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燦
(山東工商學院 國際教育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3)
摘 要: 高校新生入學教育是大學生走進大學校園的第一堂課,對于學生面臨的大學學習和生活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國內外的高校都高度重視新生的入學教育。國內高校新生入學教育主要圍繞思想政治教育、養成教育和職業規劃教育三大主題,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幫助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 高校新生 入學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養成教育
高校新生入學教育,又稱始業教育或新生輔導教育,國際上稱之為orientation service,即定向輔導。目前,全世界各大高校都非常重視新生的入學教育: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于1972年首開先河,為新生開設入學教育的專項內容并劃入正式課程中。隨后,英國、加拿大、新西蘭等西方國家高校紛紛開設相應的課程,并不斷創新教育模式、積極探索,將此項策略稱之為FYE(First year experience),即“大學第一年教育”[1]。近年來,FYE得到進一步的豐富,日本高校引進“一般技能”的概念,涉及問題解決能力、信息處理能力、思辨能力及時間管理、責任感等[2]。在國內的各大高校,新生入學教育一般集中在開學初的一個月的時間,內容涉及學校規章制度、校情校史的學習及專業介紹等。盡管中西方高校對新生入學教育的形式、內容和方式不盡相同,但都越來越重視新生的入學教育。因為這不僅關乎學生入學階段的過渡與適應,更對學生整個大學期間的學習、生活及成長和發展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高校新生入學教育的意義
對于大多數新生來說,由高中時期的走讀學習到大學的寄宿生活,而且很多都是第一次離開父母、離開家鄉,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開始集體生活,多少都會有些不適應。輕者可能通過自我調節,一周甚至更短的時間就能很快地適應大學生活,融入班集體的氛圍。較嚴重的學生可能需要一個月甚至一個學期,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才會慢慢熟悉陌生的環境,適應大學生活的節奏。由于大一新生處于心理和思想尚未成熟的階段,面對陌生的環境,會出現諸多不適應,具體表現在角色定位、學習方式、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及人際交往方式等方面的不適應及奮斗目標的不明確造成的迷茫與困頓。
高校新生入學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幫助學生解決入學階段存在的各種不適應問題,盡快適應大學生活,讓大一新生對未來三年或四年的大學學習和生活有清晰、全面的認識,合理地規劃未來的人生,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一)引導學生明確奮斗目標
目標有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引導學生明確自己的奮斗目標,有了明確的目標,才會有不竭的奮斗動力。明確目標,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相結合,并制訂相應的學習計劃,減少對未來不必要的迷茫。
(二)教育學生努力學習、刻苦鉆研
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的區別在于學習方式的轉變,需要學生的自我管理與主動學習。盡管剛剛結束緊張的高三學習,進入大學并不意味著學習就可以放松,反而是一段新的學習生涯的開始。學無止境,教育學生不斷鉆研、刻苦學習。
(三)教會學生積極面對挫折
在大學期間及未來的人生道路上,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困難或者失敗,有些是意料不到的。學會正確地面對這些,懷揣積極樂觀的心態,積極地接受挫折、失敗帶來的挑戰,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勝。大學生在提高智商、情商的同時,更需要提高逆商。
二、高校新生入學教育的內容
高校新生入學教育一般從開學初持續近一個月,不同的學校會結合具體實際情況作相應的延長,入學教育的內容涉及與新生學習、生活相關的方方面面。歸結起來,主要涵蓋思想政治教育、養成教育和發展規劃教育三大主題,內容涉及:
(一)理想信念教育
通過形勢與政策課、思想政治理論課、黨團組織建設等幫助大一新生了解國內外形勢,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樹立成才目標,增強學習動力,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校史校情教育
每個學校都有不同于其他學校的發展歷程,也有自己獨有的發展特色和優勢學科。通過向新生講解學校的發展歷程,與新生一起學習學校的校訓,學唱學校的校歌,學習學校的校園精神文化,培養新生對自己學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更好地融入學校的校園文化,增強為母校爭光多彩的榮譽感。
(三)校規校紀教育
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一個學校能否順利正常地有序運行,離不開校規校紀對學校主體即學生行為的規范和約束。通過開展班會、集體學習學生手冊等形式幫助學生了解學校的規章制度,強化遵守校規校紀的意識,從思想上樹立遵守校規校紀光榮、破壞校規校紀可恥的觀點,自覺遵守校規校紀,形成良好的校園風氣。
(四)道德文明教育
養成良好的道德文明習慣是一個大學生應該自主踐行的必修課,通過給大一新生講解一些必備的文明禮儀外,結合鮮活的道德模范等先進事例,讓新生在學習中感悟到良好道德素養的感染力,并自覺踐行,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尊敬師長、友善同學,常懷一顆感恩的心,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社會。
(五)心理健康教育
大一新生正處在心理由不成熟向成熟過渡的階段,心智尚未成熟,有些想法甚至偏激,有必要對大一新生傳授一些心理健康的相關知識,讓他們理性地看待問題,避免鉆牛角尖,通過科學的自我調適,正確排解心中的憤懣或困惑,疏導因學習或生活壓力造成的負面情緒,培育對生命的珍愛意識,以良好的心理狀態面對大學的學習和生活。
(六)專業學習教育
學習是學生的天職,大學生更是如此,大學生的學習任務主要是通過對專業課的學習,掌握相關學科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從而在畢業以后走向社會,讓所學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在專業領域得到發展和運用,以便立足社會、服務社會。向學生介紹所學專業的專業背景、發展方向、就業前景及所開設的專業課程,讓學生在大一時就對自己的專業有清晰、明確的認識,更好地規劃四年的專業學習。
(七)職涯規劃教育
職業生涯,簡稱職涯,事關學生未來的職業定位和職業選擇,有深遠的意義。傳授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相關理論知識,讓學生樹立職業生涯規劃和設計的意識,更好地挖掘自身的潛力,瞄準目標,強化學習動力和學習意識,幫助他們在未來的職業選擇和職場求職積累理論基礎,做好充分的準備。
三、新生入學教育的模式探索
高校新生入學教育的內容具有針對性強、時效性與科學性相結合的特點,針對高校新生入學教育的特點,我們要不斷探索入學教育的模式,與時俱進,結合本校學生特點,運用適合的模式對學生進行教育。
(一)采取家校聯合的教育模式
建立學校與家長的長效溝通機制,通過開展家長論壇、與家長通話、通信,并且暢通網絡溝通渠道,借助QQ、微信等網絡聊天工具或平臺,與家長保持溝通和聯系,做到學生信息的及時分享,在第一時間內了解學生的問題,并及時解決以免產生后患。發揮家庭教育的積極作用,形成家、校兩方教育的合力,實現家校教育的優勢互補。
(二)正面教育與反面教材相結合
空洞的說教在教育過程中不會達到很好的效果,結合一些事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高校新生入學教育也不例外,正面教育與反面教材相結合:請一些高年級的優秀學生代表或者校友代表給新生做演講,正面地引導新生,讓他們體會到榜樣的力量,對自己起到一種鞭策作用[3];另外,結合身邊或者社會上一些反面的案例,為新生敲響警鐘,時刻提醒自己,遠離不規范、不文明的行為。
(三)集體教育和個別教育相結合
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提出“平行教育原則”,即集體教育和個別教育相結合的原則:首先影響學生所在的集體,然后通過集體和教師影響學生。這個原則同樣適用于高校新生的入學教育,在年級大會上可以就全體學生存在的普遍問題做出統一的講解,對個別學生存在的問題個別對待,真正做到德育工作的因材施教,實現學生個人和集體的良性發展。
大學生是當代青年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建設祖國的重要職責,大學生的教育事關祖國祖國未來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的五四講話中對大學生青年一代寄予厚望,提出四點要求:“一要勤學;二要修德;三要明辨;四要篤實。”入學教育是大學生教育的第一步,對于整個大學期間甚至將來的人生都有深刻的指導意義,為培養思想政治素質、文化素質、心理素質等綜合素質過硬的青年人才打下堅實牢固的基礎,可謂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季宜敬,何學軍,楊琦.高校新生入學教育工作內容及方式探究[J].高校輔導員,2010(4):46-47.
[2]金子元久,劉文君.日本的大學教育與就業[J].職教通訊,2007(7):19-22.
[3]王建成.關于大學生新生入學的教育模式的思考[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