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前,我國農村集體土地制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農村婦女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改革與完善是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婦女土地承包經營權權益受到侵害的現象發生得越來越頻繁,農村婦女土地承包經營權權益受到了極大的傷害。本文通過現有法律法規和政策對農村婦女土地權益的保護,以及農村婦女土地承包經營權權益流失現狀的研究,找出農村婦女土地承包經營權權益流失的原因,最終提出相應的對策,以保障農村婦女合法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權益。
關鍵詞 農村婦女 土地承包經營權 保障權益
作者簡介:龐玉,梧州學院。
中圖分類號:D92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376
一、農村婦女土地承包經營權概述
(一)土地承包經營權概念
從“對外改革,對內開放”政策實施開始,我國經濟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一個不得不重視的問題——“三農”問題。要解決“三農”問題,就要將維護農民權益落到實處;而要想將維護農民權益落到實處,就必須要先解決農村土地問題。一國的土地制度是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它在農業是否發展、農村是否穩定、農民是否增收等問題上起著決定性作用。目前我國實行的土地政策是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土地承包經營權是指土地承包經營權人為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對其承包的集體所有或者國家所有由農民集體使用的土地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等的權利 。
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是法律賦予農民的權利,農村婦女理所應當享有土地承包經營權及其所帶來的效益。但是,近些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城鎮建設步伐的加快,城鄉貧富差距日益擴大,越來越多農村婦女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受到侵害的現象出現。各地的農村婦女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合法權益因她們婚姻狀況的不同,遭受到不同的侵害。權益受侵害的農村婦女的范圍也在不斷的擴大,農村婦女土地承包經營權權益保護問題已經成為法制化進程中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亟待解決。
(二)農村婦女土地承包經營權益保護相關的規定
《憲法》中的規定男女平等原則,為其他法規訂立相關的規定打下堅實的基礎,也為婦女享有土地承包經營權提供了有力依據;《婚姻法》沒有直接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權益是夫妻共同財產,但《婦女權益保障法》中并沒有明確哪種是屬于侵害婦女土地權益的行為,《農村土地承包法》中對離婚婦女的土地權益沒有規范的操作;“夫妻一方在婚前擁有的價值較大的財產,通過雙方共同經營、管理一定的年限后,可以轉化為夫妻共同財產”這是1993年最高法出臺了司法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農業承包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34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5條的規定,明確了在承包期期間,婚姻關系變化時婦女對土地承包經營權享有分割權,也明確了如何處理與救濟農村婦女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的問題;為填補法律的不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切實維護農村婦女地承包權益的通知》,首次頒布了保護農村婦女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具體措施 。
二、農村婦女土地承包經營權權益流失的現狀
(一)土地承包經營權不能合法取得
我國實行的是“三十年不變”的土地承包政策,一部分農村婦女在承包期后出嫁,沒有趕上土地承包;一部分農村婦女,又因為實行“大穩定,小調整”的土地政策致使土地被收回;有的婦女在出嫁后無法獲得土地,有的在離婚后或者改嫁后,戶口未遷出的,所在村卻收回了其承包地,使她們失去了合法的土地承包經營權 。
(二)土地承包經營權繼承權不能實現
《農村土地承包法》明確規定,土地承包以本集體的經濟組織的農戶并且是以“戶”為單位的進行土地承包。但在鄉土的中國,為了維護村莊土地,大多數村莊形成了“土地家族內轉”的傳統。一些相對落后的農村村落,無論喪偶的婦女,居住在何地和受重男輕女的觀念的影響,出嫁的女兒,無論其戶口是否還在原村組織,他們都沒有資格繼承土地承包經營權。
(三)土地承包經營權有關的附屬權益受到侵害
近些年來,隨著城鎮化水平越來越高,農村婦女土地承包經營權附屬權益受到侵害的表現有很多種,現主要表現在征地補償和入股分紅。因為法律沒有相關對村集體組織成員界定的標準,村集體組織采取歧視性政策,農村婦女因婚嫁的原因,無法取得征地補償和入股分紅,使農村婦女的征地補償和入股分紅的權益受到嚴重的侵害。
三、農村婦女土地承包經營權權益流失的原因
(一)法律與政策的缺陷
《憲法》規定, 婦女與男子享有同等的權利。《婚姻法》和《繼承法》也對家庭成員之間的經濟關系突出強調了性別平等。《婦女權益保障法》規定,婦女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在結婚、離婚后受到保障。《農村土地承包法》第6條規定,婦女與男子享有相同的土地承包權益,不受任何人侵害。由于立法缺乏社會性別視角,沒有能夠從不同性別角度進行考慮,沒有能預見夫妻雙方因為婚姻帶來的權利差別待遇 。雖然政府在較早就出臺了相關的政策,但是都只流于形式,這些法律、法規的規定往往過于抽象、簡單、粗略,沒有具體的方式和方法提供解決農村婦女土地權益問題,缺乏以性別為視角使得農村婦女的土地權益埋沒在“戶”這一個大的單位里,以至于出現農村婦女因為婚姻關系的變化而無法得到保障的現象。
(二)農村傳統習慣的影響,維權意識欠缺
由于歷史的原因,農村社會人受到“三從四德”、男尊女卑、重男輕女的舊式觀念根深蒂固的影響,認為女孩子讀書根本沒有用處,剝奪了女性的受教育權,導致農村婦女的文化水平低下,農村婦女法律意識薄弱,維權意識欠缺,當權益受到侵害的時候,卻不懂得拿起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權益。
(三)政府保障機制不暢,司法救濟不力
在發生土地承包經營權權益爭議后的處理辦法,《農村土地承包法》第51條已經有規定。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基層政府為了尊重村規民約的自主性,而無法使用行政手段來干預女性土地權益受損的糾紛,其本質是鄉(鎮)人民政府的不作為,對農村婦女土地權益受損的糾紛束之高閣,阻塞了一條保障土地合法權益的渠道。這個時候就需要靠司法途徑來解決土地糾紛了,法院以相對人不符合主體資格、案件性質難以界定、無權審查村規民約為由對案件做出不予受理或者駁回起訴的決定,避免法院對村規民約無權監督、審查的尷尬局面。
四、切實有效保障農村婦女土地承包經營權權益的建議
(一)在法律與政策方面應考慮性別問題
在我國現今的法律和穩定的政策中,土地政策實行的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承包權益以戶為單位,由于中國農村傳統“從夫居”的男女婚姻家庭形式,農村往往是以男性為戶主,使得女性的土地權益埋沒在“戶”這一大的單位里。所以在立法過程中應以性別為視角,充分考慮農村社會女性性別問題,使農村婦女與男性一樣平等的享有土地承包經營權,保障農村婦女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保障農村婦女的個人的權利,促進婦女和男子享有平等權利,進而保障農村婦女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權益,鞏固農村婦女的地位。
(二)提高婦女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
在農村,婦女法律意識淡薄,傳統封建思想在大多數人的心里根深蒂固,在農村還是有很多的農村婦女不能參與村組織和村代表的表決中去,他們的行為受到這種傳統的落后思想的支配,從而使農村婦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這些思想的侵害。所以需要增強婦女法律意識,提高在村民會議中的表決權,例如:一個合法的村規民約或者是有效的決定必須經過“三分之二以上的婦女同意”這個程序,特別是涉及有關農女的土地權益的決定。提高農村婦女文化水平,宣傳法律教育,增強維權意識,國家要重視對農村婦女的教育,提高農村婦女的文化水平,加大普法宣傳力度,只有提高她們的法律知識和法律意識。
(三)在尊重民意的基礎上增強對村民自治的審查
我國規定村規民約是村民自治的內容,但因為村民對自治理解不正確或過于片面,認為村民自治等于村規民約,村規民約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現實中才會經常出現“村規民約大于法律”的荒謬現象 。村規民約可以被責令更正,但并沒有規定應該承擔什么責任,缺乏對村規民約的監督,這樣大大的侵害了婦女的土地權益,應當適當的調整村規民約的運行,明確村規民約的界限,加強對村規民約的監督,政府部門對村規民約的制定進行嚴格的把關,讓村規民約在法律和國家政策下運行,從源頭解決村規民約違法的問題。
(四)健全政府政策執行和監督保障
我國農村實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雖有利于農村的發展,但也存在一些村干部濫用私權,嚴重損害農村婦女土地合法權益的問題。即使法律、法規對土地承包經營權爭議的處理有規定,但政府應當加強對婦女去權益的調解和相關協商結果的執行力度,強化基層自治,實現干部工作負責制度,村干部的各項工作必須接受政府部門的監督,對工作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進行審查,健全政府對政策的額執行和監督雙重保障。
(五)建立完善的司法救濟制度
司法救濟是社會糾紛的終極解決機制,也是救濟農村婦女土地承包經營權權益最可靠的途徑。制定法律明確規定農村婦女土地維權糾紛屬于法院受理的范疇,避免農村婦女土地權益糾紛案件不能立案的現象再出現,但由于農村婦女自身能力的限制,不懂得如何保障自身的權益,急需提供專門的法律援助。即使案子能立案,但是面對著高額的訴訟費用也是農村婦女土地維權道路上的一道巨大的障礙,所以必須制定相關的法律條文規定對此類案件訴訟費的減免,讓農村婦女的權益得以保障。
注釋:
史會明、隨福田.土地承包疑難問題專家解析.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
商春榮、張岳恒.當前我國農村婦女土地權利保障機制研究.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95-100.
匡敦校.侵害農村婦女土地承包權的行為類型及原因分析.農業考古.2006(6).89-92.
王歌雅.性別排擠與農村女性土地承包權益的救濟.求是學刊.2010(3).62-68.
劉雪婷.淺談村規民約視角下農村婦女土地權益的保護.法制與社會.2013(12).219-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