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國強+王炎

(湖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摘 要: 實現國家教育信息化及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重大戰略,需要培養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通過研究國內外現狀,發現培養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需要進行系統設計,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應各司其職,從政策、技術、發展等方面進行支持。本文設計了“兩主體三階段四環節”的培養體系,為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一種新模式。
關鍵詞: 教育信息化 教學能力 培養體系 培養主體 培養環節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等文件的出臺,表明我國的教育信息化已到關鍵階段。“規劃”表明,十二五期間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雖然在信息化教學環境、教學資源、服務平臺建設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深度應用、融合創新的水平急需加強①。為此,《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明確要求,要“增強教師在信息化環境下創新教育教學的能力,使信息化教學真正成為教師教學活動的常態”②。一些地方政府響應中央號召,提出加強教師信息技術應用培訓,促使教師更有效地應用信息技術改革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由此可見,培養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是實現教育信息化戰略的關鍵所在。
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離不開高職教育這一最關鍵的環節。構建高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體系,是實現國家教育信息化戰略,推動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有力支撐。
一、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理論基礎與國內外研究現狀
如何培養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屬于成人教育學的研究范疇。通過研究TPACK理論發現,“信息化教學能力”要求教師同時具備學科知識、教育教學知識和信息技術知識三大類知識。
國外對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研究聚焦于三個方面:一是教育理論研究。美國心理學家及成人教育家提出成人學習理論,成為信息化教學環境下教師自我發展的理論基礎[1]。兩位美國密歇根大學的研究者提出的TPACK知識框架,為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知識體系構建提供理論依據[2]。二是技術標準的制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及美國、新加坡的研究機構,均對教師信息化教學的相關能力提出明確要求。三是培訓體系的建設。國外研究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體系的建設主要依靠出臺國家政策及設立國家機構,如新加坡啟動的fasttrack@school計劃(學校快捷發展策略),為組織教師教學和學習活動提供了各種網絡的便利;法國通過建立國家級遠程教育的機構,為教師開展了大量信息化教學的遠程培訓服務;美國則主要依靠在各大學建立教師發展中心為培養信息化教學能力提供服務[3]。
國內學者關于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研究重點,主要放在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目的價值、能力結構及培養模式三個方面,代表性的觀點有:王衛軍認為,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是信息化社會中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能力”[3]。林雯提出:“信息化教學能力結構包括信息化教學資源開發、信息化教學設計、信息化教學應用、信息化教學管理、信息化教學評價等能力。”[4]其中信息化教學應用能力是核心,是連接其他四種能力的中心樞紐,是教育和培訓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左明章認為,“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發展過程是一個由‘起步到‘應用,再到‘整合、‘創新的過程”[5]。
從國內外相關研究的學術梳理及研究動態看,國內外學術界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但研究還不夠系統全面,難以突破構建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體系的現實障礙。
二、高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體系的設計
高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體系的科學構建,首先應明確由誰作為培養主體,以及不同主體的具體職能;然后根據能力發展規律設計不同的培養階段,每個階段都有相對應的培養目標,以及與之相配合的培訓方式;針對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內涵劃分不同的培訓環節,每個環節都有具體的培訓內容。
為此,筆者設計了“兩主體三階段四環節”(兩大培養主體、三個培養階段、四步培養環節)高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體系,詳見圖。
(一)教育主管部門與學校兩大培養主體
教育主管部門與學校,作為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培養主體,主要通過政策支持、技術支持與發展支持三類支持機制實現培養目標。政策支持,是指通過出臺切實的政策倡導、推行、規范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培養過程,構建良好的外部環境。技術支持,是指通過建立開放共享的技術服務平臺,或配備專業的技術服務人員,為教師掃清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的技術障礙。發展支持,是指通過采用多層次、多角度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方式,以及設立與信息化教學能力有關的競賽、課程建設項目、科研項目等,為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提供完整的途徑。
1.教育主管部門的培養職能
教育主管部門的培養職能體現在以下方面:出臺全國或地區通用的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政策,營造政府倡導、全員參與的社會氛圍;給基層單位下達信息化建設的任務書與時間表,明確責任分工,建立保障機制。大力建設基礎網絡設施,保證教育信息化的基礎支撐能力。制定全國或地區的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技術標準,并制定配套的培訓課程體系,保證不同級別的技術標準都有相應的培訓課程來支撐。建立廣泛的信息化教學技術交流服務平臺,為教師提供經驗交流、共同學習、相互促進的網絡公共空間。設立國家級、省級信息化教學競賽、課程建設項目和科研項目,對教師群體形成引領、示范作用。
2.學校的培養職能
學校作為教育基層組織,應結合實際情況出臺配套的學校政策,將教育信息化任務貫徹執行下去。具體職能:積極建設數字化校園,確保基本的信息化硬件環境;不斷更新改造多媒體教學設施,開發構建集課程開發、教學實施、教學管理、師生交流于一體的校內網絡學習空間,大力引導教師參加信息化教學競賽,申報信息化課程建設項目和科研項目。
學校還應成立專門的信息化教學技術服務機構,為教師提供線上線下全方位的技術支持,解決信息化教學中的技術障礙。該機構還需制定適合校情的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技術標準,根據技術標準對全體教師開展測評,建立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檔案,并配套制訂多層次、多類別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方案,為每位教師提供針對性的培訓服務。
(二)基礎、應用、融合三個培養階段
1.基礎培養階段
此階段的培養目標是形成信息化教學的基本能力,一般采取普及化、集中性的崗前培訓方式。具體培訓內容包括學習教育信息化相關政策與理論,掌握一定的多媒體技術與網絡信息技術,以及制作簡單的教學資源的方法。受訓教師通過面授政策理論、解讀經典案例、實地觀摩體驗、上機操作實踐,初步體驗到信息化教學的效果,覺察到信息技術可以解決很多教學問題,從而發展出實踐信息化教學的內在動力。
在此階段,最重要的是讓教師具備信息化教學的思想和意識,感受到信息技術的先進作用,為之后的信息化教學實踐打好基礎。
2.應用培養階段
此階段的培養目標是應用信息技術進行課程改革。可采用專項培訓與實踐演練相結合的方式。具體培訓內容包括如何通過信息技術改造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情境、教學評價等。通過此階段培訓,教師能運用信息化技術解決教學實際問題。
應用信息技術進行課程改革,即要求教師能將原來的學科知識與信息技術相融合,形成適宜于信息化教學環境中呈現的知識新形態或新拓展;將信息技術與一般教學方法結合,形成新的信息化教學策略;利用信息化技術創設虛擬、仿真、高度互動的傳統教學無法實現的教學情境;通過信息技術改革傳統教學評價方式,實現評價主體的多樣性,評價結果的即時性、直觀性,以及評價方法的簡便性。
3.融合培養階段
融合階段的培養目標是將信息技術與課程充分融合,促進教師的信息化學習與協作能力提高。經過前兩個階段的培訓,教師已具備較強的信息化實踐能力,因此本階段主要采用“自主式”和“協作式”的培訓方式,即教師通過虛擬學習社區自主學習深造,利用網絡協作工作平臺組建教學科研團隊,共同完成教學實踐或理論研究。
融合階段的培養要求,是教師能獨立或主持開發一門在線開放課程,或建設完整的教學資源庫等信息化建設項目;也可以是承擔信息化教學理論與方法研究的科研課題。從教師自身角度出發,融合階段要求教師能具備在信息技術環境下與同事、專家合作,“構建基于信息技術和傳播技術的集體教學知識和多元化的集體教學能力”[2],以促進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
至此,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基本完成,不但具備學習能力、實踐能力、研究能力、創新能力、交流能力等基本能力,還具備協作精神、反思精神、分享精神等信息化社會必需的素養。
(三)知、能、用、評四步培養環節
1.信息化教學知識
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是各種知識、技能相互融合的結果,是一個有機整體。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下,教師需要合理運用多種知識來組織教學,這就涉及TPACK理論,即教師將原有的學科知識與教學法知識、信息技術知識等進行融會貫通后,運用到教學實踐中。此外,教師還要了解當前的教育思想、教育政策及最新的教學理念等常識,如“國家教育信息化政策解讀”、“教育網絡平臺的建設及應用”、“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網絡信息道德與信息安全意識”等。
當教師學習了關于信息化教學的新理論、新思想,就有可能促成教師自身的教育思想、理論的形成,促使知識向能力、素質轉化,實現“轉知成智”[5]。
2.信息化教學技能
信息化教學要求教師具備過硬的教學實踐能力,即如何利用信息化設備、軟件、平臺的能力。
培養教師的信息化教學實踐技能,一是培養多媒體計算機硬軟件操作技能,掌握現代教學環境及教學設備的使用,學會使用Power Point、Flash等應用軟件。二是培養網絡信息技術,掌握圖文、音視頻等各種教學素材的采集與搜索、加工處理和創造發布等技能。三是培養數字化教學資源開發技術,掌握文檔編輯、數據整理、基本圖片處理、音視頻編輯、簡單動畫制作等技術,能夠制作PPT課件、開發微課等。四是培養信息化教學設計技術,學會如何借助信息化教學硬件環境或網絡學習平臺,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
3.信息化教學運用
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的核心,是利用信息技術對課程進行整合。教師應“具備運用信息技術改革教學方式、變革教學模式、重構教學流程的能力”[1],標志是教師能組織或主持開發一門課程的系列課程資源或一門網絡在線課程。
具體工作包括依據課程要求、學生特征和技術條件等靈活選擇教學方法,設計便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的信息化教學模式,能根據教學需求加工整理與制作數字化教學資源;通過網絡收集學習反饋,以便教師及時開展學習指導;利用信息技術改革評價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4.信息化教學評價
對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評價應是一種動態的過程性評價,評價主體包括社會、學校及教師本人三方,共同構建一個從不同評價角度出發的、動態反映能力發展軌跡的評價體系。
該體系包括信息化教學能力自我檢測、學校測評和社會評價三個部分。信息化教學能力自我檢測是指“在各培訓階段或教學實踐階段,教師對自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狀況的反思與自評”[5];學校測評是指學校依據前期制定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技術標準,組織專家對教師信息化基本素養、信息化教學實施等進行評價;社會評價由教育主管部門組織,主要通過設立各級各類信息化教學競賽、課程建設項目、信息化理論研究課題等,對學校及教師的信息化能力發展水平進行評估。
三、結語
為真正實現讓信息技術促進教育教學變革,高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具有重大意義,既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學校提供政策支持、技術支持與發展支持,更需要教師在信息化知識、技能上的不斷學習與實踐,在信息化教學運用、教學評價等方面不斷探索與創新。
注釋:
①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16/s3342/201606/t2016 0622_269367.html.
②湖南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動計劃(2013-2015年)[EB/OL].http://www.hunan.gov.cn/zw/ghjh/gzjh/201411/t20141104_ 1411891.html
參考文獻:
[1]方明建.基于成人學習理論的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原則和模式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2(10):33-36.
[2]王文君,王衛軍.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實踐分析[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2(3):67-74.
[3]王衛軍.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9.
[4]林雯.論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J].教育評論,2012(3):60-62.
[5]左明章,盧強,雷勵華.困惑與突破:區域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實踐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6(5):104-111.
本文來自于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數字湖南教育”戰略下湖南省高職會計專業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策略研究》[編號:17C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