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美麗
〔摘要〕隨著新高考改革的推進,生涯教育如雨后春筍般鋪天蓋地地蔓延開來。它與素質教育、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實則有異曲同工之妙、殊途同歸之實,它既是這些課程的綜合,也是能將這些課程落實到實處的個性化教育。如何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在學校現有的實際條件下,將心理健康教育與生涯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既能充分發揮心理健康教育這塊陣地的作用,又能特色化開展生涯教育,是作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應該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生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關系;新高考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7)19-0049-04
2014年9月,我國頒布了考試招生改革實施意見,由此開啟新一輪高考改革進程。這使高考從過去的文理兩科排隊,轉變成“6選3”的20種組合或者“7選3”的35種組合排隊,再加上“兩參考一依據”(依據高中學業水平測試、高考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轉眼間這些變化即將影響新一代高中生的成長之路。不可否認,改革后的高考,會將過去很多年“成績值”獨霸天下的情況,扭轉成“個性值”PK“成績值”的局面,這種轉變也使曾經不受重視的“生涯規劃”如雨后春筍般鋪天蓋地地蔓延開來。可以說,“生涯規劃”是與素質教育、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有異曲同工之妙、殊途同歸之實,它既是這些課程的綜合,也是能將這些課程落實到實處的個性化教育。高中生在注重學習知識、考入名校的同時,更要充分了解自我,重視激發個人的內在價值和潛力,培養個人興趣,通過不同的自我體驗,去選擇更適合自己發展的方向,規劃適合的生涯。如何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在學校現有的實際條件下,將心理健康教育與生涯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既能充分發揮心理健康教育這塊陣地的作用,又能特色化開展生涯教育,是作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應該思考的問題。
一、統籌兼顧,積極開發心理健康教育與生涯規劃的交叉領域
“生涯規劃”從被忽視到被廣泛關注的過程,也是一個從關注人與事的簡單謀劃到關注人內在心理特質的過程[1]。這種從內到外,由點及面的變化預示著生涯教育逐步邁入心理健康教育領域,生涯規劃的理念與當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日趨吻合的趨勢。因此,校本化的生涯教育可以納入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視野中加以考察和應用。
(一)拓展思路,特色化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輔導課是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之一,也是很多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色。上海市閔行中學的一堂生涯規劃課在學校心理輔導課的開展上給了我一些啟發,現舉例說明。
“做大咖”這堂課既涉及了生涯規劃的內容,引導學生對未來的自我進行想象,激發其內心的成就感,提升自我效能感;又從心理學的角度,涉及了阿爾伯特·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那些地位高、收入多、能力強的人更能有效地引起其他人去做出與其相似的行為,引導學生分析“大咖”的上榜理由,實現替代性強化,這種榜樣學習、“偶像崇拜”有利于學生朝著“大咖”的優點方向發展。“做大咖”這堂課找到了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涯教育的契合點,整堂課都沒有涉及任何枯燥的理論和概念,沒有搬出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也沒有呈現社會認知生涯理論SCCT,但是活動的開展無一不是植根于科學心理學和生涯教育理論,讓學生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接受積極影響。
當前,很多中小學由于實際情況的限制,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力量相當有限,又無生涯規劃師的配合與支持,所以,巧妙地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涯教育的交叉領域開展特色活動是一項明智之舉。例如,心理輔導課可以適當打開思路,增加一些活動主題,如抉擇與擔當(涉及社會心理學的博弈理論,以及生涯規劃時要注重策略選擇,并能夠承擔選擇后果)、價值觀澄清(涉及人本主義的需要層次理論)、人際關系(涉及社會心理學的人際交往理論,以及生涯規劃中如何利用人力資源)、性別角色(涉及社會心理學中的性別角色,以及生涯規劃中性別角色與職業的關系)、興趣探索、能力探索等,做到心理健康教育與生涯教育兩不誤。
(二)系統架構,建立分年級循序漸進的生涯課程體系
個體的發展要經歷不同的人生階段,而個體在每個階段都會面臨一些來自社會環境的要求或任務,這些要求或任務與個體身心特征的交互作用推動著個體的發展。因此,高中三年作為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我們應當針對這三年可能存在的問題,分年級循序漸進開展心理輔導課,對學生進行主題式指導,讓高中生涯成為一個連續的整體。
高一年級的側重點可以放在“生涯認知與適應”,主要圍繞高中生新環境適應、學業的合理規劃、自我認知等問題,引導學生積極適應高中生活,從時間管理、思維訓練、學習方法等方面合理規劃學業,通過對自我的探索了解自己的性格、能力、價值觀、興趣等等,并對大學、專業和職業進行初步暢想;高二年級的側重點在于“生涯探索與成長”,在高一年級的基礎之上,探索在生涯發展過程中可發展的特質和可利用的資源,包括情緒管理、人際交往、競爭與合作、自我效能等等,并進一步對外部環境進行分析,包括大學、專業、行業、職業與休閑時間的利用,為高三報考大學、志愿填報奠定基礎;高三年級要面臨高考,因此,可以將側重點放在“生涯選擇與決策”上,主要圍繞志愿填報,引導學生深入了解自己感興趣的專業,并能夠合理地處理決策沖突,同時關注高考前可能出現的考試焦慮和學業壓力問題,為學業和專業的對接提供指導。
當然,建立和實施這樣龐大的課程體系,并非易事,這需要團隊的配合與參與,需要廣度更需要深度,任何時間上、環節上的斷層都不能成為真正的“生涯教育”。
(三)目標激勵,建立學生生涯成長檔案
學生生涯成長檔案包括學生成長目標的設計、生涯的規劃、發展軌跡、學習生活歷程等,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內驅力,促進潛能開發。深入開展生涯教育,為學生建立電子生涯成長檔案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但如果實際條件有限,也可以利用現有條件,給每個學生創建一個生涯成長檔案袋。
生涯成長檔案袋中可以包括以下內容:
(1)學生的自我探索表。可以利用心理與學法課,對學生進行自我認識、自我探索的課程培訓,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優缺點、性格、能力等;還可以分別在高中入學和高三畢業前,對學生進行霍蘭德職業傾向測驗、學生適應性測驗、加德納多元智能量表測試、MBTI職業性格測試等,將這些測試結果放入檔案袋中,作為學生認識自我的參考。
(2)學生的學業發展表。將學生三學年六學期的成績單、學生入學時對自己的學業規劃、目標的設定、對未來的期許、目標大學、目標專業等放入檔案袋中,按照學期分類,并隨著年級的增長和時間的推進,及時增添或更新檔案袋中的內容,幫助學生理清自己的發展思路,明確發展目標。
(3)學生的非學科能力表,包括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科研創新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在建立學生成長檔案的同時,有必要建立學習共同體,將家長、教師、同學等納入共同體中。因此,上述三張表格既要有學生自評欄,也要有家長、教師、同學他評欄,并定期將檔案袋返還給學生,讓學生對自己過去的發展歷程進行回顧,有利于學生發現存在的問題,朝著理想自我不斷努力。
為學生建立成長檔案袋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這需要班主任的主導作用,還需要充分發揮全員育人導師制,以及專業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配合。
二、異曲同工,挖掘教育教學資源服務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與生涯教育的交叉領域
目前,很多學校重視在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可以在自身的教學行為中,以師德風范和人格魅力去營造良好的課堂心理氛圍;在教學方法上,可以從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的角度去考慮“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培養學生的注意力”“如何讓學生對科任教師和學科產生積極情感”“如何幫助學生樹立學科自信心”等問題,為學生的求知和成才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心理健康教育為教育教學服務。可以說,一線教師推動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那么在生涯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交叉領域上,是否也能充分利用各科教育教學資源有效開展活動呢?
(一)全員育人,充分挖掘學科教師資源
“生涯教育不是生涯輔導老師、心理輔導老師的私密花園,各個學科的課堂是生涯教育的主陣地”[2]。那么,在生涯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交叉領域,我們應如何發揮各學科教師的作用呢?
之前參加過一節英語公開課,英語老師在授課過程中,為學生講了學習英語的價值、英語在一般職業中的應用,并介紹了一項專門以英語為工作內容的職業,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夠為學生的生涯規劃打開思路。因此,我們可以借鑒這一做法,充分挖掘學科教師的資源,鼓勵學科教師在上課過程中為學生介紹自己大學時所學專業的學科特點、全國范圍內哪些學校的這些學科屬于更具發展潛力、報考該學科需要什么樣的條件和人格特質、目前該學科在一般職業中的應用,并為學生介紹幾項專門以該學科為工作內容的職業等,開闊學生眼界。尤其是近幾年新入職的年輕教師,他們剛剛接受完本科或者碩士研究生的教育,經歷了學習、畢業、就業等一系列的考驗,對自己專業的特點、就業方向和當下就業形勢以及他們所了解的相關專業都有一定的發言權。
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涯教育不是幾節課就能完成的,也不是高中階段低年級的工作,而是需要貫穿三年的工作,因而需要與全員育人導師制緊密結合起來,對每個鮮活的學生個體悉心幫助,逐步建立班主任、學科教師、心理教師共同參與、互相配合的指導隊伍,努力創設生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情境,開發相關素材,并集結成冊,形成第一手資料。
(二)全程培養,充分利用班級資源
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涯教育都是連續的、全程化的教育過程,而主題班會恰恰因為本身具有主題鮮明、結構緊湊的特點,對于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涯教育交叉領域的內容非常有利。班主任處于學生工作的第一線,是高中生最直接的教育者和管理者,他們掌握了高中生的個性特點,熟悉他們的心理特征,了解班級內學生的實際表現和能力,因此,由班主任開展以生涯教育為內容,融教育性、創造性和趣味性于一體的主題班會,是高中階段生涯教育的重要途徑。
班主任可以發掘身邊的素材,開展主題班會課,讓生涯規劃在班級層面得到延續與提升。生涯規劃主題班會不僅僅是教育課,還可以集教育與娛樂的功能于一體,形式可以靈活多樣,如模擬扮演式、經驗交流式、辯論式、咨詢問答式等,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友資源,邀請校友與學生面對面交流;也可以邀請各個領域的從業人員走入課堂,用他們的分析、判斷幫助高中生對某個職業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
在教室布置上,可以在教室內開辟一面墻,在墻上設置展板,張貼關于生涯規劃的相關資訊,包括高考改革與生涯教育、職業介紹、大學和專業介紹、生涯規劃注意事項、影視中的職業信息、名人傳記等。在班級內選拔一名學生擔任“生涯規劃情報員”,搜集生涯資訊,及時更新展板上的內容,普及生涯規劃相關知識。同時,可以在教室內設置生涯規劃小型圖書館,為學生提供生涯規劃、大學及專業選擇的相關書籍,方便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閱覽。
三、體驗式教學,豐富心理健康教育與生涯教育的途徑
“告訴我的,我會忘記;給我看的,我會記得;讓我參與了,我會明白”。要想讓學生了解多元、優質的學習經驗,需要給學生提供精心設計的社會情境,并在這些過程中貫穿對自我的認識和對自我的察覺。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涯教育的過程中,我發現雖然很多學生已經對職業的相關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缺乏直接經驗,這些概念還相對較為抽象、模糊。因此,讓個體參與到工作環境中,去體驗各行各業,實地感受工作的過程,汲取勞動的果實,是強化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涯教育交叉領域教學效果的重要一環。
(一)體驗職業,將社會實踐和研究性學習相結合
要想開發心理健康教育與生涯教育的交叉領域,在開展相關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充分挖掘社會實踐和研究性學習二者的交叉領域。
在生涯教育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社區、家長及其他社會資源,組織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區,走向社會,開展各類“職業體驗”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入社會,了解社會,體驗社會,讓學生充分認識知識與技能在社會生活和職業生活中的重要性。
作為心理教師,我從自己的專業領域出發,更希望學生在為時不多的職業體驗過程中進行與心理健康相關的研究性學習,撰寫與心理健康相關的研究性報告。我們可以在學生參加社會實踐之前,將撰寫研究性報告的格式、選題、樣本取樣、調查方法等介紹給學生。例如,學生去醫院進行職業體驗,可以進行與醫生、護士等醫護工作者相關的研究性學習,撰寫研究性報告,如外科醫生職業幸福感調查報告、男護工作環境滿意度調查報告等。當然,學生還可以拓展思路,針對一定的研究對象進行深度訪談,了解他們的工作感受、該職業的就業前景、從事該工作所具備的能力、從業人員給自己的建議等,這同樣也可以撰寫出一篇有價值的研究性報告。職業體驗加上研究性學習,可以進一步幫助學生對自己所體驗的職業有更深的了解和理解,獲得與職業有關的直接性經驗,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在知識和技能上的不足,建立自我發展的導向性認識,激發學生做好生涯規劃的強烈愿望,使今后的學習更有目的性,更有效率。
(二)我型我秀,開展“模擬職場”活動
職業體驗是生涯規劃中非常重要的一環,能夠讓學習者掌握與企業和公司有關的第一手資料。當然,在高中階段,學生可用來進入企業、公司、機關企事業單位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在學校中的時間,以“模擬職場”的方式引領學生進行職業體驗,以獲得間接性經驗。
“模擬職場”的活動可以在班級范圍內開展。由教師選擇幾種職位,如服裝設計、心理咨詢、市場營銷、法律顧問等,請全班同學首先定位自己要應聘的職業,然后精心準備簡歷,遞交給組織者,由組織者按應聘職位,將學生分組,選好時間地點,并邀請班級其他學科的教師做專家評委,還可以邀請其他未參加應聘的學生做“大眾評審”,模擬一場精彩的現場招聘會。“面試”的時候,每個選手都必須要展示自己,內容包括自我介紹、特長展示、所獲榮譽、參加應聘的優勢及原因等,時間自由掌握。在短暫的展示過程中,專家評委從言談舉止、心理素質、衣著發式等方面進行評判,最終選出優勝者,并給予相應的獎勵。
新高考改革非常重視學生的個性化,綜合素質評價、自主招生越來越看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開展“模擬職場”活動既能給學生提供可鍛煉的機會,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又能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健全人格。
參考文獻
[1]陳巍.中國大學生職業可能自我研究述評.心理技術與應用 , 2014,2 (9) :12-15.
[2]李金碧 ,生涯教育:基礎教育不可或缺的領域,教育理論與實踐, 2005 (7):15-18.
(作者單位:山東威海一中,威海,264200)
編輯/于 洪 終校/杜文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