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國
【摘要】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培育主要是通過思想政治課知識與技能、方法與思想等學習,以獲取重要的觀念、必備的品格以及關鍵的能力,以奠定學生終身發展的重要基礎。本文以中學思想政治課為例,對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探討。
【關鍵詞】中學思想政治 核心素養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1-0064-02
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提出了各級各類學校、在不同的教學階段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和要求,要求教師大膽改革創新、不斷努力實踐,進一步把教育教學發展向深度和廣度推進。為此,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在各個學科教學領域中廣泛滲透“核心素養”的具體目標和要求。
一、核心素養與中學政治核心素養
1.核心素養內涵
核心素養,主要是一系列知識、態度與技能的相互集合,它們是多功能的,可遷移的,這些素養也是每一個人發展自我、融入社會、勝任工作所必須的。是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在基本教育完成的同時,就為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條件[1]。
2.中學政治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本身屬于一個宏觀的概念,屬于教育目標的終極價值,在學校的課程建設之中融入核心素養,就是開展新一輪課改的關鍵。形成核心素養,有賴于結合各個學科的核心素養培育。在核心素養的引導下,無論是研制課程標準、設計課程、選擇內容,還是進行具體的實施與評價,都離不開核心素養這一目標,核心素養只有真正融入到學科之中,才可以發揮實際成效。
學科核心素養指的是通過某一學科的知識技能、思想方法的學習,從而習得重要的觀念、必備品格以及關鍵能力。部分學者將核心素養劃分成為:第一,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作為核心的雙基;第二,基于問題解決獲取基本方法作為核心的“問題解決指向”;第三,在初步掌握學科特定認知世界與改造世界的世界觀以及方法論的學科思維導向。
中學思想政治核心素養的形成,就是在基于政治素養的基礎上開展的。中學生政治素養包含了中學生的觀念、政治立場、政治價值以及行為方式。具體包含:中學生的政治知識儲備、政治行為方式以及政治信念和價值。
二、中學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內化的根本點
1.培育信仰
信仰屬于一種強烈的信念,是人的精神動力與行為準則的支撐。信仰包含了個人信仰和社會信仰,從某種意義上來看,當個人信仰與社會信仰相同的時候,個人信仰才能夠發揮出正效應,否則就是負效應。所以,不同的信仰,對于一個人的人生影響是會有極大差異的。任何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現實空間中,其政治認同首先需要解決學生對于信仰價值的選擇問題。在今天,我們就需要教育學生認清我們民族、我們國家應該走什么樣的道路。認識到,國家的繁榮昌盛和諧,就需要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這既是中國歷史的必然選擇,同時也是中國人民的必然選擇;要讓學生明白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特色社會主義偉業的深刻道理,堅持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深刻認同。基于此,引導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與發展的關心與珍惜,只有理解并支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與發展,才能夠堅定其道路。從而幫助學生形成并且內化為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確保學生能夠走在科學規劃人生的道路上[2]。
2.培育思想
思想屬于認識的范疇,擁有希望的民族在于思想,一個成熟的民族離不開思想。基于此,一個能夠體現社會發展規律的思想,就能夠引導社會不斷向前發展,反之,對于社會正向的發展就會產生諸多的阻礙。教育的核心在于對有思想的社會新生代的培育,在于培育一代又代推動社會進步的接班人和建設者,這就要求思想政治課教育能夠將學科的意義和價值凸顯出來。第一,成人意識的培養。中學階段的學生都是即將成人的群體,這就要求教師能夠站在社會發展以及實際需求的角度,對學生思想進行錘煉,讓其能夠走出狹隘的自我,能夠真正的關心社會生活與社會的發展,關心國家的建設與改革,關注國際形勢的變化等等,這樣才能夠為思想的培育奠定良好的前提條件。第二,培育科學的理論素養。擁有理論,才能支撐行動,理論是思想素養的基本。所以,思想政治課就是運用科學理論不斷武裝學生,讓學生具備問題的分析與解決的理論素養,提高學生運用基本原理與觀點對社會現象進行理性的觀察能力,幫助學生提高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3.培育法紀
社會的安全穩定離不開法紀的支持,這也是社會順利發展的基本保障,更是一個社會文明的基本象征。所以,學校的教育為社會輸送的人才,必須是具備社會法紀素養的人才。從思想政治學科的角度出發,在培育方面就應該注重:第一,培育法紀意識。能夠明確社會文明與法紀規范之間的關系,擁有法紀社會生活,才能夠做到規范有序,公民的主人權益才可以得到有效的鞏固,進而擴大社會成果,將社會之中存在的丑陋與邪惡鏟除。第二,培育用法能力。法紀是社會安定穩定以及發展的基本。所以,要求教育學生懂得尊重法紀,能夠明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道理。明白法律才是公民言行基本的準則。基于這一基礎,通過多樣化的內化學習活動,就能夠引導學生熟悉并掌握法紀,能夠明確自身的權利和義務,進而明確其言行的紅線,確定基本的司法和法制常識,真正做到心中有法[3]。
4.培育擔當
擔當是每一位公民的基本義務,同時也是社會發展的希望。如果一個社會沒有公民擔責,那么社會的發展就會受到限制,同時也會威脅其生存。由于中學階段的學生是特殊的群體,基于思想政治學科的角度,幫助學生培育成人意識,其根本就是擔責意識的培育,能夠形成社會擔責的中堅力量。擔責本身的內容非常的廣泛,如果從社會的角度來分析,主要包含了:第一,擔負子女的責任。從被照顧和被保護的對象轉變成對父母的照顧和保護,成為家庭生活和諧的建設者。第二,擔負公民責任。能夠從社會的依附者轉變成為社會的主持者,成為服務社會建設的發展者。所以,中學生要懂得明確公民的責任義務,能夠學會參與到社會管理之中,發揮個人的優勢與特長來服務社會,同時能夠關注社會的建設與發展;積極參加社會的公益活動,懂得關心他人,履行基本的公民職責。第三,擔負主人的責任。作為社會的主人,需要對社會擔責,其中最主要的方面就是能夠通過成就事業來回報社會,從而擔負其社會傳承交接的責任。所以,培育學生的事業感,喚醒學生的主人意識,激發其創業精神,對于學生今后的發展也是非常有利的正道。
三、中學思想政治課對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主要途徑
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既需要宏觀的頂層設計,中觀的學科分化,更依賴微觀的課堂教學。
1.重視問題情境
按照伽達默爾的相關理論,決定問題就是通向知識的路,沒有開放性的問題,就是虛假的問題,這樣我們就可以看出問題教學的重要性。在課堂教學中,問題情境的設置,可以從多個方面入手,比如——
第一,創設有效的生活情境。圍繞教學內容,在日常的生活之中篩選案例,尋找教學的原型,就可以成為教學的輔助手段。如在講授文化生活之中的文化形式與作用的時候,就可以篩選我們生活之中的情境,作為教學的導入。如,元旦、國慶、端午等于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節假日;我們經常游玩的歷史遺跡和旅游景點等都屬于文化;我們的物質財富、精神財富、思想和行為也屬于文化,可見,文化是涵蓋生活各個方面的。在教學之中設置生活情境,可以不斷幫助學生提升親切感與熟悉度,同時還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欲望[4]。
第二,設置現實情境。基于現實社會之中的各種現象和問題,把握社會主流文化以及相對應的意識形態,善于捕捉存在的問題以及發展形勢,并且將其同教學任務相互的結合起來,設置對應的教學情景。比如,從中阿文化交流、中韓文化外交等社會現象之中,我們就可以了解到中國外交的實際成果、文化多元化格局形成以及文化融合,這對于教學有非常大的幫助作用,并且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提高也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2.整合資源,打造綜合性課程
培育核心素養屬于一個全方位的過程,它是立足于學科取向的,主要是利用一系列的教育活動來幫助教育目標的實現,從而幫助學生健全人格,為學生的發展創造以及成長創造有利條件。所以,做好資源的整合,打造綜合性課程,能夠以多學科方法及原理作為其支撐,同學科背景相互融合,就能夠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培育核心素養。
在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之中,我們可以融入數學之中的建模思想、語文之中的非指導教學、英語之中的交際教學思想,這樣就可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交流與探討,實現核心素養培育同主題教學之間的相互融合,最終滿足教學目標的要求,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其中,我們需要關注的是,不能完全的照抄教學原理,而是要按照政治學科的實際特點來合理的揚棄,這樣才能符合思想政治學科教學的實際需求。
在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之中,還應該懂得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基本原則,積極進行課堂內容與結構的相互調整,實現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的改革。這樣就可以與教學實際相互的結合起來,重新整合教材內容,使得教學更具針對性。將原本機械式的教學轉變成為有意義的學習,這樣才可以讓已有的認知結構同新知識相互的契合,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并且將其轉化成為個人的素質與能力。
3.完善核心素養評價機制
第一,基于學生問題解決能力來進行考察。教師通過既定的材料和問題,考察與評價學生的思維方式、情感態度以及辯證思維能力。但是因為學生興趣點有所不同,其對于內容熟悉度也會直接影響評價的公平性。
第二,基于學生問題構建和發現問題的方面入手。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的設置問題,之后再進行探究,教師就可以按照其實際表現出來的邏輯能力同問題解決的方式相互的結合起來進行評價。
4.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社會實踐課開展
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可以通過社會調查活動等實踐課來實現。例如,我們在教學之中發現,因為現代學生沒有經歷“短缺經濟”的時代,所以對于艱苦奮斗和勤儉節約等傳統美德認識度極低,在生活中存在浪費資源,不尊重勞動成果,不關心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現象。所以,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己父母從事的工作進行調查,了解其籌建的歷史資料,從公司的原材料的采購階段開始,一直到售后服務等整個生產過程資料進行分析,并且掌握公司內部發展目標等文化資料。基于此,學生就需要全面的分析公司發展的基本因素,能夠對公司產品的分配、公司發展戰略以及產品設計等有更為全面的認知[5]。
通過社會調查活動,學生逐漸感受到父母工作的辛苦,懂得尊重創造和勞動,能夠積極轉變消費方式,保護環境,懂得節約資源,進而形成綠色的消費觀念。通過公司經營戰略的調查,學生也可以體會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含義,企業的生命和靈魂在于創新,從而逐漸樹立掌握學科知識,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意識。通過宏觀經濟調查,學生可以對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實施側供給結構性改革以及轉變經濟發展的方式加以理解,加深對對外開放基本國策以及對外開放認識水平的提高。
在社會調查基礎上,教師通過成果展示會,讓學生從不同的層面、不同的角度上來理解社會現實。學生所開展的社會調查活動同所學的內容相互的結合,與掌握的社會資源相互的結合。成果的展示,有利于學生知識面的擴大,也能夠促進其全面的了解社會的基本現實。更重要的是,利用成果展示活動和社會調查活動,學生就可以掌握到知識學習的基本方法與途徑,這樣就能為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條件。這正是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體現。
四、結語
總而言之,中學思想政治學科之中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通過長期的努力,才能夠達到這一目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不斷的提升自我學科素養和政治素質,這樣才能夠積極的轉變思想政治學科的教學模式,才能夠堅持“以人為本”的培育理念,只有如此,才能夠讓學生真正的擁有思想政治素心素養,進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推動力。
參考文獻
[1]劉媛.基于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高考試題研究與教學建議[J].中國考試,2017(04):44-48.
[2]劉穎.思想政治學科培育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策略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11):99-100.
[3]陳友芳,朱明光.核心素養本位的思想政治學科學業質量評價的策略與指標[J].中國考試,2016(10):32-37+57.
[4]關云虎.核心素養視域下思想政治教學方法選擇策略探析[J].教育評論,2016(09):134-137.
[5]王馨樂.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途徑探析[J].才智,2016(19):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