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姍
【關鍵詞】 音樂教學;教學環境;游戲 活動;個性
【中圖分類號】 G633.9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 11—0118—01
一、營造輕松、愉悅的教學環境
首先,快樂是情感的體驗,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是成功教學的條件。教師積極的情緒會感染學生,例如,教師燦爛的笑容,愉快的心情都會影響到學生。在每次上課之前,教師應調節好自己的情緒,以飽滿的精神狀態走上講臺。
其次,我在音樂課堂教學的座位安排方面跳出了傳統的“秧田式”結構,改變了以往過于死板、不活潑、不利于師生之間互動的座位模式。根據不同教學內容的需要安排座位,將座位排列成為弧形或長方形,擴大了教師的活動空間,為音樂律動提供了寬敞的活動空間。
再次,在我的音樂課上,我不要求學生坐得規規矩矩,他們可以選擇自己喜好的姿勢,甚至可以“放肆”地用任何肢體語言來表現音樂,抒發感情。有時當他們情緒高漲、激動得得意忘形、吵吵鬧鬧的時候,只要聽到我彈起熟悉的旋律或有節奏的音樂,他們就會漸漸地安靜下來。
二、將游戲寓于音樂教學活動中
在音樂教學中,遇上比較枯燥的欣賞段落和樂理課,學生的興趣就會比較低,教學比較難開展。于是我就大膽地在這些教學中加入適當的游戲活動,增加課堂教學的活動性、趣味性、游戲性。這樣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三年級音樂課《do re mi》中,本課的核心內容是對七個音符、唱名及音階等音樂知識的學習,這些知識的學習往往是枯燥而乏味的。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從學習美國電影《音樂之聲》的插曲《do re mi》入手,告訴學生:在美妙的音樂王國里有七個好朋友,大家想知道他們的名字嗎?這一提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我將七個音符和他們的唱名由低到高書寫在黑板上,并教給學生正確的發音方法和口型,要求聲音小、口型準確。在認識了音符和唱名后,我再讓學生模仿我進行柯爾文手勢的學習。
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則利用視覺手段用手勢在空間中表示位置和運動方向,使抽象的音高概念具有了一定的形象特性,幫助他們感覺和辨別音的高低,從而唱準每一個音。在教學時給學生講清楚各手勢與上身有關部位的大致高度,以模仿為主要學習方式。然后通過游戲“找朋友”要求學生邊唱歌邊找出與音符相對應的唱名及手勢,從而對所學音樂知識進行鞏固練習。新穎的肢體語言與游戲相結合具有很強的活動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三、在音樂教學活動中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
學生具有不同的個性,因此他們所觀察的周圍世界也不盡相同。我在教學中,力求從各種途徑讓學生發揮個性,諸如在歌舞表演、樂器表演以及音樂短劇表演中,利用現有的條件盡量給學生提供一個敢于表現自我、超越自我的場所和機會。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我鼓勵學生利用自己的優勢,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進行創造性學習,自主探索和實踐。如,在四年級第五單元音樂劇《東郭先生和狼》的教學過程中,我在完成教學要求的基礎上,統籌規劃將學生進行分組,例如有演唱組:挑選音色音準較好的學生進行音樂劇中主題歌曲的演唱工作;有道具組:挑選擅長繪畫和手工制作的學生擔任音樂劇中道具的制作;有劇本組:由寫作能力較好的學生擔任(注:由于學生年級較低,還不能夠完全勝任劇本的創作任務。劇本是由我來提供,學生根據表演需要,可以自己改編) ;有表演組:由閱讀朗誦能力較強且具有表演天賦表現力強的學生擔任 ,根據不同的形象特征分配角色,還有導演組、劇務組、評委組等等。即便是什么都不會的學生,也可以帶著頭飾當背景。整個過程學生依據自身的優勢和特長進行資料收集,在下節音樂課中進行匯報交流、賞析表演。我則引導學生運用多種藝術手段進行自編、自導、自演和自評。在學生自由創作實踐的過程中,我退隱為整個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服務者。學生利用課后時間展開討論,根據活動的主題、內容、情感特色編排舞蹈動作、創作戲劇旁白、制作表演道具、設計人物造型等。在各組的表演中,學生通過擔任不同角色的表演實踐,展示了創作成果,獲得了不同體驗,最大程度地受到了藝術的熏陶。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