的品質。不管在生活還是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我們要迎難而上,奮勇向前,不要因為小小的挫折就停滯不前。
中小學音樂教育通過音樂塑造學生豐富的情感世界,在促進學生追求美的同時,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質,對于學生的審美精神素質培養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加強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素質培養是當前中小學音樂的重要目標。
參考文獻:
[1]檀傳寶.學校教育道德原理[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06.
[2]謝煒.情感道德與審美心理探索[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3(2).
[3]郭生建.藝術教育[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96-97.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