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見躍
摘 要:小學美術課程是立足于小學階段學生全面發展而開設的課程,雖然美術課程所占的課程時間并不多,但是對于學生的個性培養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從三個策略內容對小學美術如何培養學生個性這個問題進行簡單說明和分析。
關鍵詞:小學美術;策略;課堂氛圍
小學美術課程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個性就是本文要討論的問題,討論將從下面幾個方面進行。
一、營造自由課堂氛圍
課堂是小學生每天學習的重要場所,課堂時間如果可以充分運用起來,那么一整天的學習質量就可以得到保證。小學美術課程的時間是極為有限的,因此,老師在美術課上應該讓時間實現其價值,這樣才不算浪費。美術是極具創造性和想象力的,小學生恰恰處在一個創造力和想象力都極其豐富的年齡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生如果能將美術作為一項興趣保持,那么不管以后是否可以成為一個專業的美術工作者,美術也將為其生活增添色彩和魅力。所以,在小學美術課上,老師應該給學生營造一個自由的課堂氛圍,這不僅符合美術本身的自由性,還可以讓學生充分享受在美術課程中。
以一年級美術教材中的第一課為例,第一課是“大家一起畫”。很明顯這一課的內容主旨就在于讓學生進入美術課程的狀態,走近這門科目。那么,面對一群一年級的學生如何讓他們感受美術課的趣味并喜歡美術課呢?老師不妨先讓學生熟悉各種繪畫工具,然后讓他們自由發揮,在畫紙上盡情勾勒自己腦海里的東西。這樣做可以讓學生充分享受課堂時間,并在課堂上逐漸發掘他們的個性。因為進入小學之后,學生就必須熟悉規則、熟悉制度,美術課就應該相對地尊重他們的天性,這才能充分釋放他們的才能和想象力,完善自己的個性。
二、聯系生活進行教學
我們常說好的文學作品都反映著生活,有著警戒和反省的作用。但其實,不管是文學作品還是美術作品,它們中的優秀者都反映著生活、傳達著對生命的感悟和對現實的關懷。藝術來源于生活,脫離生活的藝術只能是空洞而缺乏生命力。所以,美術本身就應該對生活中的美進行傳達,就像畫家畫筆下的金色麥田、雕刻家刻刀下的英雄形象、繡娘針線下的一幅刺繡等,這些都是美術作品,美術脫離不了生活,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老師在美術教學時應該注重聯系生活,這樣一來可以很好地傳達美術精神,二來聯系生活可以樹立起學生從小關注生活、關注人文的意識,這樣幫助他們形成自己的關于生活的感知和認識,有助于個性完善和發展。
舉一個例子,教材中有“尋找美麗”這一課,美麗是一個很廣闊的概念,但不變的是美麗是一種生活的感知和體會。在上這一課之前,老師不妨讓學生找一件自己認為美麗的東西帶到課堂并告訴學生:可以是任何形式的東西或者物件,只要你覺得是美麗的就可以。然后上課時進行課堂交流和討論。這樣的課堂一定會充滿生機和活力,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同時可以讓他們感受美無處不在,生活即美的含義。
三、運用靈活授課形式
前面說藝術來源于生活,生活是藝術的根基,但同時藝術也應該高于生活。美術課是一門創造和想象的課程,學生和老師都可以天馬行空地放飛自己的想象力,這也就決定了美術絕不是局限在某一種模式中的教學,靈活的形式才符合美術本身的特性和要求。小學生本就處于一個“不安分”的年紀階段,任何規則和限制對他們來說都是難以忍受的,美術課程如果只用一種形式進行,時間一長就會失去課堂生機。并且作為一門輔助性學科,美術沒有語文、數學那樣必須參與考試的督促因素,失去活力的美術課堂常常事倍功半,達不到教育目標和要求。因此,老師在教學美術課程過程中,應該注意運用靈活的授課形式。局限于課堂,局限于書本對開發學生的特長和個性沒有任何幫助。
舉一個例子,教材中“花兒朵朵”這一內容,老師在上這一課時不妨帶著班里的學生去觀察校園里的花朵,而不是坐在教室里面講花朵應該是怎樣的,然后,回到教室再帶著學生進行手工裁剪花朵。這樣既帶著學生進行了實地考察,又鍛煉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再比如說,課本里還有“恐龍世界”這一內容,老師在上課時不妨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恐龍的視頻,這樣有助于學生理解恐龍的形象和具體的生活狀態,相比老師口頭解說和課本圖片展示,多媒體的立體呈現更具傳達力和表現力,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展示自己想要描繪的恐龍應該是怎么樣的。
總之,美術是一門輔助學科,甚至被認為只是一門特長化的學科,但是,對于學生的發展和個性發掘都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以上所說的當然只是其中一部分關于培養學生個性的策略,還有更多有效的方法有待大家進一步討論與參與。
參考文獻:
[1]鐘平.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個性[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1(11):56-57.
[2]劉海燕.如何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個性[J].內蒙古教育,2015(17):92.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