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甲哲
摘 要:群眾路線是毛澤東思想三個活的靈魂之一,也是我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踐行群眾路線的過程中面臨社會階層分化、人民群眾價值觀多元化、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黨群互動方式、腐敗問題和“四風”問題等許多方面的挑戰。面對問題和不足,我們黨應該采取加強作風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暢通群眾訴求表達渠道,大力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對策。通過采取這些措施,我們黨才能在新的時期更好地踐行群眾路線,切實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
關鍵詞:新時期;群眾路線;挑戰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6-0121-03
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工作路線,更是中國共產黨的生命線。我們黨在九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正是因為始終緊密聯系人民群眾,才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就。可以看出,中國共產黨最大的政治優勢就是密切聯系群眾,而最大的危險則是脫離群眾。習近平指出:“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各級干部無論職位高低都是人民公仆、必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1]新時期,我們的國情、黨情和民情都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變化,我們黨在踐行群眾路線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新問題,面臨著新挑戰。對此,我們必須與時俱進,采取新的對策,始終堅持和貫徹群眾路線。
一、黨的群眾路線的理論淵源和實踐基礎
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路線、組織路線。它的主要內容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它有著深厚的思想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
(一)黨的群眾路線的思想理論基礎
傳統的民本思想對黨的群眾路線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首先,黨的群眾路線繼承和發展了傳統民本思想對人民群眾歷史地位和作用的重視。《夏書·五子之歌》中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記載,可見中國早期的政治思想對民眾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視的。而中國共產黨不管是在艱苦的革命戰爭時期,還是和平的建設年代,都繼承和發揚了傳統的民本思想,高度重視人民群眾的地位和作用。毛澤東同志曾說過:“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什么?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這是真正的銅墻鐵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完全打不破。”[2]其次,黨的群眾路線也繼承和發揚了傳統民本思想對民生非常關注的特點。法家的集大成者墨子說過:“民之所患,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傳統的民本思想認為人民貧苦就會思變,只有人民富足了,國家才能夠得到安定和治理。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把以無產階級為主體的廣大勞動人民作為自己的社會基礎,并為了實現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而奮斗,毛澤東同志指出:“我們是以占全國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廣大群眾的目前利益和將來利益的統一為出發點的。”[3]最后,傳統的民本思想注重人民群眾對統治者的監督作用,黨的群眾路線也繼承和發展了這一點。新中國成立初期,在毛澤東的提議下,我國建立起了緊密聯系群眾的信訪制度。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群眾的監督在我們黨反腐敗斗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群眾觀點是我們黨群眾路線的理論基礎。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推動社會歷史向前發展的決定性力量。由此,他們創立了唯物史觀,高度評價了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和革命首創精神,找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真正規律。列寧在領導俄國革命的過程中十分重視人民群眾的巨大作用。他指出:“只有人民,即無產階級和農民,才是能夠取得‘對沙皇制度的徹底勝利的力量。”[4]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群眾觀點對于我們黨群眾路線的形成具有理論上的重大指導意義,構成了我們黨群眾路線的理論基礎。
(二)黨的群眾路線的實踐基礎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把自己定位為代表以工人階級為主的廣大人民群眾的政黨,因此不論是艱難困苦的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執政后的和平建設時期,黨始終堅持積極聯系群眾,做好群眾工作。
1922年黨的二大制定的《關于共產黨組織章程決議案》提出,“我們既然是為無產階級群眾奮斗的政黨,我們便要‘到群眾中去,要組成大的‘群眾黨。”[5]117正是黨的這一工作方針,使廣大的工農群眾支持國民革命軍,大大打擊了軍閥和帝國主義勢力。1928年7月黨的六大制定的《政治決議案》規定:“黨的總路線是爭取群眾,黨要用一切力量去加緊團結收集統一無產階級的群眾”[5]507,這使黨依靠群眾開展工作的立場進一步明確。而在抗日戰爭時期,黨的軍隊依靠人民群眾發動了百團大戰等許多人民戰爭,消滅了大量的日軍,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隨著中共七大的召開,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和基本要求得到明確,黨的群眾路線也因此正式形成。而在之后的解放戰爭,黨的群眾路線更是對戰爭的勝利起到了很大作用。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反復強調在執政條件下要保持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嚴厲打擊黨內出現的一些官僚主義和脫離人民群眾的傾向。改革開放以來,黨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更是大力堅持群眾路線,每制定和執行一項政策都要考慮這樣做是否符合人民群眾的利益。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群眾進行革命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中逐漸形成和發展了群眾路線。
二、新時期踐行黨的群眾路線面臨的挑戰
新時期,我們黨的執政環境和條件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黨在踐行群眾路線的過程中也面臨著許多新問題和新挑戰。
(一)社會階層分化,社會矛盾凸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由封閉、半封閉的社會向開放型社會轉型。在這一過程中,我國的社會成員構成結構也發生了重組和變化,產生了許多新的階層和利益群體,這其中主要包括個體戶、私營企業主和自由職業人員等等。同時,我國的農民、工人和知識分子這三大傳統的人群內部也發生了許多新的變化。首先,在農民群體中,職業分化越來越明顯,出現了農民工、農民企業家和農村個體工商戶等許多新的群體。并且,這些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也越來越大。其次,我國的工人階級也發生了許多新的變化。多種所有制經濟一方面加快了崗位流動,一方面也使工人階級中不同群體的收入差距越來越大。最后,我國的知識分子群體也發生了許多新的變化。一方面,隨著我國教育的逐漸普及,知識分子群體的總量不斷擴大。另一方面,不同知識分子群體之間的社會地位出現分化。社會階層的分化以及新的利益群體的出現,使我們黨群眾路線服務的對象復雜起來,我們黨在踐行群眾路線的過程中遇到了許多新問題。
隨著社會階層的分化,社會的各種矛盾也逐漸凸顯出來。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打破了原有的利益分配格局,各種各樣的社會矛盾和沖突不斷增加。這給我們黨踐行群眾路線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社會階層分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社會矛盾和沖突,從本質上來看都是各種利益關系的矛盾。面對這些新問題,我們黨需要創新運用群眾路線做好社會不同群體的利益整合以及社會矛盾的化解工作。
(二)群眾價值觀的多元化
新時期,我國社會正在經歷一個轉型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群眾的思想和價值觀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影響。特別是市場經濟的發展,大大促進了人們觀念的更新,使各種不同的價值取向并存。在這些多樣化的價值觀中,一部分是社會歷史的進步和觀念的更新,比如人人平等、個人權利和自主自強等價值追求。而另一部分則是一種社會價值的失范,并且給社會的發展帶來了不良的影響。市場經濟之中的利益追求使人們更多地接受個人本位的價值取向,這極大地削弱了人們的集體意識、協作意識以及奉獻意識。更為嚴重的是,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極大地擾亂了人們的思想,造成了一系列的行為失范問題。新時期以來,這些不同價值觀的碰撞,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社會價值體系的混亂,引發了人們的一些行為失范,給我們黨踐行群眾路線帶來了新的挑戰。
(三)以網絡為代表的新興傳播媒介使黨群互動方式出現新變化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信息化社會,網絡逐漸普及并成為傳播信息的主要媒介之一。以網絡為代表的新興傳播媒介越來越受到歡迎。
以網絡為代表的新興媒介的出現和發展,可以使信息更加迅速地傳播,這大大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在網絡中,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們都處在同一個平臺上,都可以無障礙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這一方面激發了人們參與政治的熱情,拓寬了政治參與渠道,也有利于我們黨更加及時地了解社情民意,進一步創新群眾工作的方法。另一方面,網絡信息傳播的這種特點也對我們黨在網上快速、合理地回應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黨如果不能對網上的一些信息做出回應,就會使一些小的問題快速發展成大問題。網絡使黨群互動的方式出現了新變化,以網絡為媒介的“政府—群眾”的互動模式已經成為中國政治文明的重要元素。此外,網絡的普及也給黨的意識形態工作帶來了挑戰。過去,我國意識形態傳播的主要載體就是報紙、電視等傳統媒介,群眾工作大多采取灌輸的方式。在這種情況下,人民群眾只能被動地接受信息,我們黨掌握著信息傳播的主動權,使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始終處于主導地位。而隨著網絡的普及,信息的傳播具有了極大的開放性、包容性和多樣性的特點。互聯網上海量的信息既有積極向上的,也有負面消極的。各種信息的肆意傳播,使人們的思想更加多元化,從而弱化了主流意識形態在人民群眾中的主導地位。
(四)腐敗問題和“四風”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開放的程度日益擴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逐步確立起來。在這一過程中,一些黨員干部出現了腐敗問題和作風問題,給我們黨踐行群眾路線造成了不良的影響。當前,經濟領域、政治領域、人事組織領域和司法領域等社會的許多領域都存在著腐敗現象。一些黨員干部丟失了信仰,利欲熏心,陷入了腐敗的深淵。腐敗與我們黨的性質、宗旨根本對立。腐敗現象會嚴重損害黨風,破壞黨群和干群之間的關系,進而影響黨的群眾路線的踐行,給黨和人民的事業造成極大的破壞。
此外,我們黨內的一些干部還存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的“四風”問題。有些黨員干部對密切聯系群眾的要求采取敷衍的態度,只是到群眾中簡單看一下,走個形式,并沒有真正深入了解群眾的實際困難和需要,這大大影響了人民群眾對我們黨的信任。有些黨員干部丟失了本心,形成了官僚主義的作風,喜歡前呼后擁,在工作中態度粗暴,對人民群眾的疾苦漠不關心。可以說,官僚主義是脫離群眾的極端表現。還有一些干部經不起誘惑和考驗,丟掉了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貪圖物質享受,沉湎于燈紅酒綠,一味地追求享樂。享樂主義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它不僅極大地浪費了社會財富,還嚴重地敗壞了社會風氣,損害了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此外,奢靡之風也在一些黨員和領導干部中悄悄滋長。有的領導干部喜歡大興土木,違反規定修建豪華辦公樓。有的領導干部喜歡去高檔的私人會所,一頓餐費動輒上萬元。這種奢靡之風拉大了黨員干部與群眾之間的距離,弱化了黨對人民群眾的號召力和凝聚力。
三、新時期更好地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對策
我們黨在踐行群眾路線的過程中遇到的這些挑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群眾路線的貫徹效果。我們黨需要直面問題,分析原因,找出新的對策,從而能夠更好地踐行群眾路線。
(一)加強黨的作風建設和反腐敗斗爭
新時期,踐行群眾路線,密切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必須進一步加強黨的作風建設。黨風正則民風淳,黨風差則人心散。黨風問題,從本質上看,就是黨與人民群眾關系的問題。黨風的好壞決定著黨是否能夠密切聯系群眾,決定著黨的生死存亡。要想加強黨的作風建設,首先,我們應該構建作風建設的長效機制,要對作風問題經常抓和長期抓。因為黨內的不良風氣具有反復性的特點,消除黨內存在的作風之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其次,要加強對黨員干部的教育,通過多樣化的教育方式幫助他們樹立牢固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權力觀和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不斷提高黨的拒腐防變能力。再次,還要加強制度建設。我們要進一步完善黨的作風建設領導責任制度、黨內巡視制度、談話和誡勉制度等多項制度,用制度來保障黨的作風建設能更好地展開。最后,還要加強黨內監督,強化黨內巡視工作,落實紀委的監督責任,發揮黨員的民主監督作用,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對于腐敗問題,我們黨要繼續加大反腐力度,堅持有腐必反、有貪必肅,始終保持對懲治腐敗的高壓態勢,用反腐的成效來贏得民心,從而能夠使我們黨更好地踐行群眾路線。
(二)暢通群眾訴求表達渠道,善于傾聽群眾心聲
新時期,社會利益關系處于不斷調整之中,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表達意愿也不斷增強。暢通群眾訴求表達渠道可以使我們黨及時、全面、準確地把握人民群眾的訴求和意愿,傾聽廣大群眾的心聲,從而能夠使我們黨更好地實現、維護和發展人民群眾的利益。我們黨要做到暢通群眾訴求表達渠道,善于傾聽群眾心聲,首先,要構建高效的群眾訴求表達機制,不斷拓展群眾訴求表達的渠道。隨著互聯網的迅速普及,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不斷出現,人民群眾能夠通過這些新媒體更加快捷和方便地表達自己的意愿和訴求。我們黨應該利用這些新媒體更加及時、準確地把握群眾的呼聲,在網上征求廣大群眾的意見,做到善于傾聽群眾的心聲。其次,我們還要完善社會協商體系,充分發揮各級人大、政協、工會和婦聯的作用,使人民群眾能夠通過這些組織和機構充分表達自己的訴求,以利于我們黨能夠充分地傾聽群眾的心聲,及時地解決群眾的問題,更好地貫徹和落實群眾路線。
(三)大力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牢固樹立群眾觀點
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對于我們黨更好地貫徹落實群眾路線是十分必要的。因此,中共中央決定在全黨自上而下分批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針對現存的問題和不足,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為切入點,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狠抓黨的作風建設,堅決反對在黨員干部隊伍中出現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力求和人民群眾保持更加深入密切的聯系。黨的群眾教育實踐活動還以“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和治治病”作為總要求。“照鏡子”即要求黨員干部以黨章、黨的紀律、群眾期盼和先進典型為鏡,經常照,找出差距和自身的不足。“正衣冠”要求黨員干部要有勇氣面對自己的不足,對照黨章、紀律和先進典型,從自身做起改正缺點,向先進看齊。“洗洗澡”要求黨員干部積極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清洗思想和行為上的灰塵,及時解決思想上的問題,始終保持我們黨的純潔性。“治治病”是要求對黨員干部在思想和行為作風上的“疾病”對癥下藥,該警告的警告,該整治的整治,該查處的查出,這樣才能從嚴治黨,凈化黨內環境。這十二字總要求言簡意賅,反映了我們黨工作作風的新變化。我們黨只有大力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才能更好地應對新形勢和新情況,從而牢固樹立群眾觀點。
(四)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我們黨在踐行群眾路線的過程中遇到的一個巨大的挑戰就是人民群眾的價值觀越來越多元化,主流意識形態出現弱化的趨勢。而要應對這一挑戰,我們就需要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主流意識形態對人民群眾的引導作用。
要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首先,我們要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蘊含著我們民族最深刻的精神追求,是我們民族獨特的精神標志,更是我們民族存在和發展壯大的根基。我們要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就必須繼承和借鑒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在繼承和借鑒歷史文化的過程中,我們要堅持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和推陳出新的原則,努力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其次,我們還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要想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就必須通過宣傳教育、實踐養成和文化熏陶等方法使其進入到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使其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
黨的群眾路線是我們黨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中制勝的法寶。在新的時期,面對新的情況,我們黨更要堅持貫徹群眾路線,并在其基本原則中加入時代的因素,讓其與時俱進,做到認真傾聽人民的呼聲,解決人民的問題。只有這樣,我們黨才能凝聚起全國人民的力量,完成“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10-09(2).
[2]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3]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4.
[4]列寧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7.
[5]張靜如.中國共產黨歷屆代表大會一大到十八大(上)[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