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仁祥+成巒麗
摘 要:一個孩子未來的發展情況在小的時候就會表現出來,所以說小學階段是培養習慣、形成思想品質的關鍵時期。隨著教育的逐漸深化,人們不但愈發重視學生的知識學習,也越來越在意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和價值觀念的樹立,所以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結合教師日常教學經驗,簡略概述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上,如何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策略;有效性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學生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也明確提出:“通過學習讓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有愛心、責任心、良好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因此,這門課程的教學目的不應是以理論知識學習為主,而是應該讓學生通過課堂的有效學習,更好地提升自身的認知水平、加深對社會生活的了解、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正確的價值觀念。接下來,筆者據此談談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具體實施策略。
一、注重以學生為主體,全面分析學生情況
東漢哲學家王充在《論衡·超奇篇》中說道:“足不強則跡不遠,鋒不铦則割不深。”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腳力不強勁,行程就不會遠;刀刃不鋒利,割東西就不會深。做任何事情時,不事先做好充分的準備,就難以取得最佳的工作效益和巨大的事業成就。所以說,教師要想保障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有效教學,就要事先做好萬全的準備,才能讓課堂教學順利地進行下去,而不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課堂是教師和學生的天地,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只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對學生各方面的情況進行全面的分析,做到了如指掌,才可以在教學時合理安排教學步驟,給予學生充足的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機會,以促使教學更高效、更有針對性。
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知識水平、性格特點、心理動態、興趣愛好等多方面進行分析,選擇合適的方式進行教學,這樣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三、四年級的學生年齡比較小,活潑好動、注意力不宜集中,教師在講課時可以通過故事、游戲、小活動的方式讓學生在玩中學習;而到了五六年級,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并達到了一定的知識儲備水平,這時教師就可以將學習的方式難度提高,根據學生的情況制訂一些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的任務讓學生完成,在共同合作、互相討論的過程中去發現生活、感受生活,增加自身的體驗和經歷。就如孔子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師對學生進行充分的研究和分析,才能更好地針對學生的情況制訂教學計劃,給予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機會,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運用多媒體導入,快速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義務教育的徹底落實,當前絕大部分的小學教學硬件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多媒體教學已成為教師的常規教學手段。通常情況下,教師都會運用多媒體播放PPT教學課件,將一整節課的內容融進PPT之中,長時間下來學生也產生了一定的審美疲勞;而且品德與社會課程具體的知識內容并不明顯,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提升學生的思想意識和對生活的理解。
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減少PPT的使用,而只用多媒體在課前播放一些視頻,通過聲音、圖像、文字三位一體的展示,迅速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中來,然后通過閱讀思考、自主學習、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等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反而能起到較好的效果。例如,在六年級上冊“絲綢路到WTO”這一單元,教師可以結合當下時事,播放最新的“一帶一路”微課視頻或宣傳視頻,拉近課本與社會政治的距離,給學生提供更多、更廣合作交流的話題,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感到親近,有學習的欲望,便于接下來的教學講解和深入的探究學習。
三、合理提問引導學生有效學習
課堂教學少不了師生之間的互動溝通,而課堂交流的前提就是師生之間的提問與回答,教師提出相應的問題引導學生做出合適的回答,進而逐步開展教學活動。由此可見,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其提問對于課堂教學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要想讓教學具有有效性,那么必不可少的就是目的明確、設置合理的問題。有效的提問可以讓教學更有層次性和條理化,通過循序漸進的提問快速引導學生在思考中尋找到最終答案。例如,在進行六年級“大慶油田傳捷報 中國人能制造汽車了”這課時,教師就可以在播放完有關大慶油田建設的影片片段后,教師向學生進行簡單的提問:“從影片中,你們可以了解到什么?”進而向學生提問思考性問題,“大慶油田的建成在當時有何重要意義?”“大慶油田對國家建設做出了哪些貢獻?”“你認為鐵人王進喜的精神是什么?”通過這一系列的問題,讓教學過程更加有層次化和條理化,進而引導學生進行更為有效的學習。
四、運用小游戲,增加教學趣味性
托爾斯泰曾說:“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對小學生來說,他們并不懂得好好學習對今后發展的作用,也不明白為什么要學習這樣深刻的哲理,他們只是喜歡校園這個有很多小朋友玩耍的環境,喜歡某一個科目,甚至某一位老師,所以才想要來上學。那么課堂教學時的趣味性就是必不可少了,只有讓學生對課堂學習感興趣,學生才會愿意學習和聽講;只有學生學習時有著較高的積極性,愿意配合老師學習,教學才能有效開展下去。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愛好,在教學時安排適當的游戲教學,可以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讓學生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學習上,這樣教師的教學進度和舉措就能順利實施下去。所以說,學生在學習“革命精神照后人”和“值得驕傲的家鄉人”這兩課時,可以舉行猜猜我是誰的游戲,將歷史名人的故事或特征講給學生,讓學生猜一猜他是誰;還可以在學習“豐富多彩的民族節日”時,選取跟節日有關的詩歌,讓學生看古詩選節日,進行對號入座。
五、將課堂活動與生活相結合,對學生進行思想價值的熏陶
教學離不開活動,有效的教學活動不但可以使學生深刻了解所學知識,還能讓學生在活動中明白如何運用知識,并在活動中逐步理解所蘊含的道理和觀念,培養對是非觀念的正確認識和禮儀道德的養成。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社會,就其學科性質來說所開展的教學活動應該同生活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保障學生在生活實踐和情景中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在學習完了“民族團結一家親”的內容后,教師可以舉辦相應的民族活動,如,讓學生制作具有民族特色的宣傳小報,將其張貼在教室或學校;在學校舉辦小型民族歌舞樂器音樂會等。在這些活動中讓學生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習俗,懂得民族平等和團結的重要性,學會理解和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除此之外,還可以在六年級下冊“科學技術與人類”這一單元開展“身邊科學利與弊”的演講討論活動,在小組辯論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形成崇尚科學的精神,樹立合理利用科技成果的意識。
總之,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對于小學德育有著重要的幫助作用,所以,教師務必將優秀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合理融入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這樣才能讓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有趣,更好地提升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李士軍.如何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的有效性[J].新校園旬刊,2013.
[2]陶維福.淺談如何提升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有效性[J].小作家選刊,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