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麗容
摘 要: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識結構的基礎,物理概念的教學在整個物理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果學生沒有建立起一系列清晰的、準確的物理概念,就失去了進一步學習的基礎,這不僅會直接影響到今后物理規律和理論的學習,還會影響到學生認識能力的發展與思維能力的提高。可見,搞好概念教學,建立科學的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學成功的關鍵。
關鍵詞:物理概念;激趣;整合;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22-006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2.037
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物理概念教學中常常出現“重知識,輕方法”“重分析,輕實驗”的現象,常采用“短、平、快”的戰術形成“講概念、背概念、考概念”三步走的教學模式,對于因死記硬背而產生的對概念錯誤的理解,則通過大量的練習來進行糾正彌補。這樣的概念教學,不僅削弱了概念教學的本身,也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和實踐能力的提高,且影響著物理教學質量的真正提高。下面我主要從概念的引入、理解、形成三個模式對物理概念課有效性教學進行探討。
一、 激趣感知,引入概念
有些概念的引入,教師可先創設問題的情境,喚起學生求知的欲望,使學生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教師再進行有效的引導,使學生對要研究的物理規律以及待學習的物理概念形成一個大概的知識輪廓和初步的感性認識,這樣學習的效果就會好很多。
我在教學大氣壓強的概念之前,往往先讓學生觀看幾個“魔術”: 如演示瓶吸雞蛋、易拉罐被壓扁、水杯裝水倒置硬紙板不會掉下來、馬德堡半球難被拉開等實驗。實驗中要注意提醒學生認真觀察現象的前后對比。實驗前讓學生觀察雞蛋塞在瓶口不能進入、易拉罐完好無損、水杯在裝水之前倒置紙板,結果紙板立刻掉下來的事實,兩半球可被班上力氣最小的女生輕易拉開的現象。接著教師進行演示實驗,首先雞蛋神奇地被吸入了瓶中,易拉罐“喀喀喀”地被壓扁了,水杯倒置后,硬紙片無論朝向哪個方向都不會掉下來,兩半球由班級中個頭最大的兩位“大力士”怎么拉也拉不開。實驗現象的前后強烈對比增加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也激起了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他們被這些神奇的現象給吸引住了,個個都驚嘆的瞪大了眼睛,后排的學生一個個伸長了脖子,有的甚至不自覺地站起來觀察。
我們雖然置身于大氣當中,但卻感覺不到大氣壓強的存在。在建立大氣壓強概念之前,我先做幾個對比的演示實驗,讓學生親眼目睹、親身體會,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堅定了學生自主探索的信心,還將一個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概念活生生的展示在他們面前。學生的思維就這樣被開啟了,教學的效果自然就好了。
當然,有的人可能會說,用這么繁瑣的方法只為教一個概念,太浪費時間了,直接將概念、定義講授給學生,讓學生背下來,省時又省力。俗話說得好:“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們讓學生獲取知識的同時,還需讓其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二、剖析比較,理解概念
理解能力是構建理科綜合能力的基礎,而物理學中的每個物理概念,都是對物理現象的高度概括,言簡意賅,準確精練,每句話都有自己特定、深刻的含義。要進行物理規律的邏輯推理、分析綜合,并將其清晰化、條理化,首先必須理解基本概念,才能挖掘其內涵,從而進一步利用所學的物理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
因此,物理概念的學習重在理解,而不是記憶。一些用“死記硬背”的方法學習的概念,記得快但忘得也快,且一旦遇到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物理概念,就很容易混淆不清,從而嚴重影響并阻礙了后續物理的學習。
當然,比較也是物理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思維方法,在引導學生概括出物理概念后,還應該從不同的角度對概念進行再認識,包括對相近概念與相似概念的聯系和區別的理解等等。
在教學過程中,我經常發現有些學生“壓力”和“重力”混淆不清,究其原因,主要是沒有真正理解“壓力”與“重力”的概念,而把重力、壓力的概念混為一談,錯誤地認為物體對水平支持物的壓力就是重力。
“平衡力”與“相互作用力”也是很多學生經常混淆的兩個力,原因當然還是因為對概念沒有真正準確的理解。其實只要他們正確的理解這兩個概念,找出他們之間的共同點: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以及不同點:“平衡力”的兩個力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相互作用力”的兩個力分別作用在不同的物體上,一切問題便會迎刃而解。
三、資源整合,形成概念
物理概念教學,應注意整合優化教學資源,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水平直接影響教學的成效。學會合理整合優化教學資源是成為一名優秀教師的成功秘訣。教師往往因對教學資源意識淡薄、認識不足,導致大量有價值的教學資源被閑置、浪費或埋沒。
記得在聽取“浮力”這節公開課上,一開始教師先播放了視頻——我國首艘航空母艦“遼寧號”起航的情景,接著教師問:為什么用鋼鐵制成的如此龐大的航空母艦可以浮在水面上?學生回答:航空母艦受到浮力。教師又將一皮球放入透明的水槽中,并請一位同學上臺演示:將漂浮在水面上的皮球用力摁入水底,然后松手,皮球從水底浮起。問:球為什么會上浮?學生回答:受到浮力的作用。接著讓演示的學生講解剛才將球摁入水中時,手有什么感覺?(受到球向上托的力),托著球向上運動的施力物體是?(水)。人在水中游泳時,會有什么感覺?從而討論總結出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教師進一步問:剛才大家所舉的例子都是浮在水面上的,那么沉入水中的物體受不受浮力呢?這時學生會提出各自不同的猜想,教師引導學生利用桌面上的彈簧測力計、細線、小石頭、裝有水的燒杯等親自動手驗證自己的猜想,有的學生先測出石塊在空氣中的重力,有的把石塊放入水中后發現示數變小,證明石塊確實受到浮力,從而準確概括出浮力的概念。
雖然學生對浮力有了一定了解,但學生對浮力概念的理解還是比較膚淺的,在本例中開篇就運用了音像資源:航母的視頻,不僅引出了本節的課題,也增強了學生愛國情感,之后再把知識與技能、學生的生活體驗、動手操作感受、教材等資源進行整合,圓滿地完成了浮力的概念。
總之,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學中最重要的基石,如何成功教學物理概念課是我們當代物理教師需經常梳理反思的一項內容。
參考文獻:
[1] 遲立華.中學物理概念有效教學的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9.
[2] 李東.和諧高效思維對話——新課堂教學的實踐探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