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平鳳
摘 要:在現代信息社會中,手機日益成為高中生生活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手機網絡在帶給大家快捷和便利的同時也有一些負面影響,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手機網絡中的師生、生生分離,導致教師角色淡化和教學管理弱化;二是由于網上良莠不齊的海量信息和信息組織的無序性、隨機性,導致學習者“信息迷航”和“信息超載”。高中生的思想道德觀念還沒有成熟,還沒形成一個較完整的體系,大量地接受這類信息,勢必影響高中生的學習生活和思想道德觀念趨向,手機網絡對高中生的心理和學習生活造成了很多負面影響。因此,必須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
關鍵詞:手機網絡;高中學生;心理影響;防范措施
一、手機網絡給高中生帶來的危害
1.頻繁用機,損身又害心
高中生正處在生長發育期,很多身體機能還不健全,手機輻射危害學生發育,影響身體健康,造成理解力、反應力、記憶力明顯下降,聽覺受損,免疫功能失調。
2.“網吧”進學校,沉迷于手機上網
隨著手機GPRS強大功能的開通,學生隨時可通過手機進行QQ聊天、在線游戲、閱讀信息等,手機的“黃、賭、毒”已成為學生精神污染的主要來源,給學生的心理健康帶來非常嚴重的后果。
3.影響學習和休息,降低學習效率
一些學生在課堂上用手機打游戲、聽音樂、收發短信微信,無心聽課,對講課內容一無所知。課余時間專注在手機上游戲,甚至就寢熄燈后,有的學生躲在被子里玩手機,第二天上課沒精神。
4.手機的使用加速了中學生社會化
手機已經成為中學生“男女交往過密”的“幫兇”,嚴重影響和干擾了學生的學習和生活。
5.破壞考風考紀,影響學校校風
不少學生利用手機在考試中作弊,發短信求答案,甚至在網上搜索答案,平時厭惡學習,養成依賴思想,不利于學生良好品質的養成。
6.容易滋生事端,出現安全隱患
高中生自我防范意識較差,容易被犯罪分子詐騙,同時攜帶手機增加了學生跟社會上不良青年來往的機會,給學生人身財產安全帶來隱患。
7.增加經濟負擔,助長攀比心理
中學生買手機,客觀上增加了家庭的經濟負擔,學生之間課余時間比手機的好壞,助長學生的攀比心理,滋生享樂思想,自然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和心態。
二、過度使用手機網絡心理障礙
心理學家較早關注的互聯網對心理發展影響的問題是互聯網的過度使用引發的心理障礙。Brenner(1997)的研究顯示,網絡依賴行為和年齡、受教育程度有很大關聯,而與性別和種族關系不大。青少年是網絡成癮的高發群體。相比之下,成年人也需要控制自己的上網時間,但是他們所體驗到的失落情緒要小于相等條件下的青少年。通過對韶關一中的實地調查,可以看出一些。對過度使用互聯網引發的心理障礙,心理學家定義了多種術語。Goldberg借用了DSM—IV(美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手冊)中關于藥物依賴的判斷標準,提出互聯網成癌障礙(IAl3)的概念,主要是作為一種應對機制的行為成癮。KimberlyYoung則從DSM—IV對病理性賭博的判斷標準中發展出病態網絡使用(PIU)的概念,暗示著網絡成癮和藥物依賴的不同在于,它更像是一種沖動控制障礙。Young結合對網絡成癮的實際研究,提出了八個問題以判斷網絡成癮。如果個體對下列問題中的五個題目給予了肯定的答復,就可以判定為PIU。
①你是否沉溺于互聯網?
②你是否需要通過逐次增加上網時間以獲得滿足感?
③你是否經常不能抵制上網的誘惑和很難下網?
④停止使用互聯網你是否會產生消極的情緒體驗和不良的生理反應?
⑤每次上網實際所花的時間是否都比原定時間要長?
⑥上網是否已經對你的人際關系、工作、教育和職業造成負面影響?
⑦你是否對家人朋友和心理咨詢人員隱瞞了上網的真實時間和費用?
⑧你是否將上網作為逃避問題和排遣消極情緒的一種方式?
根據Young實際研究的八個問題,做成調查問卷:同意的打“√”,不同意的打“×”。
再回答兩個問題:“A.你每周主要在什么時間上網,大約每周多長時間?
B.你在上網時間內主要做些什么?”
根據對韶關一中(全寄宿學校)高二20個班655人的問卷調查,共8個選項的正誤判斷分析結果如下:在被調查的655人中,可以看出有185人存在網絡成癮現象,470人只是普通的網民。被調查的655人中,有占28%的人存在網絡成癮現象,72%的人沒有成癮現象。被調查學生大部分選擇了④為正確選項,可以說明學生很難抵制上網的誘惑,經常會由于上不了網而產生消極的情緒體驗和不良的生理反應,由此而影響學習和生活,以至于導致不良的習慣和社會風氣。大多數學生的手機網絡使用集中在角色扮演游戲、新聞組、聊天室、即時信息聊天、WWW、Email等上,有趣的是,研究者發現男孩和女孩在網絡使用上的內容有顯著差異。男孩更喜歡在電腦上玩網絡游戲,而女孩更喜歡在網上和朋友聊天,發E-mail。這也可通過調查問卷的“B.你在上網時間內主要做些什么?”體現出來,男生所填內容主要為網絡游戲,而女生則主要為聊天。通過對我校調查發現,高中生主要存在網絡游戲成癮和網絡關系成癮,一天大部分的時間主要用于QQ聊天和網絡游戲上,通過網絡獲得成就感,從而擺脫現實生活中的失敗和苦惱。這樣很容易使學生沉迷于網絡中,無法回到現實生活中來,產生很大的心理問題。
三、高中生使用手機網絡防范措施
1.做好上網學生的心理疏導工作
網上世界的精彩豐富和網絡文化的簡單快捷,對學業重負下的高中生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因而也極易使之沉迷上“癮”。我們不能因噎廢食,不能因為上網會對人的心理產生障礙而阻止學生上網。相反,應積極讓已掌握計算機技術的學生上網,而少用手機上網。教師對因上網而導致心理障礙的學生應積極疏導。如適當控制上網時間,特別是晚自習后在宿舍不用手機上網或少用,要求學生在上網的同時不要忽視與同學、家長、教師的人際交往,與家長保持密切聯系,引導家長正確指導孩子上網等。
2.加大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力度
要多讓學生參與各種道德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家庭、學校、社會面對各種道德問題時能作出正確的判斷,讓其道德行為在實踐中不斷提高。加強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則彌補學生在發展過程中的這一缺陷。
3.加強高中生在校期間使用手機的管理
我校管理規則為:
(1)管理規定
①建議學生在校期間使用不具有上網功能的手機。
②不得將手機帶入教學樓區域。
③使用手機規定時間:中午12:00—12:50,下午17:00—18:50,晚上22:20—22:50(其中包括周六、周日)。
④除規定時間外,學生不得使用手機;期間若有急事,家長與學生可通過撥打班主任、教學樓辦公室電話或宿舍辦公室電話相互聯系。
⑤公布教學樓、宿舍樓、辦公室聯系電話。
(2)處理辦法
對于違反規定攜帶和使用手機的學生,學校將嚴格按照《韶關市第一中學使用手機管理制度》的有關規定進行處理,并結合校紀校規給予以下處分:
第一次違紀,年級通報批評;第二次違紀,給予警告處分或嚴重警告處分;第三次違紀,給予記過處分(在處分考察期間,如有再犯,將從重處理,且將處分決定計入個人檔案)。并將每次處理情況及時通知家長。
在現代信息社會,手機網絡的出現不應當是教育界的洪水猛獸,如何恰當地引導學生,將課內課外的學習生活與網絡這一強大的工具結合起來,促進學生學習,如何加強網絡使用者的社會卷入與心理幸福感、將網絡和學校教育結合起來等應用性的研
究,正逐漸走進研究者的視野。而這一課題,無論教育者、研究者還是技術提供者都應當給予充分的關注和考慮。
參考文獻:
[1]蔣成鳳,魏志慧,師書恩.網絡學習障礙分析與研究綜述[J].中國遠程教育,2013(6).
[2]V.Brenner.Psychology Of computer USe:XLVII:parameters
Internet use,abuseand addiction:the first 90days of the Internet usage survey[J].Psychological Reports,1997(80):879-882.
[3]RADavi.Acognitive behavioral mode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2(17):187-195.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