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秀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讓主體發揮能動性,學習才能精彩。如何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老師要從演員退居到幕后,而作為導演的我們如何讓演員演好戲,那就要適時地對演員予以肯定并加以指導。
一、教學案例描述
問題1.數列的前4項為: , , , 。求數列的通項
公式。
學生:易知此數列中的項是分數,且分子都是2,分母依次組成等差數列,從而得an= 。
老師:這位同學非常好地運用了“通過前幾項排列的規律,獲知第n項結果”這種從具體到一般的數學思想方法,完成得很
精彩。
(話鋒一轉)但我總有這么一種擔心,a5是不是仍符合前四項的這個規律?
學生:我算過a5= 老師:那a6呢?(靜觀學生中的反應)然后a7呢?
應該承認,以后的項是否仍有這樣的排列規律,的確不知,在沒有找到這樣的保證之前,這位同學的結果,只能算是對an的一個猜測。
老師:你們都確信an= 是正確的嗎?
學生:是。
老師:這只是我們通過數列的前四項得到的數列通項的猜想,正確與否,必須要給出證明。
老師小結:在數列問題中,算前幾項,猜后面的項是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請大家看下面一道題。
問題2.數列{an}中,a1=4an=2an-1-1(n∈N*,n>1),求an。
老師:能不能先求出幾項,找找規律?
學生興奮地求解:a1=4,a2=7,a3=13,a4=25,a5=49。有規律嗎?
突然一個學生大叫:老師,我找到規律了!前四項的每一項減1后分別為3,6,12,24,48它們成等比數列。
老師:這位同學回答得很好,規律找得很準確。但是是不是所有的項都符合這個規律呢?
學生思考了兩分鐘,又一學生高呼:老師,我能證明。
學生在黑板板書:an=2an-1-1∴an-1=2an-1-2∴an-1=2(an-1-1)。
老師:以上公式說明了什么?
學生:{an-1}是以3為首項,2為公比的等比數列。
老師:讓我們為自己的努力和發現鼓掌吧。
老師小結:對于符合an=kan-1+b的數列{an},我們可以通過構造等比數列求解。問題3.已知數列{an}的前n項之和Sn=2n-2n,
求an。
給予學生適當的思考時間后,開始交流和討論,匯報他們的所做所得。
老師:是不是與上題一樣,也通過算幾項,猜一猜?
學生:是。
老師:好!那么a1=?a2=?a3=?a4=?
學生:a1=0,a2=0,a3=-2,a4=-8
(老師在算法上有意識地征求大家的意見,并在a1、a2、a3、a4的值旁注上所獲得的最佳探求過程:a1=S1,a2=S2-S1,a3=S3-S2,a4=S4-S3。)
老師:根據前四項的數值,很難找出其中排列的明顯規律(上一題的方法)。請大家開拓思路,擴大觀察的視野。
學生:從算的式子看,可以得到規律:an=Sn-Sn-1,進而得an=2-2n-1。
老師:太好了!先猜測列出的會是什么樣的式子,進而推測出會有的結果,學會分步完成非常好!對這個猜測的結果,大家有沒有異議?
學生:n=1時,不是這個形式,而是a1=S1,因而要分類寫。
老師:也就是an=2-2n-1(n≥2,a1=0)
學生:對。
老師:這個結果當然仍是猜測,想想怎么證明?(一會兒后)其實也非常容易證明:Sn=a1+a2+…+an-1+an,Sn=a1+a2+…+an-1(n>1),就可以推出Sn-Sn-1=an(兩式相減),而n=1時,a1=S1顯然不適合!
老師小結:本例獲得了數列前n項和與通項之間的關系an=2-2n-1,這很重要,希望同學們重視,并學會應用。也留一個題,供大家課后練習:
已知數列{an}滿足下列條件a1+2a2+3a3+…+nan=5-2n求an。
問題4.求數列1,3,7,13,21,…的一個通項公式。
老師提示:相鄰兩項的差有沒有規律?
學生運算后回答:有。
學生黑板板書:a2-a1=3-1=2,a3-a2=7-3=4,a4-a3=13-7=6,
……
an-an-1=2(n-1)
老師:我們由上面的n-1個式子如何求通項公式?
學生:以上n-1個等式左右兩邊分別相加。
學生板書:an-a1=2[1+2+3+…+(n-1)]=(n-1)n,
∴an=n2-n+1。
老師:我們的解答有什么問題嗎?學生思考:n=1時,要檢驗a1=1是否適合上式。
老師小結:若數列{an}滿足an+1-an=f(n)(n∈N*),其中{f(n)}是易求和數列,那么可用累差法求an。我們應驗證n=1時a1=1適合an=n2-n+1式。
二、案例反思
在本案例實施過程中有的學生活動積極性不高,這些學生多為成績較差者,他們長期形成了悲觀的學習態度,針對這些學生,可建立一個小檔案,把他們每一天的進步都記錄下來,讓他們看到自己的進步,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重新樹立學習的自信;在活動中多開展分組討論的環節,通過交流加深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和印象,同時鍛煉自己的表達能力和掌控能力。
教師從演員變為導演對學生的發展至關重要,學生能力的提升,靈魂的升華,對數學的理解,學習數學興趣的提高都在這一轉變中得到實現。同時教師本身對數學藝術的理解也會加深,何樂而不為呢?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