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翠玲+畢明明
(東北石油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大慶163318)
摘 要:高校校園暴力行為正嚴重威脅著我國的高校校園安全,其影響之惡劣也為我們的和諧社會增添了很多不穩定因素。本文將從家庭、學校、社會和個人方面對高校校園暴力事件發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并從加強高校思想教育強度,提高思想教育實效性,加強大學生法治觀念培養,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學生自身素養和轉變德育理念等方面研究對高校校園暴力現象的預防機制。
關鍵詞:校園暴力;高校校園暴力;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7-0129-02
2016年12月18日,齊魯師范大學一名大二女生裸體墜樓,該事件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經過調查,警方向社會公布該女生為自殺,但大多數網民認為此案疑點重重,猜測此事很可能與校園暴力事件有關。事實上,近年來高校校園暴力事件層出不窮,造成很大的社會影響,因此提及校園暴力,很多人反應十分強烈,例如2004年發生的馬加爵事件,雖然已經過去了十幾年,但現在提及仍令人心生恐慌。由此可見,校園暴力的陰影不僅對高校學生的人身健康和學習氛圍產生了極為負面的影響,而且嚴重威脅了高校校園安全。
一、高校校園暴力的定義
世界衛生組織將暴力定義為:“蓄意地運用軀體的力量或權力,對自身、他人、群體或社會進行威脅或傷害,造成或極有可能造成損傷、死亡、精神傷害、發育障礙或權益的剝奪。”此定義將暴力結果限定為“損傷、死亡、精神傷害、發育障礙或權益的剝奪”,相對來說比較寬泛,囊括了暴力對人所造成的所有危害后果的可能性,是目前為止對于暴力最為科學的一項定義。
廣義的校園暴力是指發生在高校校園內及校園外的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暴力行為。在這里要強調一點,即校園暴力與校園欺凌不同,我們可以認為校園暴力是校園欺凌行為的升級版,其危害后果更為嚴重。本文以高校校園暴力行為為研究對象,探究高校校園暴力的成因和預防機制。
二、高校校園暴力成因
(一)環境因素
1.家庭環境。我國的傳統教育極為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從而忽視了從小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樂觀積極的心態。作為家長而言,更有可能在把精力放在學生學習成績和自己工作的同時忽視對學生心理變化的關注。
家庭不良環境的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家庭作為學生的第一成長環境,父母作為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往往不能重視自身行為對學生各方面的影響。其次,我國存在不少貧困、暴力等特殊家庭,根據全國婦聯的統計顯示,我國有24.7%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有的學生因從小適應這種用暴力爭取話語權的習慣,長大后產生了用暴力解決問題的不良傾向。因此,家長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或過于溺愛,或關心不夠,導致因為家長不合理的管教行為使學生產生不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不良觀念長期存在,故而外化于行,產生校園暴力行為也不足為奇。
2.學校環境。中國法院網發布的2013到2015年各級法院審結生效的100件校園暴力刑事案件中,針對人身的暴力傷害案件比例最高,其中,故意傷害罪占57%、故意殺人罪占6%、尋釁滋事罪占10%、性侵與侵財犯罪各占12%、聚眾斗毆罪與綁架罪分別占2%和1%[1]。發生了如此嚴重的人身傷害行為,體現出暴力事件的發生與校方的不作為有最直接的聯系。現實中校方為了息事寧人,抱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想法,沒有將學生反映的學生內部矛盾進行足夠的重視,結果非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導致更加惡劣的情況發生。試想,如果齊魯師范大學能夠及時發現和重視學生之間的爭吵行為,或者能夠做好足夠的安全防范措施,是否能夠阻止慘劇的發生呢?
3.社會環境。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和完善的重要時期,在大學學習階段,大學生個體往往產生對人生規劃的迷惘階段,極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在這個階段,大學生們存在著迫切想要接觸卻又害怕接觸社會的矛盾心理。
現代社會,想要接觸更多的信息,最簡便的途徑便是上網。對于大學生而言,且不說網絡游戲和動漫影視等暴力影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單是網絡信息真實性的辨別就足夠難住他們了。事實上,幾乎沒有人具備完全辨別信息真偽性的能力。雖然我國對于增加社會正能量的工作樂此不疲,但網絡上的負面消息和評論層出不窮,而負面能量的增加會減少正能量的傳播強度,這樣的惡性循環導致每當我們打開網絡評論時滿眼都是負能量的現狀。這樣的現實生活導致了我們如今的社會不僅不能與“禮儀之邦”相媲美,反而有進入“戾氣時代”的危險,不良的社會風氣正在侵害大學生的心靈。
(二)個人因素
高校校園暴力行為的個人因素主要包含個人認知失調和承受挫折能力差兩個因素。首先,大多數大學生在進入大學校園的一刻從事事依賴父母的家庭中心角色突然轉變為一個淹沒于眾多優秀學生的獨立個體,自己不再是家庭、班級甚至是學校的中心。這樣的變化使大學生們感到極大的無助和恐懼感,甚至對未來的人生充滿了不安和恐懼,而這種不良情緒的長期積壓也有可能使人處于崩潰的邊緣。其次,我國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使得獨生子女數量龐大,家長溺愛的現象也屢見不鮮,使得有的學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差,缺乏快速重建自信心的能力。“研究表明,如果大學生個體受挫折后不能通過一定的方式發泄內心的不滿,那么挫折經歷往往會增加暴力行為的可能性。”[2]
三、高校校園暴力的預防機制
(一)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強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習近平同志強調,“我們的高校是黨領導下的高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辦好我們的高校,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高校,對于大學生來說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學習階段。這一階段要用思想政治教育來為其保駕護航。那么,如何來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呢?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年輕化。第一,與大學生年齡差距較大的高校思想政治輔導員和思想政治教育課教師往往不能充分了解到當代大學生的心理,而同齡人則會更好地理解并為他們遇到的問題提供更有效的建議或解決方案。第二,中老年教師往往更易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而年輕教師則不會給他們太大的心理壓力。第三,更小的年齡差距會平衡師生之間的上下關系,使師生關系更加和諧的同時也會令大學生們敞開心扉,更有效地處理各種矛盾關系,免于發生校園暴力事件。
其次,堅持以情感人與以理服人相結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純粹的理論知識灌輸往往顯得尤為枯燥,而如果教師在理論知識學習過程中摻雜著情感熏陶,則效果往往會好很多。此外,堅持以情感人與以理服人相結合的做法,更容易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互動。教師不僅有傳道授業的職能,他們還能為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指明正確的路,使學生們未來在與社會接觸中更加游刃有余。
再次,堅持廣泛教育與重點教育相結合。大范圍的傳授書本知識的教育模式是必不可少的,而對于某些正在經歷某些困惑的學生來說,適當的個別或小團體的輔導更重要。校園暴力往往是由一些小事日積月累,得不到有效解決而發生的,例如宿舍矛盾。思政教師或輔導員往往會忽視這種“小矛盾”的危害性。長此以往,欺人者恒欺人,被欺者恒被欺,或有朝一日“走投無路”成為加害者。所以,盡早地進行重點對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將校園暴力現象扼殺在搖籃中,是預防高校校園暴力的有效方式。
(二)加強大學生法治觀念培養,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絕大部分大學生在大學入學時已滿18周歲,他們不會再享受到國家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換言之,他們將承擔全部的法律行為所產生的后果。因此在此時加強對大學生法治觀念的培養,讓他們了解到法律的底線在哪里,違背法律的后果是什么,不僅對樹立和強化大學生的法治觀有重大意義,更對違法行為產生強大的威懾力。
要加強大學生的法治觀,首先應當開展并完善法治教育課程,在大學課程中增加法學基礎教育為其必修課程,以體現國家和學校對加強法治教育的決心。其次要加強和完善立法并落實,對高校校園暴力有專門的處罰原則和模式,不僅是為了對犯罪行為的預防,更是為了保護大學在校生的安全。
要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盡可能有效地開設一些有利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課程,完善高校心理輔導室并加大宣傳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鼓勵學生進行心理健康咨詢,以免心理健康輔導室只是成為應付上級檢查的“擺設”。另外,思想政治輔導員應當時刻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引導學生對于自己所產生的負面情緒進行有效的宣泄,進行情緒的自我平衡和積極的心理暗示。
(三)提高大學生自身素養
許多高中教師對學生灌輸的觀念是大學生活有多么輕松和愜意,加之大學考入難而畢業易,導致許多大學生在大學學習時期對自己要求過低,行為上過于懶散。而校園暴力的發生通常是需要精力和時間的,可以認為,校園的欺凌者通常是“太閑”。因此,如何增加大學生們的課內和課外活動,提高大學生的自身修養成為解決校園暴力的又一有效途徑。
學校和學院可以組織一些活動,用各種方式鼓勵學生參加,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可以增強同學之間的友善關系,以便分散大學生的多余精力。最重要的是,任課教師應當負起責任,注重引導學生對自己的人生做出規劃并鼓勵他們為之努力奮斗。應當注意,適當的目標樹立可以給學生以積極的行動表現,但如果發現目標的設立會阻礙學生的進步,則應當及時進行目標的矯正或補充。
(四)轉變德育理念
預防高校的校園暴力行為,應當從小將德育放在思想教育中最重要的位置,然而,新中國成立短短幾十年,教育正處于發展階段,因此應當借鑒許多國外學校的做法,轉變德育理念。“許多國外高校依據新時期本國社會發展需要,轉換德育理念,其中民族精神的培養成為高校德育的出發點和歸宿。”[3]我們應當將民族精神和愛國精神貫穿于整個教育體系(包括幼兒園),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社會責任感,樹立和加強“同胞”的概念,這樣,從小培養的對社會的責任感以及對人的博愛之情使他們必然不會做出像校園暴力之類的惡性行為,校園風氣必將和諧。
高校校園暴力危急的形勢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有效措施防止這一類惡性事件的發生。因此應當注意的是,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應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希望通過以上預防機制研究,能夠給以啟示,從而形成高效、立體、全方位的高校校園暴力預防體系,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做出些許貢獻。
參考文獻:
[1]沈亮,杜國強,冉容,趙俊甫.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校園暴力案件的調研報告——完善制度強化治理有效遏制校園暴力[N].中國法院報,2016-06-02.
[2]王炳芳.淺析大學生攻擊性行為的心理成因[J].安康師專學報,2004(4):100-102.
[3]李朝祥.國外高校德育發展的新趨向及啟示[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2013(3):11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