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冰 何翠香
[提要] 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是社會關注重點,少數民族畢業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其就業問題更引起社會關注。本文通過對云南高校少數民族畢業生就業現狀進行分析,從造成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普遍原因和少數民族畢業生就業難的特殊原因兩個方面進行探究,并從政府、社會、學校和學生等四個層面提出解決云南高校少數民族畢業生就業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少數民族畢業生;就業問題;對策分析
基金項目:云南民族大學就業創業項目:“云南高校少數民族畢業生就業問題與對策研究——以云南民族大學為例”;云南民族大學扶貧開發研究項目:“云南貧困大學生就業援助體系構建研究”;云南民族大學校內青年基金項目:“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對家庭創業的影響研究”資助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4月25日
一、前言
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從2000年的107萬人增加到2016年的756萬人,云南省高校畢業生人數也達到15.8萬人。但近幾年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卻始終不高,在70%左右徘徊,畢業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高校少數民族畢業生作為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其就業問題更應該引起高度重視,因為少數民族畢業生失業,不僅打擊少數民族學生學習積極性,大量失業還會帶來復雜的社會問題,以至影響民族團結、社會穩定以及和諧社會的構建。
二、云南高校少數民族畢業生就業現狀
為了了解云南省高校少數民族畢業生就業現狀,本文選取了少數民族學生超過50%以上的云南民族大學畢業生作為研究樣本,選取2010~2015年少數民族畢業生年終就業率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通過分析,發現少數民族畢業生就業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就業率較高,但簽約率不高。少數民族畢業生就業問題始終是大家關注的焦點,云南省出臺了很多政策支持少數民族學生就業,促使年終就業率小幅增加,但是簽約率一直在50%左右。少數民族畢業生年終就業率和年終簽約率都低于漢族畢業生,不僅打擊少數民族學生學習積極性,而且影響社會和諧。據收集資料統計,少數民族畢業生就業率從2010年的85.81%上升到90.30%,算上升學率,未就業率從5.47%下降到2.26%,總體就業率較高。少數民族畢業生簽約率從47.07%上升到51.57%,雖然有所上升,但是上升幅度不大,基本上在50%左右。
(二)就業層次低。少數民族學生熱衷于公務員、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崗位,而且進入這些系統人員也較多,但是絕大部分少數民族畢業生都是進入此類單位的縣級及以下地方。這些單位,不僅工資待遇較低,而且發展前景不大。據收集資料統計分析,在已就業的少數民族畢業生中,仍然有1/3以上的學生從事靈活就業。這種形式的就業,絕大部分是就業層次較低、工資待遇差、缺乏相應社會保障。
(三)工作與專業對口率低。隨著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尋求一份穩定工作已經在畢業生中成為共識。謀求一份穩定并且專業對口的工作對于絕大部分畢業生而言,基本上成為奢求。工作和專業不對口問題,不僅是少數民族畢業生就業中面臨的問題,也是所有高校畢業生面臨的困境。據不完全統計,已經就業少數民族畢業生中,六成以上畢業生所從事工作與專業無關。工作與專業不對口,不僅影響少數民族畢業生工作熱情,降低工作期望,而且造成公眾對高等教育誤解,產生不好的社會影響。
(四)創業意愿不強。以創業帶動就業,以創業促進就業已經成為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新趨勢。大學生創業不僅可以解決自身就業問題,而且還可以帶動身邊同學參與其中,有效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而少數民族畢業生創業意愿不強,創業熱情不高。在他們傳統觀念里,大學畢業要找一份穩定工作,而創業壓力較大、風險較高,少數民族畢業生家庭也難以提供一份大額的創業啟動資金,一系列因素阻礙少數民族大學生創業。據收集資料統計,云南少數民族畢業生創業率不足2%,遠低于學校畢業生創業比例,也低于社會預期。
(五)擇業周期長。由于受到傳統就業觀念和用人單位歧視等方面原因影響,大部分少數民族畢業生對于工作認可順序為“公務員-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外資企業-私營企業”,對于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的工作,少數民族畢業生認可程度最高,也最愿意去嘗試,但是這些單位基本上是一年才進行一次招聘,并且招聘崗位有限,競爭壓力最大。為了進入這些單位工作,少數民族學生愿意等待一年,甚至用更長時間來努力。而較長的擇業周期不僅增加擇業成本,而且加大就業難度,挫傷少數民族畢業生信心。
(六)出省就業少。云南省政府從2013年起實施“萬名應屆高校畢業生‘走出去就業行動計劃”,努力實現每年1萬名云南籍應屆高校畢業生走出去就業創業的計劃任務,計劃實施以來效果逐步顯現。但是由于氣候、生活習慣、就業壓力等原因,云南高校少數民族畢業生出省就業人數還是較少。據資料顯示,2014年昆明理工大學應屆畢業生9,428人,符合“走出去”獎勵人數僅353人,比例不到5%。
三、云南高校少數民族畢業生就業困難分析
云南高校少數民族畢業生就業困難,既有與漢族畢業生一樣面臨普遍存在的問題,也有少數民族畢業生由于地理、社會和風俗環境差異而導致的特殊原因。
(一)造成云南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的普遍原因
1、高校擴招擠壓就業崗位。自高校擴招以來,畢業生就業人數出現劇增。2016年,云南省高校應屆畢業生人數達到15.8萬人,加上前幾年未就業的畢業生,高校畢業生累計超過20萬人。而公務員、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等提供就業崗位沒有明顯增加。據云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公報顯示,從2010年到2015年,云南省應屆畢業生人數以超過1萬人的速度增長,而行政事業單位招錄人數卻增長速度緩慢,有限的崗位難以滿足快速增長的畢業生人數。
2、傳統就業觀念根深蒂固。自1977年高考恢復到1995年國家取消高校畢業生分配工作這十八年,大學生被稱為“天之驕子”,一踏入大學大門就確保了畢業抱“鐵飯碗”。這種“鐵飯碗”工作主要包括公務員、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然而,從1996年,尤其是1999年擴招以來,高校畢業生人數劇增,畢業生需要經過殘酷的市場篩選,才能找到滿意工作。然而,部分畢業生及家長,尤其是農村地區仍然受到傳統觀念影響,認為考上大學就不愁工作。畢業生不僅承受巨大就業壓力,而且還受到周圍輿論壓力影響。導致畢業以后,只考慮公務員、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工作,或者工作單位必須在大城市里。
3、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脫節。2012年10月頒布實施《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中,專業達到506種,但是這些專業跟社會提供崗位對口率不高。部分學校在專業設置過程中沒有對市場需求進行充分調研,片面追求專業多而全,盲目布點,缺乏前瞻性,導致專業設置雷同。2014年10月,教育部公布云南省高校的英語、思想政治教育、動畫等10個專業因就業率低,被亮“紅牌”警告。而自2010年以來,我國沿海城市明顯出現用工荒,到2016年,用工荒已經蔓延到在華全球500強企業,并且用工荒主要是電器制造業、機械加工業、服裝業等技術性工作。而普通高校開設專業中,偏技術專業相對較少,導致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嚴重錯位。
4、就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尚未成熟。首先,云南省所有高校均有負責畢業生就業的部門,但是這些部門工作人員少,主要負責畢業生就業安置的日常工作。對于就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省內大部分高校均以通識課和講座形式出現,僅有昆明理工大學、曲靖師范學院等少數幾所高校把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列為必修課程;其次,職業生涯規劃師資隊伍嚴重不足。職業生涯規劃師是一個集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社會學于一身的復合型、全面型人才,而且需要持證上崗。而云南省各大高校獲得職業生涯規劃師證書的教師較少,遠遠不能滿足學生需求;最后,沒有一套符合云南省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材。雖然職業生涯規劃已經在國內外比較成熟,教材也比較多,但是并沒有切合云南省實際編寫滿足省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材。
5、云南省經濟結構特點制約。隨著西部大開發和橋頭堡建設,在煙草、礦產、電力、生物和旅游五大支柱產業強力支撐下,云南省經濟結構得到不斷完善和優化,至2015年云南省三大產業結構占比為15.5∶41.2∶43.3。但是據全國畢業生就業統計,非公有制企業才是吸納大學生就業的主力軍,而云南省經濟結構中,非公有制企業恰恰是發展的薄弱環節。相對于浙江、廣東等沿海地區,云南非公有制企業發展規模、發展速度嚴重滯后,導致提供就業崗位數量不足、質量不高。云南省高校畢業生就只能先考慮行政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的工作,確實找不到滿意的工作才會考慮非公有制企業提供的崗位。
(二)造成云南高校少數民族畢業生就業困難的特殊原因
1、薄弱基礎教育阻礙學生綜合素質提升。我國少數民族分別比較廣,但是大部分都生活在邊疆和山區,且受到本民族文化影響深厚,但是這些地方不僅基礎設施較為落后,而且基礎教育也落后城市地區,嚴重阻礙學生綜合素質提升。云南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世居少數民族25個,民族人口達到33.37%。由于地處高原、崇山峻嶺、交通阻隔,少數民族基本上生活在邊境和山區,這些地區基礎教育發展緩慢,導致學生基礎知識、基礎技能和視野嚴重受限,艱難考入大學也難以與城市學生形成競爭,雖然經過四年努力學習可以縮小差距,但是仍然無法消除。云南省高校少數民族畢業生絕大部分來自省內,這些學生受到基礎教育薄弱的影響,綜合素質離市場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英語和計算機水平較差,而這兩項技能在求職過程中占據比較重要地位。
2、心理負擔較重。少數民族學生通過自己努力,考入大學,承載全家人、甚至全村人的期望,而且農村地區對于大學生觀念仍然沒有轉變,認為進入大學以后肯定會飛黃騰達。隨著通訊技術飛速發展,多元文化和多元經濟涌入鄉村,部分沒有進入大學的年輕人靠自己努力也能獲得豐厚回報。種種氛圍和環境,讓少數民族畢業生心理壓力加大。一方面是家人過高的期望;另一方面是就業過重的壓力,像兩座大山影響著少數民族大學生擇業。
3、家庭經濟條件較差。云南省少數民族畢業生大部分來自邊疆和山區,家庭經濟水平十分困難,為了能夠完成大學四年學業,需要通過親戚借款、國家助學貸款、國家助學金等形成才能實現。而且部分學生在校期間的生活費,是通過勤工助學和兼職等形式獲得。這樣不僅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專業知識學習,時刻考慮生活問題,而且內心容易產生自卑。大學是一個綜合素質提升的舞臺,不僅僅是專業知識學習,還有很多技能培養,包括計算機、英語、駕照等等,這些技能培訓都需要資金投入。身處經濟拮據的家庭,根本無力承擔這些費用,缺少這些技能,在求職過程中必然缺乏競爭力。
4、用人單位歧視。隨著高校擴招以來,畢業生人數劇增,用人單位,尤其是有實力用人單位選擇余地越來越多,設置門檻也越來越高。部分用人單位明確要求只要211、985院校學生,而少數民族學生在這些高校比例相對較低。部分用人單位對于少數民族存在認識偏差,主觀認為少數民族畢業生工作能力和溝通能力較弱,需要付出更多時間和資金成本來培訓才能勝任工作。部分民族由于飲食、宗教等原因,經常受到用人單位不公平待遇。例如,回族畢業生求職過程中,經常由于飲食習俗習慣,用人單位常常不予錄用。
四、解決云南高校少數民族畢業生就業問題的對策
少數民族畢業生就業是一個熱點問題,也是一個系統工程。結合云南省少數民族畢業生就業過程中存在問題,需要從政府、社會、學校、畢業生自身等方面入手,提出相應解決思路,有效提升少數民族畢業生就業數量和就業質量。
(一)政府層面。近年來,為了促進云南省高校畢業生就業,省政府出臺了包括“貸免扶補”、“走出去補貼”、“求職補貼”、“學費代償”等一系列政策來促進就業,其中“求職補貼”政策中,涉及云南八個特少民族和三個藏區縣畢業生均給予1,000元求職補貼。這些政策實施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仍然不能有效消除少數民族畢業生就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政府應該加大對少數民族畢業生就業關注力度,制定更加細致的政策促進少數民族畢業生就業。首先,加大民族地區基礎教育投入力度。特崗教師計劃為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注入優質師資力量,但是民族地區基礎教育設施也應該同步,不然難以留住優質師資,也難以提升民族地區學生的綜合素質;其次,推進少數民族畢業生就業立法。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保障少數民族畢業生就業過程中享受平等權利,消除就業歧視;最后,政府應該加大多元經濟和非公有制企業扶持力度。支柱產業是政府全力打造重點,為經濟做出巨大貢獻,但是這些產業吸納就業能力有限,政府應該關注多而小的私營企業,這些企業不僅產生巨大社會價值,也是吸納就業的主力軍。
(二)社會層面。就業問題是重要的民生問題,而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問題更是牽動社會各界的心,為促進云南省高校少數民族畢業生就業,社會各個層面應該做好以下幾點:第一,全社會應營造公平公正就業環境,尊重知識、尊重勞動的良好氛圍。人人生而平等,社會應該減少或者杜絕“拼爹”、“拼關系”等不良風氣,盡量營造公平就業環境。少數民族畢業生在公平公正就業環境也能夠發揮優勢,爭取到合適就業機會。勞動不分貴賤,勞動者也不應該分“三六九等”。近年來,“拜官主義”、“拜金主義”等思想充斥我們周圍,嚴重影響少數民族畢業生的擇業觀。社會應該清除這些歪風邪氣,樹立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勞動所得與付出相當的社會風氣;第二,用人單位應消除就業歧視。用人單位應該樹立招聘人才,而不是招聘名校的觀念。云南高校少數民族畢業生中有很多優秀學生,他們缺少的不是能力,而是用人單位提供的機會;第三,少數民族畢業生家庭應該更新觀念。家庭環境對人的身心發展最重要,良好家庭環境可以為畢業生就業提供科學指導。大部分少數民族畢業生家庭就業觀念較為落后,急于渴望少數民族畢業生學成以后找到理想工作,這樣不僅不能為畢業生就業排憂解難,而且增加畢業生就業負擔。少數民族畢業生家庭應更新就業觀念,樹立正確擇業理念,為畢業生就業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三)學校層面。高校是向社會培養人才和輸送人才的重要基地,而且培養人才質量決定學生的市場競爭力。隨著高校擴招和就業壓力增大,學校也應該轉變思路,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學生。首先,完善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課程體系。少數民族學生從高度緊張的高中步入寬松自由的大學,大部分感到特別茫然,容易在大學迷失自我。完整職業生涯規劃可以指導學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盡早準備職場需求。云南省現僅有少數幾家高校把職業生涯規劃作為必修課,而且缺少職業生涯和就業指導師資隊伍。省內高校應加大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師資隊伍的培養引進力度,完善職業生涯課程設計,編寫符合少數民族學生實際需要的教材;其次,進一步優化專業設置和課程設計。云南省高校應該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專業設置應該滿足市場需求大,前景好等要求。專業課程設計也應該與時俱進,相應增加操作設計課程,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再次,高校應該加強校府、校企合作,爭取訂單式培養。近年來,云南民族大學與云南省委政法委員會合作,建立云南少數民族“雙語”法律人才培養基地,定向培養雙語少數民族學生,培養學生畢業以后直接進入基層法院工作。通過校府、校企合作,建立人才培養和實習基地,加強少數民族學生社會實踐能力;最后,搭建良好就業服務平臺。云南省高校就業部門應該千方百計為學生就業服務,拓寬學生就業渠道,爭取相關部門支持。學校應該充分利用校友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利用網絡等新傳媒載體,發布就業信息,更好服務學生。
(四)學生層面。云南省高校少數民族畢業生具備樸實善良、吃苦耐勞等特點,這是少數民族畢業生就業過程中的優勢,但是僅僅擁有這樣的特點并不具備求職競爭力。省內高校少數民族畢業生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少數民族學生進入大學以后,不僅需要學好專業知識,奠定扎實專業基礎,而且也需要廣泛涉獵其他方面知識,增加自己的知識面和視野,更應該夯實計算機、溝通交流、為人處事等基本技能,注重綜合素質提高。在求職過程中,綜合素質才是畢業生的核心競爭力;第二,轉變就業觀念。云南高校少數民族畢業生應該破除“唯公務員論”、“唯大城市論”的就業觀念。公務員雖然工作穩定,但是競爭特別激烈,尤其是市級以上機關單位。根據收集資料統計,少數民族畢業生考上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中,八成以上進入縣級以下機關事業單位工作,而且絕大部分是回到少數民族畢業生生源地所在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云南省高校少數民族畢業生應該轉變就業觀念,不論公務員、事業單位、國有大中型企業,還是個體私營企業,甚至是創業,只要能夠實現自身價值,都可以選擇嘗試;第三,樹立就業意識。從進入大學以后,少數民族學生就應該盡快進行大學生涯規劃,樹立良好就業意識,而不是毫無目標的跟隨別人。確立目標并且朝著設定目標努力。
主要參考文獻:
[1]李光明.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難的成因及對策[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6.
[2]殷笑梅.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問題探析[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9.1.
[3]趙曉芳.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特殊性及對策建議[J].西北民族研究,2009.3.
[4]張為波.高校少數民族畢業生就業問題及對策研究[J].民族學刊,2014.1.
[5]馬鐘范,鄭喜淑.民族院校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狀況調查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