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小蘭
【關鍵詞】 數學教學;教學效率;提高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09—0104—01
課堂教學效率就是師生在單位時間內完成的教學任務,即投入的時間、精力與“產出”的關系。它是衡量課堂教學實效的一個重要指標,影響著學生作為社會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數學知識的學習、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及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的培養。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向課堂要效率是教師一直關注并執著追求的目標。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就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導課新穎,引人入境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課也是如此。實踐證明,一個巧妙的導入猶如一塊磁石,能緊緊地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快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故而,教學時,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適時選擇適宜的導入方式。
例如,教學“3的倍數的特征”時,先讓學生回顧2、5的倍數的特征,當學生輕松回答后,教師問:“3的倍數的特征又是什么呢?”有的學生受前者的影響大膽猜想:“個位上是3、6、9的數是3 的倍數。”是這樣嗎?讓學生舉例驗證,像13、16、19、23……都是3的倍數嗎?然后,再讓學生說數字,教師不動筆就能很快地說出它是不是3的倍數。接著讓學生檢驗教師的判斷是否正確,從而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教師先不告訴學生原因,而是讓他們把剛才檢驗的幾個數的數字位置調換一下,看看是不是3的倍數。學生經過檢驗驚奇地發現它們仍然是3的倍數,這說明是否是3的倍數與其每個數字所在的位置無關。那么,這里面有什么奧秘呢?不等教師提問,學生便會積極思考起來。此時,引入新課的學習便水到渠成了。
二、適時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才會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而教學情境是數學知識產生的背景和有力支撐,適宜的教學情境不僅能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可見,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是至關重要的。
例如,教授“多邊形面積計算的復習”時,筆者設計了“張大伯用柵欄圍雞圈”的情境:張大伯用48米的柵欄圍成了直角三角形,但他不會算這個直角三角形的面積是多少,請學生幫他算一算。等學生算出結果后,張大伯又提出了一個問題:“能不能圍出比現在更大面積的雞圈?可以圍成什么形狀?”這個問題引發了學生的積極聯想,他們調用已有的面積計算經驗,驗證著自己的猜想,從而得出結論:周長相等的三角形、梯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中,正方形的面積最大。接著再次拋出:“如果還想圍得大一些呢?”此問進一步激發學生去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課本上原本枯燥、乏味的練習改編成張大伯用柵欄圍雞圈的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不斷地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見解、新設想。
三、多層次設置練習,激發學習欲望
練習是學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發展創新思維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師掌握學生學習情況的重要措施。但是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沒有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總是設計一樣的練習。很顯然,這樣的練習達不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容易出現學困生“吃不了”,優等生“吃不飽”的現象。筆者認為,根據學生的實際,設計多層次練習,使每個學生都能夠通過做練習獲得應有的發展至關重要。
例如,教授完“分數的初步認識”時,筆者設計了這樣的聽寫分數練習:八分之一;一個分數分母是十,分子是一;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四份,一份是這個蛋糕的幾分之幾;二分之一的二份是多少,用分數怎么表示;一個分數它的二分之一是八分之一,這個分數是多少。這樣逐層次地將難度提高,層層遞進,層層深入,便于學生將本課的知識靈活掌握。
四、精心設置課堂小結,延續數學學習興趣
課堂小結是讓學生回顧所學新知,加深對本節課所學知識點的理解和鞏固,從而使學生體驗收獲,享受成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此外,課堂小結還可以為下節課的學習創設懸念,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其在沒有任何教師或家長的要求下,自己主動預習下節課所要講的新知,由此便起到了延續學生興趣的作用。
例如,教授“圓的認識”一課時,筆者在學生自主說出本節課的收獲后,為了激發學生探究數學的興趣,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奧妙,課末筆者這樣說道:“其實所謂圓就是某個點沿著特殊路線運動后留下的軌跡。迄今為止,我們已經學過許多平面圖形(如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等),也學過一些不規則圖形,這些圖形如果沿著某一點旋轉,會不會也像圓一樣出現許多精彩的圖案呢?課后請同學們動手試著做一做,相信一定會有更多的精彩等著你們!”這樣的課堂小結,既有情趣,又有創新性的發展。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