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穎慧+趙志堅
摘 要:高職院校普遍開展法制教育具有重要意義,既是學生自身全面發展的需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同時在國家依法治國戰略實施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各高職院校法制教育模式明顯存在弊端,因此,應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構想,從教育理念、教學內容、教育形式、實踐環節、師資隊伍、依法治校等方面進行創新性建設,構建切實可行的法制教育模式。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高職教育;法制教育;創新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6-0223-02
多年來,國家一直致力于加強法制建設,各高校紛紛將法制教育列入教學體系,采取了許多有效的措施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加強高校大學生法制教育。然而,近年來高校大學生違法犯罪行為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我國高校大學生法制教育存在的問題。在大力提倡“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今天,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視域下關注大學生法制教育創新問題,加強大學生法制教育,已成為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課題,具有十分深刻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一、高校普遍開展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一)學生自身全面發展的需要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作為一名合格的大學生、一個優秀的建設者,除了需要擁有精湛的專業技能之外,還需具備過硬的綜合素質。而這個綜合素質中必然包含道德修養與法律素養。這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需要
200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包括: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深入進行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規范為基礎,深入進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深入進行素質教育。”大學生要加強民主法制教育,增強遵紀守法觀念,加強人文素質和科學精神教育,加強集體主義和團結合作精神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項常抓不懈的工程,是塑造合格大學生的必然要求,而民主法制教育是其內容之一,因此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推卸的責任。
(三)依法治國戰略目標實現的需要
在我國大力推進依法治國戰略的今天,對于全民守法的要求已十分迫切。大學生作為公民一員、未來建設事業的主要承擔者,他們的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水平直接關系到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能否貫徹,關系到法治國家能否建成。
二、高職院校法制教育模式的弊端
(一)法制教育的內容、形式不合理
1.形式單一,僅限于課堂講授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的法制教育主要依托《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來實現,但是在國家審定的教材中,法律基礎的內容篇幅很少,比例不大。各高職院校從事思政課教學的教師基本都是非法律專業畢業,對于法律基礎部分內容主觀上不重視,客觀上不精通,因此往往對于法律基礎部分的內容壓縮課時,點到為止。另外,由于實踐基地缺乏等客觀原因的存在,法律課的授課模式仍然是傳統的講授方式占據主導,課堂形式比較單一,活動形式很少,學生對于內容體驗不足,學習效果不明顯。
2.單純的知識傳授,缺乏意識培養
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在教學過程中基本以知識傳授為主,法制教育變成了法律知識的教育、普法的教育,而不是公民法律意識培養的教育。尤其是一些高職院校以就業為導向,主要側重于實際應用的效果,因此常將教學的重點放在相關法條要點的記憶上,很少講解法律原理與制定的初衷。這樣學生也會功利性地以背題、考試為目標進行學習,很難在學生心中形成法律意識。法制教育的真正目標沒有實現。
(二)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定位不清
一是過分依賴道德教育,將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混為一談。因為長期以來法制教育歸屬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體系之下,所以讓一些高職院校產生了錯誤的認識,認為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區別不大,而且法律對于非法學專業的高職學生來說專業性太強,沒必要投入太多精力和時間,所以常以思政課教學中的道德教育來替代法制教育,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學生的法律意識淡薄,常以人情、關系、感情來處理法律問題,對于法制環境的營造和建設有很大的影響。
二是忽視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聯系,將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完全割裂開來。在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時,沒有向受教育者充分宣傳和闡釋法律的道德意義和道德的法律意蘊,面對這種教育方式,法律變成了毫無人情可言的冰冷的命令,只能服從,因此缺少了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容易使學生出現逆反心理以及背棄法律等現象。
三、高職院校法制教育模式的創新發展
(一)教學理念科學化,教學內容實用化
作為教育的核心思想,先進科學的教學理念是高校法制教育有效開展的先決條件。針對目前各高校法制教育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高職院校應首先把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到決策意識上來。同時擺正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孤立存在、彼此割裂的,他們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必然聯系。法律是最基本的道德,立法的過程實際上是通過對道德進行選擇、整理并進行再加工的過程,在客觀上推動和促進了道德的發展,是道德自身的不斷完善,加強了人們對道德的普遍認同。也就是說,法律在某種程度上借助了道德的力量,使人們更容易認同和接受,并自覺遵守。而法律所包含的評價標準,通常情況下與大多數公民的基本道德信仰相一致。這樣法制教育便強化了道德教育的效果。法制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之一,沒有法制教育的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就不能全面落實。而脫離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模式,法制教育又缺乏了保障的環境和土壤,也無法獨善其身。所以只有將法制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環境中進行全面布局,才能避免法制教育的空泛,切實構建行之有效的法制教育體系。
在科學定位的基礎上,教學內容的設計就有了明確的依據和目標。為了實現培養大學生融法律知識、法律意識和法律技能于一體的法律素質,使遵守法律、崇尚法律、依法辦事成為大學生本能意識和自覺行為的主旨和目標,教學內容的選擇應滿足知識傳授、意識培養和能力提升這三方面的要求,同時為了配合高職院校的職業性特點,教學內容還應圍繞求職、就業、生活等版塊進行提煉。因此在浩瀚的法律知識中,在有限的課時里,應著重選取實際應用廣、法律精神體現突出、法律技能提升明顯的內容進行講授。例如:侵權責任法、合同法、婚姻法、繼承法、勞動法等內容。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筆者強調教學內容的實用化,但是筆者并不贊同教學過程中只是單純地進行法律知識傳授、法律條文的疊加。相反,筆者認為,法律精神和法律中融入的道德成分的解析更為重要,因為只有學生們知曉了法律存在的意義,洞悉了法律和道德的關系,才能真正讀懂法律,明白法律與人情的關系,才能發自內心地接受法律,進而崇尚法律,自覺遵守法律,而不是被動接受甚至想方設法地鉆法律漏洞。因此,在內容設定時可以以法律精神為主線,圍繞一種精神和意識解析生活中的現實問題,過程中將涉及的相關部門法知識融入進去,同時從法律與道德兩個層面進行剖析,指導學生的生活實際。畢竟非法律專業的學生們總是習慣于用感性去理解問題,那么此時的道德解析同樣發揮了法制教育的效果。
(二)教育形式多樣化,實踐環節靈活化
科學的理念和實用的教學內容需要有好的方式予以呈現,因此法制教育的深入開展對教育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顯然,一個融知識、意識、技能于一體的學科不是簡單的課堂講授就能完成的,需要多種形式的相互配合,實踐活動的靈活開展更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1.課堂教學是法制教育的主陣地
課堂教學可以全面系統地對教學內容進行理論化的構建,因此始終是教育的主陣地,是高職院校法制教育不可忽視的重要教育形式。但是,所謂的課堂教學并不等同于簡單的傳統講授,教師完全可以通過靈活多樣的課堂教學模式來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營造課堂的活躍氣氛,進而打造高效課堂。
2.選修課、課外講座等擴展學習形式做補充
課堂教學時間有限,而且是普適性的設置,所以內容是有局限性的。而廣博的法律知識不是有限的學時能夠囊括的。因此,學校可以通過開設選修課、有針對性的專題講座等形式來補充課堂教學中的不足,也為感興趣的同學提供了個性化的學習途徑。這無疑可以大大增強學習法律的范圍和空間,對于法制教育的開展是個有益的補充。
3.實踐教學的融入是點睛之筆
實踐教學是思政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技能性、體驗性要求都很高的法制教育來說更是十分必要。實踐教學應該根據各學校現有的資源和條件進行靈活的設計。例如,課堂上可以配合教學內容,通過討論、演講、辯論、情境展示等形式進行簡單的課內實踐,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的興趣,增強課堂的參與度,又可以讓學生得到全面的鍛煉。教師還可以集中組織與法律相關的大型課外實踐活動,例如法律知識競賽、法律小品大賽等,這樣可以擴大參與面,并且寓教于樂,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法律的熱情。同時,有條件的學校還應該定期組織學生進行校外實踐,例如法庭旁聽、參觀監獄、普法宣傳等,這些活動可以讓學生有更加直觀、真實的感受,產生學以致用的成就感,感受法律的魅力和尊嚴,對于形成法律意識和信仰有極大的幫助。
(三)師資隊伍規范化,法制教育全員化
作為法制教育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教師的意識和水平直接影響著法制教育的效果。因此,各高職院校應該充分重視法律教師的師資培養。如果不能保證全員專業化,至少應確定專業的學科帶頭人來構建法制教育的整體格局,并負責進行專業化的教師培訓和指導。而其他非專業的法律教師在完成此項任務之前應該進行統一的正規的培訓和學習,確保足夠的教學能力和水平。平時,除了法律知識的熟練掌握之外,教師還應多涉獵身邊的實際法律問題,提高解析能力,這樣才能應對學生們的各種困惑和疑問。當然教學內容及形式學校應以統一的標準和規范的形式予以要求,避免千人千面,造成教育的混亂。
另外,法制教育不應是法律課教師獨立的任務,還應該落實在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各任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老師以身作則,在日常工作、生活等與學生接觸的各種時刻,都能堅持按規則辦事,公平公正,學校制度嚴明,規范執行,這些都在無形中營造法制教育的環境,能夠對學生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直接影響到學生法制觀念的塑造和鞏固。因此,高職院校應以依法治校為根本,形成全員育人的氛圍,努力打造法制教育的沃土。
參考文獻:
[1]韋靜.高校大學生德育工作中的法制教育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6).
[2]陸俊雄.新背景下大學道德與法制教育整合體系研究與實踐[J].教育理論研究,2013(3).
[3]彭美.法治化視閾下大學生法制教育的途徑與模式[J].法治論壇,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