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曉慶
(哈爾濱商業(yè)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8)
摘 要: 春秋時期,周王室日益衰微,諸侯紛起爭霸,傳統(tǒng)禮樂制度遭到極大的踐踏與破壞,西周的官學制度開始解體,學術漸呈下移之勢。學術下移使社會私學教育興起,孔子和墨子的私學教育在當時影響較大,并稱顯學,但二者在教學對象、教學目的、教學內(nèi)容及教學方法等方面卻是同中有異。本文比較了孔墨教育思想的異同,并深入挖掘了其對當代教育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 孔子 墨子 教育思想
先秦時期,我國的教育制度經(jīng)歷了由“學在官府”到“私學興盛”的發(fā)展歷程。西周時期,學術官守,教育是貴族階級的特權,教育主要為政治服務,教育理念與國家意識形態(tài)密切相關。春秋時期,官學失守,私學教育興起,教育無須服務于政府意識形態(tài),學術的自主性較強。孔子和墨子的私學教育在當時影響較大,并對后世的教育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孔墨私學教育興起的歷史背景
西周時期,隨著禮樂制度的逐步建立與完善,國家的政治事務逐步細化,國家職官的種類和數(shù)量漸趨增多。西周的國家職官多由貴族子弟承擔,因而對貴族子弟的教育工作就顯得迫切而必要。為了有效傳播文化知識及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西周建立了官學制度,其根本特征是“學術官守”,即學術和教育為官方所把持,國家的文獻典籍及學術資源等均掌握在官府手中,普通百姓根本無法接觸,這種教育體制的等級性及知識壟斷性都非常強,教育呈現(xiàn)出顯著的“官師合一”與“政教一體”的特色。
春秋時期,王室式微,諸侯坐大,天下漸趨“無道”。“學在官府”的教育體制已無法維持,“學術下移”局面開始出現(xiàn)。《論語·微子》中就有孔子關于周樂師流落民間的記述:“大師摯適齊,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漢,少師陽、擊磬襄入于海。”這些原先服務于中央政府的知識分子在流入各地的同時,也將其所學及所掌之典籍帶到各地,客觀上促進了文化知識向下層的傳播,伴隨而起的就是私學教育的產(chǎn)生。
私學教育主要指私人聚徒講學,由于“學”已經(jīng)為“私”,因此私學所招收學生的身份地位已無明確的等級要求,私學教育使得廣大平民階層獲得了受教育的機會。私學教育不受政府控制,其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均無須服務于政府意識形態(tài),學生的來源及學成后的歸屬無須政府統(tǒng)一安排,所以享有極大的學術自主性。這一時期私學教育的成功典范當首推孔子和墨子的私學教育。
二、孔墨教育思想的異同
孔子和墨子的私學教育不但為社會培養(yǎng)了人才,而且形成了自己的學派學風,在當時的影響非常大,因此有“世之顯學”的說法。二者在教學對象、教學目的、教學內(nèi)容及教學方法等方面各有異同之處,具體表現(xiàn)如下:
1.教育對象的異同。教學對象的問題是貫穿中國教育史始終的核心問題之一,它主要討論的是受教者是否有資格接受教育或接受教育群體所具備的條件等問題。孔子與墨子的私學教育不再限制入學者的背景與年齡,不同于西周時期只為貴族提供教育機會的官設機構,廣大平民階層開始獲得受教育的機會。孔子“有教無類”的主張使傳統(tǒng)教育由貴族壟斷的局面得到了改變。孔子招收的學生來自社會的各個階層,三千弟子身份不盡相同,有孔子稱之為賢,卻獨在陋室不改其樂的顏回;也有辦事通達、善于經(jīng)商之道的子貢;有像孟懿子一樣的貴族,也有像仲弓父一樣的“賤人”。墨子雖未明確提出“有教無類”的教育口號,但同樣把教育對象推及于社會各個階層,主張上至“王公大人”下至“匹夫徒步之人”皆有受教育的權利。與孔子不同的是,墨子所選擇的教育對象主要是“農(nóng)與工肆之人”。墨子主要從底層人民的要求與根本利益出發(fā),更多地教給勞動人民一些實用知識,在《墨子》一書中就有物理學、邏輯學、光學、力學、軍事學等自然科學內(nèi)容。
孔墨對于教育對象的泛化,其實是有著深刻人性論基礎的。孔子主張“性相近,習相遠”,認為人生而本性相近,后天學習使人與人之間產(chǎn)生了差距。墨子主張“士亦有染”,認為人如素絲,入什么染缸就會染什么樣的色,后天教育和環(huán)境對于人的成長至關重要。雖然社會有高低等級的差別,但人性本同,縮短人與人差距的有效手段就是教育均等,因此,教育必須突破階級限制。孔墨的私學教育擴大了教育對象范圍,對當時文化教育事業(yè)及社會的發(fā)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孔墨的私學教育并未能突破周代宗法社會男尊女卑的社會局限,女性仍被排除在外。
2.教育目的的異同。古代教育系統(tǒng)多以為統(tǒng)治階層培養(yǎng)或輸送人才為根本目的,教育與政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孔墨的教學目的的相同之處是他們都把教育作為實現(xiàn)自己社會理想和人生價值的重要手段,孔墨教育延伸了教育的目的,不僅為社會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同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學派學風。孔子私學教育的明確目的就是培養(yǎng)能夠從事國家政務的君子。“君子”一詞在《論語》的20篇中都有出現(xiàn),出現(xiàn)的次數(shù)達107次之多,可以說,“君子”是貫穿《論語》一書的核心概念。孔子所謂的君子是德才兼?zhèn)涞娜瞬牛纫辛己玫赖滦摒B(yǎng),又要有參與政事為國家出力報效的能力,“學而優(yōu)則仕”的入世思想一直是儒家所倡導的主流。墨子教育學生的目的是培養(yǎng)比君子更加實際的兼士,兼士要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為己任,能做到“饑則食,寒則衣之,疾病侍養(yǎng)之,死喪葬埋之”(《墨子·兼愛》)。孔子私學教育的目標指向是賢人政治,而墨子私學教育的目標指向則是“為義以救天下”。
3.教育內(nèi)容的異同。孔子教學的內(nèi)容,《論語·述而》載錄為“文,行,忠,信”。“文”指用文獻教育學生,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yǎng),孔子在教育弟子的過程中經(jīng)常要求弟子“博學于文”,這里的“文”即指歷代文獻;“行”指用社會生活實踐教育學生,提高學生的社會生活能力,孔子的教育內(nèi)容承續(xù)著西周官學以“六藝”為教的傳統(tǒng),注重對學生技能的培養(yǎng),其中的“射”與“御”主要就是對學生射箭技能和駕車技能的培養(yǎng);“忠、信”是指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論語·述而》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這是孔子進行教育活動的總綱領。“仁”是孔子道德教育的最高標準,“仁”是要有“愛人”情懷的美好品質(zhì),其核心之義為“忠恕”,具體表現(xiàn)為《論語》中的“恭、寬、信、敏、惠、忠、恕”等優(yōu)秀道德品質(zhì)。因此,概括來說,孔子教學內(nèi)容主要包括技能教育、人文教育與道德教育三大方面。
墨子私學在教育內(nèi)容上除了以“兼愛”為核心的道德教育之外,還非常注重科學技術教育。墨子不僅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還是一位優(yōu)秀的實踐家。在長期生產(chǎn)勞動中,墨子掌握了許多高超技藝,并在實際教學中將其傳輸給弟子,指出“故圣人作誨,男耕稼樹藝,以為民食”(《墨子·辭過》)。《墨子》記載,墨子為了阻止楚王攻打宋國,只身前往游說楚王,楚王惱怒,想要扣押墨子,墨子給出的反擊理由是“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雖殺臣,不能絕也”,可見,在墨子的弟子中,大部分人已掌握了實戰(zhàn)之術。所以說,科學知識和生產(chǎn)技術是墨子私學教育的主要內(nèi)容,他強調(diào)的是“學”與“用”的緊密結合。
4.教育方法的異同。孔子和墨子的門徒都比較多,而且來源復雜,他們的年齡、出身、性格特征不同,文化水平及道德修養(yǎng)也參差不齊,甚至學習要求及目的不同,因此,孔墨都主張“因材施教”,就是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進行個性化教學,孔子非常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主張針對學生不同的個性特點進行有差別的教學,故而孔門十哲才有“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的區(qū)分;墨子經(jīng)常按照學生能力的不同,對學生進行分類教育,所謂“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節(jié)”(《墨子·大取》),要求學生各揚其長,“能談辯者談辯,能說書者說書,能從事者從事”(《墨子·公孟》)。相較共性而言,孔墨在教學方法上的差異也比較明顯。孔子強調(diào)啟發(fā)式教學,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論語·子路》),認為興趣是學習的最好導師,所謂“知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者不如好之者”(《論語·雍也》);墨子則強調(diào)要“強教于人”,主張送教上門,“遍從人而說之”(《墨子·辭過》),認為“今求善者寡,不強說人,人莫之知也”(《墨子·公孟》),同時鼓勵學生要自主學習、自求自得,反對“擊之則鳴,弗擊則弗鳴”的學習方法。
三、孔墨私學教育的當代啟示
隨著時代的進步,教育觀念發(fā)生一系列轉變,孔墨私學教育至少在以下幾個方面可以為當代教育提供借鑒意義:
1.理論與實踐要緊密結合。當今社會,教育存在著一定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脫節(jié)的問題。一些學生只是盲目地學習理論知識,忽視其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運用,導致理論與實踐無法正常對接。不管孔墨私學教育的目的為何,“學以致用”都是其教育的根本。因此,當代教育所培養(yǎng)出的人才,不僅要有扎實的理論根基,而且要有較強的動手能力。“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習主席的言論對這個問題做出了全新的闡釋,于學生而言,需要對專業(yè)有正確的定位,同時進行與專業(yè)有關的社會實踐,積極適應社會需求,使得學有所用,于學校而言,需要在實踐教學方面有所傾斜。
2.師生關系要重新定位。在以往教學中,教育系統(tǒng)過于強調(diào)教育者的主導地位,從而忽略受教育者是學習主體這一重要因素,當代教育要扭轉這一局面。當務之急是提高教師團隊的素質(zhì),在教學方法上以啟發(fā)式教育取代填鴨式教育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在教學途徑上反對一言堂,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是教育實踐活動的對象,也是構成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學生接受知識的程度與師生間的互動有密切關系,師生的身份在無形中發(fā)生轉變,老師要由過去傳授者變成引導者,學生要由單純的接受者變?yōu)橹鲃拥乃伎颊吲c實踐者。
3.品德教育要切實地施行。孔子和墨子的私學教育都非常注重學生德育,孔子主張“仁愛”,墨子提倡“兼愛”,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而良好的道德觀念。當今社會,商品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而一些學校的品德教育卻沒有很好地得到切實施行。大學生是國家建設的生力軍,高校道德教育至為重要,當今高校德育工作一定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理論指導。因此,突出道德教育,挽救社會道德淪喪之勢,已成為當代教育必須面對與解決的迫切問題。
4.勞動與技能教育的不可偏廢。孔子和墨子的私學教育雖然在當時并稱于世,但墨子教育思想對后世的影響遠不及孔子大。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儒家思想上升為國家主流的意識形態(tài),孔子的教育思想遂被奉為圭臬。孔子重視文化道德教育而輕視勞動與技能教育的教育理念被中國古代學校教育所承襲,甚而影響到現(xiàn)代教育。我們認為,成功的教育所培養(yǎng)出來的合格人才不應僅僅具有較高的文化和道德素養(yǎng),還要掌握相應的科學技能及較高的實踐動手能力。故而當代教育不應該將教育視野僅僅局限在書本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中應加大實踐教學比重,傳授科學技能,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培養(yǎng)具有綜合素養(yǎng)的全面人才。
除此之外,孔墨“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教育與政治相融合的教育理念等都是當代教育必須要吸收借鑒與積極發(fā)揚的。因此,我們認為當代教育要充分借鑒孔墨私學成功的教育經(jīng)驗,做到古為今用、創(chuàng)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易連云.德育原理[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2]彭定光.高校德育的困境與提高德育效力的對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2(3).
[3]梁宗華.孔墨私學與傳統(tǒng)教育[J].東岳論叢,2008(6).
[4]李淑慧.高校德育工作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