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婷
摘 要:動態課堂是符合新課改原理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對于糾正現階段高中課堂僵化死板的教學有著重要意義。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重視課堂生成,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發散思維,構建新型的動態課堂。
關鍵詞:高中生物;教學生成;動態課堂
高中教學受高考等因素的制約,很多時候在課堂教學中不能真正落實素質教育的理念。學生在課堂上十分單調、按部就班,這不僅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一定程度上還適得其反。所以筆者始終認為,越是在高二高三階段,反而越應該重視課堂的效率,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而在提高課堂效率這一點上,最需要注意的就是重視課堂生成,將高中的課堂變成靈活、多變、動態的高效課堂。
筆者是一名生物教師,接下來將從自身的經驗出發,以高二的生物課堂為例,談談高二生物課堂的教學生成與動態課堂。
一、關于教學生成和動態課堂
所謂動態課堂,就是讓參與課堂的各個元素都“動”起來。這其中既包括學生的“動腦”“動手”,也包括師生間的互動;還包括通過各種臨時性的課堂生成,轉變教學手段的“變動”。這既是課堂預設與課堂生成間的有機統一;又是教師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正好帶動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符合新課標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也與高考的目標不相違背,一個高效的課堂,會從各方面促進學生的學習,從這個角度來說,素質教育與高考這兩者只會相互促進。
新課改的提出,其目的就是為了建立新式的課堂,傳播正確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然而,現在的高中課堂,與我們設想的高效課堂還存在很大差距。在一次調查中,對于“高中教師課堂教學最主要的任務”這一問題,有高達58%的教師認為是“提高學生成績”,可見,在現在的高中教學中,教師的思想還存在很大問題。誠然,在某些方面,我們還不能做到盡善盡美。但我們也不能因為某些因素的制約,便心生畏懼,固守傳統不敢創新。而教學改革的最終落實,還是要靠每一位教師和學生從自身做起轉變觀念,也只有這樣,才能讓真正的高效課堂、動態課堂成為可能。
二、高二生物課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高二生物課上存在的問題,首先還是要說上文提到的教師教學觀念問題,其實說到觀念,不只教師觀念守舊,大多數學生也受社會意識的影響,存在“重結果輕過程”的思想?,F在的高二生物課,大多數時間是學生在聽,教師在講,一節課安排得非常緊張,課容量很大,幾乎沒有機會開展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討論,更不用說學生之間自發學習探究了。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教師和學生都認為高二時間緊、任務重,馬上又面臨著高三的升學壓力,再加上到了高二,生物課的難度會有明顯提高,這時應該抓緊時間“學會”預定的內容,以早日完成教學任務,留出更多的時間進行總復習。在教師和學生都有這種想法的情況下,生物課只能向著“灌輸式”的老路子走去而沒有人提出異議。即使教師有心想改變教學模式,學生也會認為無此必要而不愿意與之互動;同樣,即使有些學生在課堂上產生了一些思維火花,也會在這樣的課堂模式下被淹沒。這是一個典型的惡性循環。而習題課更是純粹的“做題—講題”單調模式,且還自以為是節約了時間,提高了效率。殊不知,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被完全忽視,而教師的主導性地位也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目標單一直接的課堂教學,不僅使學生學著厭煩,教師教著厭煩,也浪費了大量本可以好好利用的課堂生成點,束縛了學生思維。現在許多教師和學生寧肯多練幾十道幾百道習題,也不愿意提高課堂效率,激發探索思維,正是得不償失的事情。
三、構建高二生物的動態課堂
那么,說了這么多,該怎樣構建一個高效的動態生物課堂呢?筆者結合課堂教學實踐,嘗試提出幾點看法:
1.“對話”為主,尊重學生主體地位
新課程改革中最重要的一個理念就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所以,構建動態課堂,首先要從觀念上轉變,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對于高二學生來說,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知識儲備,完全有能力開展各種層次的自我學習活動。而生物課本身是一門以實驗和探究為基礎的科學,真正學好生物課,勢必要求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完成實驗,從而探尋并總結出規律。所以,教師應該把時間交給學生自己學習,而自己則作為一個幫助者和引導者的角色,在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提供幫助即可。這要求教師真正放低姿態,做到與學生平等交流,使上課過程成為師生間針對某一知識點的“對話”過程。比如,提問“病毒算一種生命嗎?”有學生想了想反問:“生命該怎么定義?”我當時覺得這個問題非常好,就將它留給大家討論,大家從病毒的結構、病毒的復制說到細胞的分裂,最后歸結到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的主題上,教師基本只以提問的方式進行引導,但是效果非常好。當然,高二的生物課畢竟內容非常多,且難度大,在把課堂時間交給學生的同時,也要注意對學生的思維稍加控制,免得離題太久,影響正常的教學進程。重視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也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就能保證有序進行。
2.重視“生成”,勇敢突破課堂預設
由于高二的生物課時間緊,任務重,許多教師為了有序開展課堂教學活動,都會在課前制訂一份周密詳盡的教學計劃,在課上,更是嚴格按照事先的預設開展教學活動,對課堂中出現的可以生發的生成點不予理會。其實,弓弦繃得太緊反而容易失去彈性,教師應該給課堂預設留出一些余地,以便可以從容地應對實際教學中的課堂生成。在課堂上,如果遇到學生的提問、疑惑,教師要能夠及時發現其中對于引導學生思維有力的生成點,將其捕捉并擴大化,甚至還要在適當的情況下有意激發學生的思維,創造生成點,可以利用明知故問,將錯就錯等小技巧。比如,探究“環境對生物的影響”時,有位學生在“光照”一部分中提到了南北方的植被差異,立即引來另外一個學生的反對,筆者借此機會讓大家討論區別“光照”與“溫度”的差異,這本是課前沒有想到的,但在討論中有了新收獲。最關鍵的是,在各種各樣的課堂生成中,生物課的走向充滿了無數種可能,這使得生物課真正“活了過來”,在無限的可能中運動發展,帶給學生更多的想象空間,也給教師許多體悟和提升的過程。
3.“點燃”思維,激發學生的主動性
到了高中學習的后半段,學生對知識的興趣日漸萎縮,而應試的壓力讓學生逐漸泯滅了對主動思考探索的熱情。事實上,高二的生物課,由于難度增加,更需要學生用心動腦,以主動的精神來學習生物課程。尤其是選修部分,其中涉及的個性思維比較強,更加要求學生的發散思維。也只有如此,生物課堂才能充滿不竭的動力,不管是師生間的互動交流也好,還是課堂上的動態生成也好,都需要“點燃”思維這最關鍵的一步。這里舉一個例子,學習“植物雜交技術”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介紹植物雜交技術的成果與前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有選擇地提出一些問題。比如,“兩種不植物的細胞融合在一起,首要障礙是什么?”“去除細胞壁可以采用什么樣的方法?”等,以拓展學生的思維。總之,教師應該盡可能為學生創造各種發散思維的條件,給“動態課堂”添加源源不斷的內在動力。
參考文獻:
[1]葛小偉.構建高中生物學動態課堂的實踐研究:以高三生物教學為例[D].浙江師范大學,2009.
[2]張楊.高中生物課堂動態生成教學的實驗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9.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