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霞+李艷梅+張大業
摘 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按照“以人為本”的要求,尊重學生主體,對大學生適當地滲透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健全的人格,從而達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6-0209-02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在2004年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以及2011年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把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高校日常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是完全必要的。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滲透生命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據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命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社會的階級、政黨或社會群體用其思想理念、政治觀念、道德標準為主導,遵循人們思想道德的形成發展規律,對其社會成員實施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的影響,并使其教育內容內化成為人們自身觀念的一種教育,使他們最終形成符合其社會需要的思想行為的社會實踐活動。
生命教育是關于人的生命和人的生死問題的教育,其目的在于使人們懂得敬畏生命,領悟生命的真諦以及生命與天人物我之間的關系,從而學會積極、樂觀、向上、健康的生活,并通過對生命的記錄、感恩和分享,由此獲得身體和心靈的和諧,進而成就事業和幸福生活,使自我生命價值得以實現。
心理健康教育又稱作心理素質教育,是教育者運用心理科學的相應方法,對受教育對象的心理的各個層面施予積極的影響,使受教育者不斷認識自我,增強其自我調控能力、挫折承受能力、環境適應能力,從而促使受教育者身心全面發展、素質全面提高、心理健康發展的教育實踐活動。
(二)思想政治教育滲透生命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據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以及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以及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理論基礎的,它主要從思想層面為培養大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打下堅實的基礎,并且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課程的具體內容是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以及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即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育,使大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具備鮮明的政治立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達到以上的教學目標,首先,要遵循教育的發展規律,即教育要堅持“以人為本”。尤其是在校的大學生,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棟梁之材,他們的身心發展狀況直接關系到祖國未來的發展,所以要把作為主體的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與發展放在第一位,正如一些學者所指出的“教育的本質是塑造健全的人格,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幫助生命得以正常發展”,因此教育要關注學生的生命,從受教育者的個體出發,關注受教育者的生活狀況、思想狀況以及身心健康狀況,使受教育者不僅要有一個強健的體魄,更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因此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進行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全必要的。其次,由于當前的大學生群體生活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競爭的加劇給大學生帶來諸如心理、學業、交往、就業等方方面面的多重壓力,而他們中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在家從小到大一直受到父母及祖父母的呵護,性格上難免會比較任性,面對困難時不免會表現出脆弱的一面,因此很多大學生無法排解諸多壓力帶來的困惑。又由于多數大學生都離家在外求學,父母不在身邊無處傾訴,最終導致一些大學生精神抑郁,甚至產生了生命的困惑,更有甚者輕視生命選擇了自殺。有調查顯示,近年來大學生輕視生命、自殺和傷害他人的現象屢見不鮮,并且有明顯上升的趨勢,由此可見對大學生進行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性與重要性,而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理應肩負起這個重任。再次,現如今高校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把培養學生具有符合社會所需要的政治思想放在了首位,教材的內容中政治教育部分占據了重要位置,政治教育所占比例過大,就忽視了學生作為受教育者主體的個體生命以及實現生命價值的需要,尤其是忽視了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質,進而忽略了提高受教育者生命個體的自由全面發展,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滲透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滲透生命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觀念上的創新,樹立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觀念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為了滿足社會的政治需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政治素質,卻很少考慮作為個體的學生的實際感受和需要,而教育的真正職責是從受教育者學生的主體出發,考慮學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的思想活動。思想政治理論工作者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健康的心理可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也是大學生未來走向社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聰明才智、積極從事各種社會活動并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條件,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大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過硬的政治素質的基礎,對于引導和培養大學生具備健康的個性心理,形成良好的行為規范,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具有非常關鍵的作用。而生命教育又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乃至大學生全部教育的根本價值目標,它應該滲透到學校教育所有階段的所有教育教學活動中,是一項涉及家庭、學校、社會等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并且要注重家庭、學校、社會三者的密切結合,進而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將生命教育貫穿于始終。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應該更新教育觀念,認識到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實現教育思想上的創新,把心理健康教育與生命教育緊密地貫穿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方面面,及時了解和隨時掌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力求做到從現象中發現學生思想上存在的問題,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循循善誘,進而走進學生的心里,讓學生理解、接受,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成為解決大學生思想問題的鑰匙,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為他們生命成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課。
(二)相關章節有意識地增加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中,可以把“適應人生新階段”“駕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橋梁”這兩章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抓住大學生剛入學時的心理變化,即面對全新的大學生活、人際關系、教學方式,很多學生對此缺乏足夠的認知和了解,因而產生了孤獨、迷茫、不知所措的心理,通過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心理調節,疏導學生的消極情緒,增強學生適應環境的能力。“在領悟人生真諦,創造人生價值”這一章,可以結合生命教育中關愛生命、珍視生命的內容,讓學生懂得生命的意義以及實現生命價值的途徑,教育學生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創造無限的價值,進而實現自我價值,實現一個人的社會價值,從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
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這門課程中,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辯證法、對立統一規律與生命教育相結合,讓學生懂得人的一生只是無限的歷史長河中的一個短暫的瞬間。如何讓有限的生命綻放無限的價值,引發學生對生命價值和意義的思考,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還可以把質量互變原理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對學生進行理性的引導,教導學生正確地面對挫折、面對成功,讓學生懂得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對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有重要的意義。
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門課中,把科學發展觀與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堅持“以人為本”,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核心。這個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就是注重作為個體的人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中心,體現對學生生命個體的尊重與敬畏,體現出一種積極、樂觀、向上的健康發展態勢,把思想政治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機地整合起來。
(三)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
在實踐教學中,可以適當地根據大學生當前的生活實際,對他們進行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可以讓大一的新生寫一封給父母的信,說說自己上大學以來的感受。大學生離開了父母的庇護,孤身一人在外求學,生活由原來一切都是父母照顧變為生活完全自理,這種變化讓大多數學生開始想家,想家里的父母,想以前父母照顧自己的各種辛苦,學生們開始變得懂事了。在完成實踐教學活動的同時,學生們更懂得了體恤父母的不易,懂得了感恩,感恩父母,感恩生命,這對學生們形成健康的心理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還可以通過帶學生去監獄聽在押犯人的自白,親身感受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教育學生要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不能虛度光陰,讓自己活得更有意義,通過這種反面教育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及健康的心理。
綜上所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滲透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全必要的。也可以說,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滲透了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達到思政課的教育目標,即培養真正德才兼備、政治素質過硬的新時代的大學生。
參考文獻:
[1]盧琰.生命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2(5).
[2]肖杏煙.生命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9(4).
[3]陳紹俊,譚海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J].理論縱橫,2012(12).
[4]張悅,劉亞軍.生命視域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價值取向研究[J].教研探索,2012(6).
[5]毛丹,顏俊學.論心理健康教育與生命教育[J].高教研究,2008(12).
[6]盧琰.構建高校大學生“三位一體”品德教育模式[J].德育研究,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