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明
【摘要】語文閱讀作為高中階段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進行教學過程中,重點培養學生對于文章所描述內容的理解能力。語文閱讀能力是學生最基本的語言理解能力,同時也是也是衡量語言學習能力的重要的指標。本文將通過實例與理論相結合的方式對情境教學法的重要作用進行分析,進而對情境教學法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原則以及具體方法進行闡述,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語文 情境教學 閱讀教學 重要作用 運用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1-0074-01
一、引言
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采用情境教學的方式,主要是根據語文教學的內容創設生動形象的場景,激發學生對文章內容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能夠融入到文章內容的學習過程中,提高激發學生的認知內動力,從而引發學生能夠自主的去解決問題,促進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學習能力的提高。
二、情境教學法的重要作用
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采取合理的教學方案,通過創設問題的情況,激發出學生對于語文閱讀的興趣,從而達到高中語文學生閱讀能力提升的目的。舉例來說,在進行《荷塘月色》這篇課文教學講解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先進的多媒體技術,通過生動的畫面形象來輔助學生對于教學知識的理解,增強學生對于課文學習的積極性,對教學內容能夠充分的理解與掌握,提高語文知識的學習能力。
三、情境教學法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原則
1.針對性的原則
針對性原則是指在進行高中語文閱讀情景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根據文章中所體現出的知識情景,合理創設情境。采取情境語文閱讀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有效的激發出學生對于語文閱讀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調動起學生對于學習的積極性,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知識水平的目的。除此之外,教師在進行閱讀情境創設的過程中,必須要重點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教師所構建 的情境必須要符合知識發展的規律,同時也要在學生能夠理解與接受的范圍之內,能夠使學生在進行語文閱讀情境學習的過程中養成自主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因此說,在情境教學法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過程中,要有針對性的進行語文閱讀知識點預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對新知識進行探索的欲望。
2.和諧性原則
和諧性原則是指在進行高中語文閱讀情境教學的過程中,文章所講述的內容與教師所創設出的情境一致,從而才能在教學過程中積極的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以及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在閱讀情境理解過程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從而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對語文閱讀學習的積極性。除此之外,對于語文教學情境進行和諧性的創設,有利于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良好的互動,不僅能夠有效的活躍語文閱讀教學的氣氛,而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質量水平。
3.滲透性原則
高中教師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培養學生的情感是情境教學的主要特點之一,以“情”作為語文于都情境教學的紐帶,促進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師在進行情境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要情感滲透的基礎上,在教學過程中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形成和諧的教學氛圍,除此之外,在進行教學內容情境創設的過程中,要借助情感的真實體驗有效的提升學生的領悟能力,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四、高中語文閱讀情境教學的具體方法
1.根據教學內容設置有針對性的問題情境
在進行語文教學情境創設的過程中,有針對性的設置問題,能夠有利于學生在語文閱讀的過程中及時的發現問題、找出問題并且解決問題。比如在《鴻門宴》的文章的講解過程中,老師可以有針對從文章的兩個主要的人物劉邦以及項羽未主要的線索展開設問,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起好奇心,增強學習的欲望。
2.借助生活體驗創設情境
情境創設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能夠加強學生情感的真實體驗,從而達到增強學生對于語文閱讀知識能力理解以及提高認知度的目的。因此,教師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將日常生活中學生的真實體驗融入到語文閱讀教學內容中,構建出合理的語文知識框架,加強學生對于文章內容的理解。舉例來說,教師在講解《再別康橋》這篇文章的過程中,老師在進行教學情境創設時可以將離別之意真正的引入到情境之中,使學生能夠充分的體會到離別情感,真正的體會文章作者的主要情感,從而才能提高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能力,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達到語文情境教學理想中的效果。
五、結語
綜上所述,情境教學法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工作,高中教師必須要充分的認識到情境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使學生能夠中分的掌握語文基本知識的基礎上,從而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對于閱讀理解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文娟,倪輝.情境教學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 2013(28).
[2]涂曉霞.高中語文課堂的情境教學[J]. 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 (12).
[3]劉寶娜.創設情境 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淺談高中語文教學[J]. 成功(教育),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