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志+王冬杰+楊陽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國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現狀,針對十八屆六中全會召開后大學教育新常態,對今后一個時期高校德育工作的重點進行了闡述,希望推動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再上新臺階。
【關鍵詞】十八屆六中全會;德育教育;工作重點
引言
十八屆六中全會的召開,是當前我國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對推動經濟社會結構轉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德育工作必須緊跟國家發展新常態,才能源源不斷為黨和人民培養合格接班人。
一、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現狀
1學校方面。有不少高校,將德育教育工作等同于“理論說教”,過多依靠理論上的灌輸,要求學生必須按照要求去做,卻適得其反,引發學生們的反感。在內容設計上比較滯后,沒有充分反映學生關心關切的問題,沒有充分反映當前道德水平發展方向。高校還僅僅將自身職責定位于培養“學校人”,但大學生畢業后進入社會所需要的道德素養,無法在學校獲得,導致學生將來自身道德水平難以符合社會所需。
2社會層面。多元化文化沖擊下,不少社會民眾喪失了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追求,思想道德發生了偏移,過于追求金錢、物質等享樂,利己主義、拜金主義、奢靡之風等甚囂塵上,對社會的責任感嚴重缺失,不可避免的給學生思想帶來巨大沖擊。有的學生,道德誠信嚴重缺失,理想信念發生下滑,如考試作弊、助學貸款違約、學歷造假、論文抄襲等現象,都是道德水平下滑的現實表現。
3家庭層面。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將學習成績好壞、未來就業待遇等作為評價學習優劣的唯一標準,認為學習好就是所謂的“好孩子”,而對學生道德水平卻沒有給予高度關注。另外,當前我國離婚率逐年攀升,很多家長又常年在外打工,孩子又從小是獨生子女,家長過于溺愛,一味滿足其物質需求,對孩子的教育無法跟上,造成不少學生缺乏集體榮譽感,缺乏基本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
二、十八屆六中全會后高校德育工作重點
十八屆六中全會蕩滌了社會風氣,引領了社會風尚,給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1完善德育課程體系建設。要不斷完善高校德育課程體系建設工作,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德育教育融入社會實踐、學校管理、校園文化、課堂教學等方方面面。要堅持正確的教育導向,將黨的創新理論成果學習納入其中,積極學習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黨規黨章、習主席系列重要講話等內容,確保高校德育教育行駛在正確軌道。要構建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德育課程教育體系。譬如,高校新生剛由中學考入大學,生理心理等各方面還處于適應期,對社會現象和本質的看法還較為幼稚,心理抵御力較差,容易出現道德下滑問題。為此,德育課程設計上,就應突出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幫助新生更快養成良好生活、學習習慣,促使良好班風、學風的形成。對畢業班來說,因其即將畢業踏入社會,課程上就要突出人生觀、世界觀教育,幫助學生正確看待社會各種熱敏感問題,打牢思想上根基。
2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十八屆六中全會對黨員的義務和責任進行了明確要求,提出了殷切期望。大學生作為黨員群體的重要基石,更應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將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突出出來,堅定為社會服務的信心,為將來步入社會后更好服務于社會打好基礎。
要依托優秀校園文化建設,將社會責任感宣傳融入學校每個角度,營造德育教育濃厚氛圍,實現潛移默化教育效果。教師要以身作則,以自身的責任感為學生樹立起表率。德育教師要深入學生群體中間,帶領他們積極參加社會服務實踐,正確討論社會現象,從而把握好教育方向。要突出社會實踐鍛煉,鼓勵大學生走出校園,參與社會各種公益性組織、民間義工團體等,扶弱助殘、扶貧幫困,使他們養成關愛他人、樂于奉獻的良好品質,在實踐中培養正確法制思維、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公民意識。
3著力突出法治教育。十八屆六中全會的召開,標準著全面從嚴治黨將成為我黨政治生活的主旋律,勢必將會給國家方方面面帶來巨大影響,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同樣不能置身于外。
要促進德育教育同法治教育相融合,在日常教育內容中,開展人文法律知識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增強遵守學校規章制度意識。因大學生法律意識基礎較差,故可開展民法知識、刑法常識等社會主義法治方面的教學。推行案例式教學法,讓學生通過吸取反面典型教育得到心靈震撼。法律知識普及中,要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根據學生年齡層次、學科專業等的不同,設置相應的課程,確保整體教學效果。以開展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學習為例,引導學生思考全會背后蘊含的法律思想,增強踐行黨紀國法的行動自覺,思索“法治中國”背景下,如何“把紀律挺在最前面,用鐵的紀律從嚴治黨”深層次的含義,從而充分認清“遵守紀律沒有特權,執行紀律沒有例外”。
三、結語
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高舉全面從嚴治黨大旗,直面制約黨和國家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從長遠看,是對全社會道德水平的全方位錘煉。高校必須抓住這一機遇,著力突出德育教育工作地位和作用,全面提升大學生群體的道德素養,為黨和國家培養優秀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