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長春市第二中等專業學校
中職國學教育課程體系開發研究
——基于長春市第二中等專業學校第二課堂開發的教學研究
張麗
長春市第二中等專業學校
中國具有獨步天下的文明,但由于國學教育的斷層,各種外來思潮的沖擊,現今的青少年缺少信仰,盲目崇拜,追星。尤其是手機時代,學生沉湎于網絡游戲、快播,性情浮躁,意志薄弱,感情空虛。要找回失落的文明和尊嚴,就要回到國學教育中汲取養分。開發國學教育相關課程,對塑造學生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具有重要意義。
中職;國學教育;課程體系
職業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培養技能型人才,通過生產適銷對路的職校學生來保證社會經濟鏈條的完善和發展。只有中國的傳統文化,它們本身是不為任何功利目的而設置的學問,為的只是抒情言志、修身養性,因而具有強大的力量,無疑是中職生提升人文素養的最佳途徑。教育部在2014年發布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對加強新形勢下的傳統文化教育指明了方向。引導學生在中職階段“認識中華文明形成的悠久歷史進程,感悟中華文明在世界歷史中的重要地位;認識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決定作用和杰出人物的貢獻,吸取前人經驗和智慧,培養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和抵抗困難挫折的能力”。
通過三年春季班、秋季班和日常教學的教學實踐,目前我們開發了一系列第二課堂的課程,對學生內在和外在形象的塑造,和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起到托舉的作用。
春季班是我校護理和計算機專業的預科班,學生能提前適應職校的生活,學習專業大方向的相關基礎知識,還要與秋季正式開學的課程有區分度。而學生又多是頂不住中考壓力,提前來學校緩沖的孩子,本身毅力差,坐不住板凳。因此春季班的課程是非常考驗老師們課程開發能力的。本著具有足夠吸引力,不流失一名學生,獲得家長信任的宗旨,春季班老師們組成團隊認真思索,為學生量身定制各門。國學傳統教育就是各門課程的大環境,大背景。我們主要開發的課程有生命教育、經典教育、書法教育、藝術欣賞、形體美學、趣味語文、生活化學、中醫基礎、一日常禮等。學生受到國學教育的熏陶,能夠很快融入學校的校園文化氛圍中,仁義禮智信的傳統美德深入學生心中。
秋季班正式開學后,我們為全體新生進行兩個月的入學教育,重點進行行為品質和禮儀面貌的培養。我們開設了《弟子規》吟誦課、護士禮儀、商務禮儀、生命教育、內務整理、心理調試、太極扇、瑜伽等課程。同時帶領學生走入各專業校內外實訓基地,讓學生提前進入社會角色狀態,學習未來企業文化,對自己的職業和使命產生敬畏之心。在學生實習前也會開設職業生涯規劃和綜合素養課,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對學生走上實習崗位嚴格把關,樹立學生上崗前的信心,并懷著感恩之心走入社會。
為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作為春季班和秋季班特色課程的延續,目前,我們開設的社團有書法社團、攝影社團、影視后期制作社團、話劇社團、朗誦社團、大合唱社團、舞蹈社團、心理劇社團、急救隊、志愿者協會等。每年學校的校園開放日都是各社團展現風采的舞臺,學生們的身上散發著青春的氣息,臉上洋溢著陽光般溫暖的笑容。為學生的心靈打上溫良恭儉讓的底色,男孩文質彬彬,女孩大家閨秀,言行舉止落落大方。這是我們培養學生所追求的方向,每一個走出校園的學生都應是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儒、釋、道信仰給中國人建立了一套非常穩定的道德體系,所謂“天不變,道亦不變”。這套道德體系是社會賴以存在、安定和諧的基礎。道家講“真”,佛家講“善”,儒家講“忠恕”、“仁義”,“外略形跡之異,內證性理之同,……無非欲人同歸于善”。這才是以“儒釋道”信仰為根的傳統文化最有價值的地方。我認為更好地繼承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在語文課上激發學生熱愛傳統文化、崇尚禮儀文明,并鼓勵學生身體力行復興中華文化是一名語文教師責無旁貸的使命。
此外,我還開設了國學禮儀講堂,將《弟子規》《大學》《中庸》《論語》《道德經》等精微大義呈現出來,與學生一起探討,將國學經典通過思維碰撞內化到學生心中。
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1757-1827)有首詩叫《天真的預言》: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譯成漢字的意思是: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君掌盛無邊,剎那含永劫。
我非常喜歡這首詩,我把這首詩介紹給我的每一屆學生,學生們會和我一起體悟詩中充滿禪意的韻味。從中我們讀出:在浩瀚宇宙中,我們宛若恒沙微塵,雖然渺小,卻也自成一世界。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朵花,每朵花都有自己的世界;每個人都是一片葉,每片葉都有自己的綠意。我把這首詩呈現給同學們也是要讓學生明白每一個自己就自成一個世界。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拉穆提說:“教育的目的在于改變自己。”為了能幫助學生把握住他們自己的現在和未來,真正做到認識自我,改變自我,就要在國學教育課程體系的開發中不斷前行,并尋根溯源,汲取祖先的智慧,聆聽顯著的教誨,樹立民族自信心,成為心海抵御浮躁的定海神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