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財
摘 要:教師在作文教學過程中,要教會學生學會觀察,開啟學生習作之窗;要引導學生注重積累,開闊學生視野。通過課外閱讀和聯系生活實際,拓展學生寫作源泉。
關鍵詞:觀察;積累;方法;生活;素材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2-166-01
生活本身就是真實的,生活就
是作文的源泉。教師應引導孩子走出課堂,用一雙慧眼去觀察、發現;用一顆慧心去感受、體驗。發掘心靈深處的那份“真知真覺”,使每位孩子都能表達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大大的提高他們的作文水平。
一、教給觀察方法
觀察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從低年級開始教會學生觀察圖畫,到中高年級再觀察具體事物。
1、指導觀察圖畫。小學低年級語文課本中,看圖學詞學句、看圖學文以及看圖說話、寫話內容,都配有形象生動、內容豐富的圖畫,為我們指導學生觀察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而且圖畫是靜止的,學生可以有比較充裕的時間反復觀察,因此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可以從知道觀察圖畫開始。在觀察過程中,教給學生從整體——局部——整體的觀察方法。
(1)指導觀察完整的單幅圖。單幅圖,一般情節比較簡單,指導學生觀察時可以分三步進行。第一步,先讓學生對畫面有一個總的認識,知道畫面反映的大致內容;第二步,引導學生有順序的觀察畫面每一部分,先觀察畫面上的環境,再觀察人物,要求觀察的全面、細致、深入。第三步,從部分觀察再回到整體上來,使學生對畫面的認識得到進一步的延伸與拓展。此時,學生對畫面已不是初步的認識了,而是在前兩步的基礎上,對畫面有了深入的認識,能結合圖畫理解課文內容。
(2)指導觀察連續的多幅圖。連續的多幅圖情節復雜,幾幅畫面連起來表達一個完整內容。指導學生學會觀察多幅連貫的圖畫,同樣要運用從整體——局部——整體的觀察方法。一是全面觀察;二是入微觀察;三是抓住本質觀察。
指導學生觀察不同類型的圖畫,讓學生掌握從整體—局部—整體的觀察方法,帶領學生從粗略到細致深入地認識事物,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觀察、思維能力,同時也可以使學生學會潛移默化地選擇材料、組織材料的方法。
2、指導觀察具體事物。在指導學生觀察具體事物時,首先要使學生明確觀察目的、觀察重點。要教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時時刻刻注意觀察身邊的人、事、景物等具體事物。其次要指導學生掌握按時間順序進行觀察,抓住事物之間的聯系,注意抓住事物的特點等等。
(1)觀察靜物。要引導學生選好觀察角度,確定觀察順序,或從整體到局部,或從上到下,或從里到外,或從遠到近,這樣可以使觀察有條理、全面細致,還可以培養學生有層次的觀察事物的能力。
(2)觀察景物。風云雨雪,日出日落等自然景物不同于靜物,它形象具體,而且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周圍環境有著密切聯系,隨著時間的變化,事物也在發生變化,在指導學生觀察時,要注意事物的變化及聯系。
(3)觀察生活。讓學生時時留心身邊人的活動,注意觀察人的外貌、語言、行為、性格等,觀察人與事物的聯系及事情的發展變化等。學生有了觀察的基礎,自然思維活躍,積極性高,思路開闊,有了可寫的內容,有了表達的欲望,寫起作文來得心應手。
二、觀察要調多種器官
觀察并不僅僅是眼睛的事,要充分調動眼、耳、口、鼻、手、腦各種器官一齊參戰,去獲得大量的生活材料。比如我讓三年級學生寫一篇作文《桔子》,就利用一節課引導學生觀察事先準備好的一個桔子,引導學生先用眼睛觀察桔子黃澄澄的顏色,圓滾滾的形狀,桔子頂上細長的、綠油油的葉子。然后讓學生用手摸一摸桔子光滑的外皮。接著把桔子湊到每個學生鼻子前聞一聞,學生都聞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我再小心地剝開桔子皮(桔子皮不要掉,從上往下剝),讓學生觀察撥開的桔子,用腦想一想像什么,有的學生說剝開的桔子就像蓮花寶座,有的同學說橘子瓣聚在一起就像一個小南瓜,又像小朋友聚在一起說悄悄話。再把桔子瓣分給同學嘗一嘗,學生都說甜中帶酸、酸中有甜,好吃極了。最后說一說桔子的用途,不僅好吃,橘子皮還可以泡茶等。獲得這么多的一手材料,學生寫作文內容自然充實,再不覺得無話可說了。
三、觀察要抓住事物特點
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事物之間是千差萬別的,只有抓住了事物的本質特點,才會寫什么像什么。我常用提示特點的辦法,引導學生觀察,比如我曾這樣提示鳥類和昆蟲飛行的姿勢和動作:蜜蜂“嗡嗡”飛,蜻蜓款款飛,蝴蝶翩翩飛,大雁排著“一”字隊形飛……這樣,學生就不會畫虎像貓了。結束語總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不但能激發學生熱愛科學,認識社會的興趣,積累課外生活知識,更直接的是可以讓學生在寫作文時“言之有物”提高寫作水平。但觀察能力的培養是一項長期工程,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能搬到,所以,教師必須不怕麻煩,花大力氣,適時、適當地指導學生觀察,從而真正培養其觀察能力,提高其寫作水平。
四、觀察能力也可以從課堂中去培養
作文教學是以班級上課的形式進行的,因此學生的觀察能力也可以從課堂中去培養。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小學生由于年齡小,自制能力差。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起主導作用,要時時監督學生們的一舉一動,發現學生的進步就及時加以表揚鼓勵。如,某學生在課堂上發現了一些細微的問題:“老師,您把‘矛字寫成‘予字了!”這時你就要及時的表揚他:“這位同學真細心,老師把‘矛字寫成了‘予他都發現了。那么你來說說這兩個字有什么區別呢?”這樣,不僅夸獎了他的細心,還能加深鞏固這兩個字的字形,給了他表現的機會。使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從而激發他們觀察的興趣。經過這樣的表揚鼓勵,同學們大都會自覺在課堂上認真觀察,自覺養成觀察的好習慣。
寫好作文,關鍵還在于詞匯的積累和應用。而好的詞匯、語句等,在課文教學中處處可見。由于小學生自覺性較差,如果教師在教學中不注意引導學生去觀察去記憶,也許有大部分的學生是不會自覺地去觀察和尋找哪些詞匯語句是比較好的,是該記錄下來的。如果教師有意識地加于提示,學生就會有意識地記錄下來。久而久之,每上一篇新課時,學生就會主動地記憶好詞妙語了。養成這種觀察習慣后,就是在閱讀課外的一些書籍時,遇到好的詞句,他們也會自覺地去記憶。這樣,詞匯豐富了,寫出的作文在內容語句上就更加生動、具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