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明枝
摘 要:合作學習是一種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常用的教學方法,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隨著新課改的深入以及新課標的施行,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已經(jīng)成為教師教學的基本目標。就初中物理教學提出幾點合作教學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初中物理教學;合作學習;策略
合作學習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模式,學生之間通過面對面進行互動學習,能夠使學生之間進行有效的溝通,學會與人合作學習、與人溝通。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對于教學目標的達成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本文在進行寫作時,與自己的實踐經(jīng)驗相結合,旨在探討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合作學習的策略。
一、有效分組,全員學習
合作學習的效果與合作學習小組的科學組建密切相關。教師在組織學生小組學習時,要與學生共同商討,要根據(jù)每一位學生的具體情況,綜合考慮學生的性別、興趣愛好、學習能力、成績以及性格等因素,主要的分組原則為“組內(nèi)異質,組組同質”。在進行分組時,4-5人一組為宜,在組內(nèi),要分工明確,設有組長、記錄員等職務,每一名小組成員都要明確自己在小組中所承擔的角色,并定期對組內(nèi)人員的職能進行互換,但組內(nèi)的成員不宜調整頻
繁,一般每隔一學期調整一至兩次為宜。
在分組合作后,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把握教學的重點與難點,詳細了解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況以及知識儲備。教師要確保學生進行合作的內(nèi)容在小組中大部分或所有成員均不能獨立完成,但是通過小組成員的通力協(xié)作能夠完成。就好像許多人去摘樹上的桃子,但是一個人就算是跳起來也很難摘到桃子,但是如果所有人一起相互配合搭成“人梯”就能夠達到目的。
二、設置問題,引導合作討論
問題的設計與合作學習的效果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在進行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許多教學內(nèi)容是圍繞問題的提出而進行的,學生通過討論對這些問題進行解決,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學習與掌
握。因此,教師對于學生合作學習的問題的設置要進行仔細的研究。首先,可以設置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例如,初中物理中電流與電壓的關系這一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電路圖的設計,然后提出問題:“為了讓結論更加普遍,可以對電路中的電阻兩端的電壓進行怎樣的改變?”在經(jīng)過小組討論之后,學生可以找出問題的答案,以此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其次,教師在設置問題時要注意問題的難度,不要使合作學習為了合作而合作。例如,在講解電壓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將學生分組,讓學生閱讀課文,根據(jù)書本內(nèi)容討論電壓表與電流表在使用過程中的異同點,雖然學生在進行討論時會很熱鬧,但是問題的答案都在書里,不值得討論。
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每個科目的教學目標以及內(nèi)容均不相同,即使是同一學科,不同的章節(jié)教學目標以及內(nèi)容也不會相同。因此,在合作學習時,教師提出的問題要有一定的趣味性以及合作性,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合理評價,增強合作意識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效果與小組學生的共同努力密切相關。在學習過程中,每個小組成員都能發(fā)揮最大的潛能。在小組合作學習評價時,學習過程的評價與學習結果的評價要有機結合,例如,在摩擦力的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小組成員是否進行了明確的分工、參加任務是否積極、在進行分工時職能是否與學生的能力吻合以及最后小組的研究結果對小組的合作學習進行評價。若小組以上方面均較為合理,當給予滿分以示鼓勵。對于有關小組成員的評價,要根據(jù)成員與小組其他人的配合是否默契、合作時是否積極以及是否完成了自己的特定任務對其進行評價。合理的評價,有利于小組成員對于在學習中的正確學習方法以及結論進行積極的強化與鞏固,并且能夠對小組學習的安排以及個人參加時的表現(xiàn)進行調整。教師在進行合作學習評價時,不僅要對學生的學習水平進行評價,還要對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態(tài)度以及情感進行關注與評價。教師通過對合作學習的評價,幫助學生自我認知,并建立學習的自
信心。
綜上所述,采用合作學習模式進行初中物理教學,學生能夠體驗到為了完成某一任務做出努力的快樂與愉悅,體會到科學探究的艱辛,更能理解獲得科學真理的辛苦。同時,合作學習模式以育人為最終目的,能夠使全體同學都參與進來,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但是,教師在運用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時,應充當好組織者、指導者以及幫助者的身份,注意分組、問題的設置以及評價三方面,使物理教學中合作學習有序而高效地進行。
參考文獻:
[1]王寶堅.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的實踐運用[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6,11(12):102.
[2]徐騰.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小組互助合作學習的實踐與研究[J].教育界:綜合教育研究(上),2016,27(9):148-149.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