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益龍+何乙琦
[摘 要] 傳統的電類專業基礎課知識傳輸與知識內化方式單一、效率低下。在“互聯網+”背景下,以“多功能控制器的裝配與檢修”項目為例,利用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智能終端和仿真技術,探索構建互動式電類專業課程學習方式,同時作用于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兩個環節,增強課堂學習過程的整體效益,取得最佳教學效果。
[關鍵詞] “互聯網+”;電類課程;學習方式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獻標識碼] A
Abstract: In the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s of electrical specialty, the teaching and knowledge internalization way are single and inefficient.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et+", the assemble and inspection project of multifunction controllers is taken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an interactive learning style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of electrical specialty by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lligent terminal and emulation technique. The new learning style is to act on both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parts, enhancing the overall efficiency in classroom learning for obtaining optimum teaching result.
Key words: " Internet+", electrical courses, learning style
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制定了“互聯網+”行動計劃,標志著“互聯網+”被納入國家戰略。“互聯網+”教育不是一個單純的教育技術變革,也不是對傳統教育的顛覆,而是構建教育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橋梁。現代教育需要通過互聯網技術獲得“互聯網+”的能力,形成新的“信息能源”,從而推動整個教育行業的快速整合,并利用相關產業和社會資源來充實和豐富教育資源,使得教育更加開放,教師和學生之間聯系更加緊密,更易于提供O2O個性化的教學。這也為終身學習社會奠定堅實基礎。[1]
一、電類專業課程網絡平臺的提出
(一)電類專業課程描述
電類專業基礎課,包括電路原理、模擬電子技術和通信電子線路,是高職校工科各專業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程。這幾門課程的共同特點是理論性、實踐性都很強,而且課程之間存在內容重疊的現象,不同教師在講授內容的過程中存在重復講解或遺漏知識點的現象,不利于學生掌握課程之間的銜接和交叉。針對這種情況,將涉及課程整合優化為《電子技術技能訓練》課程,以《電子技術技能訓練》課程中的“多功能控制器的裝配與檢修”項目為例,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充分利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積極開展討論式、開放式等學習方式。
(二)“互聯網+”的內涵和核心特征
“互聯網+”這個詞,最早可以追溯到2013年11月馬明哲、馬化騰和馬云的一次發言。那時馬化騰提出:“互聯網加一個傳統行業,意味著什么呢?其實是代表了一種能力,或者是一種外在資源和環境,對這個行業的一種提升。”它是一種互聯網思維,不是實體,“互聯網+”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是優化和集成,是一種深度融合,是“+互聯網”的翻轉[2]。“互聯網+”具有四個核心特征:一是新的技術、先進的基礎設施,云、網、端一體化的數字化、智能基礎設施。二是新的生產要素,大數據的涌現不僅改變著人們的生活與工作方式、企業的運作模式,甚至還引起科學研究模式的根本性改變。三是新的社會空間,以互聯網為基礎,利用信息通信技術(ICT)與各領域、多維度的跨界融合,形成了互聯互通的社會網絡關系。四是新的業態體系,在互聯網的影響下新體制、新機制、新分工在形成[3]。“互聯網+”中的互聯網是指一種以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而“+”是代表互聯網對其他各種行業的催化作用,通過新形態的互聯網來引爆傳統行業的改革和發展[4]。比如,“互聯網+零售”、“互聯網+通訊”、“互聯網+旅游”和“互聯網+金融”等,“互聯網+”已經成為傳統行業提升競爭力的一個有效途徑。
(三)“互聯網+”背景下構建“多功能控制器的裝配與檢修”項目網絡平臺
我們目前的現狀是,知識傳輸大都在課堂上完成,通過教師課堂講授等方式來實現;知識內化過程則一般在課后完成,通過學生復習、做題和教師輔導答疑等方式來實現。長期以來課堂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學習興趣不高,課后環節又普遍弱化,導致教學效率低下。
“互聯網+”背景下構建“多功能控制器的裝配與檢修”項目網絡平臺遵循高職校學生認知規律,科學、合理、巧妙地安排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和要素,在教師角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互動方式和考核與評價等方面有所創新,在課堂教學中應用效果突出,提出構建個性化的“互聯網+”教學環境(平臺),并對如何實現一體化的“互聯網+”學習方式(學習方法)進行了詳細分析。
二、“多功能控制器的裝配與檢修”項目學習環節的構建
遵循《通用電子產品生產工藝作業流程》開展項目任務學習。“多功能控制器的裝配與檢修”項目的實施分為課前準備、任務明確、任務分析、任務實施、任務評價和布置作業六個階段。
(一)課前準備
課前,教師將“工藝文件”等資料,通過“手機APP”推送至學生的手機終端,讓學生提前了解本堂課的教學內容與教學要求。學生登入網絡學習平臺,使用“連連看”、“翻牌答題”等助學軟件,溫故常用元器件及單元電路的組成,為后續元器件合理選擇及其正確檢測奠定扎實的基礎。
(二)創設情境(任務明確、任務分析)
在課堂上,教師通過“極域”軟件下發項目任務書。學生根據任務書的具體要求,在網絡平臺上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制定實訓項目任務卡,明確任務實施的初步方案。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示實訓項目任務卡,匯報任務實施方案;教師引導學生共同研討、完善方案,提升方案實施可行性。
(三)項目實施
學生按照企業工作崗位要求,更換工裝,進入學校生產性實訓基地,根據任務方案,開展控制器的裝配與檢修。
1.任務一:電路裝配。
(1)器件識別。
在網絡平臺上,下載“元器件識別”,“連連看”助學軟件和觀看元器件檢測視頻。通關后,軟件會自動記入學習積分。
(2)焊接比拼。
采取小組技能比拼的形式。賽前,借助動畫演示和講解預防靜電,強化安全生產意識;學生模擬焊接練習,熟悉元器件位置及插裝順序,減少耗材的損壞。賽中,觀察學生實際操作,對不符合焊接工藝規范進行記錄。賽后,師生共同從企業6S標準、焊接工藝規范、速度等方面進行檢驗和點評。系統生成成績統計表和技能比拼排行榜。
2.任務二:原理分析。
(1)框圖分析。
在原理分析環節,教師通過播放動畫,將原理圖分解成直流電源、可控硅電路、放大電路、門電路、555單穩態觸發器電路、繼電器輸出電路六個功能塊,并加以顏色區分,將電路化整為零。形成功能方框圖,便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
(2)映射關系。
在故障檢修環節前,首先教師播放視頻,讓學生掌握原理圖與印制板圖之間的映射關系。
3.任務三:故障檢修。
(1)通過平臺中的模擬排故軟件,熟悉各種電路故障現象并仿真排故過程。
(2)把設置故障的電路板發放學生手中,由學生進行實戰維修。根據學生自檢、小組同學復檢和教師抽檢的調試過程,進行通電調試實際操作,排除故障。
(四)總結提升
項目完成后,師生在學習平臺中,對本項目的實施開展,進行學生自評、隊友互評及教師終評等多元化評價,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結合學習平臺中成績管理,將課前視頻、電路調試等積分,形成積分排行榜及電路制作時間餅狀圖,實現評價過程的多元化。
(五)布置課后作業
最后,教師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觀看典型電路故障檢修視頻,觀察檢修步驟,進行拓展訓練,進一步鞏固學習成果,完成多功能控制器的其他典型虛擬檢修任務。
三、“互聯網+”背景下電類專業課程學習方式的收獲與反思
(一)有效促進教師的“教”
1.優化了教學環節,評價及時準確,教學更有針對性。
課前教師將編制的“工藝文件”等資料推送給學生,引導學生課前先學;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情況可以通過隨堂檢測,隨時記錄,結果直接呈現。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學習的情況,隨時調整教學進度和教學內容,分層布置作業。
2.真實數據分析。
網絡平臺提供了大量的學生學習數據,對數據的分析、歸納、研究是教師成功教學的依據。
3.職業幸福感提升。
豐富的網絡平臺資源和校本資源,及時高效的習題處理及反饋功能,方便的個人資源推送功能讓教師從機械重復的工作中解脫出來。利用網絡平臺的遠程學習功能對學生的自主學習進行督促和輔導,教師減少了大量的加班時間,教師有了更多的時間去讀書、去思考、去創新和去享受生活。
(二)有效促進學生的“學”
1.提高了學習興趣。
網絡平臺強大的功能豐富了學生學習的方式,提高了學習興趣。
(1)知識的圖形化、圖像化和視頻化。可以將枯燥的知識通過圖形、圖像、視頻等變得更直觀、更生動。
(2)學習的游戲化、競賽化和趣味化。可以將枯燥的知識變成闖關游戲,做題變成榮譽PK。
2.滿足個性化需求。
大數據等資源平臺提供的豐富的課內、課外資源,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需求。
3.拓展了學習的時空。
遠程學習,強調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
4.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提升。
豐富的學習資源,良好的學習環境提高了學習者學習的效率,提升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因此,“互聯網+”背景下電類專業課程學習方式在實施過程中不斷挑戰,不斷改進,讓學生形成“互聯網+”的意識,主動利用“互聯網+”學習平臺進行學習。[5]只有當學生發自內心使用“互聯網+”開展學習,“互聯網+”才能真正完成對傳統學習方式變革的使命。
[參 考 文 獻]
[1]王晨,劉男.互聯網+教育: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教育大變革[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5.
[2]劉惠敏.從“+互聯網”到“互聯網+”的教育思考[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6(1):44-44.
[3]陳麗,林世員,鄭勤華“.互聯網+”時代中國遠程教育的機遇和挑戰[J].現代遠程教育,2016(1):4.
[4]王喬峰,曹效英,路璐“.互聯網+教育”模式的發展情況分析[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5(15):10.
[5]張杰夫.互聯網+給教育帶來五大革命性影響[J].人民教育,2015(7).
[責任編輯:史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