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就符擔性生態理論對民辦高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的啟示進行了一些探討。符擔性理論最初由認知心理學家吉布森提出,后來生態語言學家里爾把這個概念運用于二語習得的研究。文章基于符擔性理論指出民辦高校只有考慮了語言的生態多樣性以及英語專業英語學習者與環境的關系,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當前教學當中存在的不足。
【關鍵詞】符擔性理論 民辦高校 英語專業 英語教學 二語習得
【Abstract】This paper approaches English teaching of non-English majors in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Affordance. Affordance was firstly put forward by cognitive psychologist James Gibson, and later ecological linguist Leo van Lier employed it in the research of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 The paper advanc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English teaching on the basis of affordance, and points out that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solv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teaching,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they have taken the ecological variety of the languag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ers and the environment involved into consideration.
【Key words】affordance;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 English teaching
作為生態科學和語言學結合而形成的語言研究領域,生態語言學最早是由美國斯坦福大學的E. Haugen(1971)提出的。根據生態語言學理論,世界上任何語言系統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處于一個與它相互作用、不可分離的生態環境之中,它的產生和發展與生態系統中的自然、社會、文化、人群等環境因素密切相關。那么這種相互關系的研究是否適用于英語教學,尤其是國內民辦高校的英語教學呢?
一、符擔性理論
1979年,美國認知心理學家詹姆斯·吉布森(James Gibson)提出了符擔性理論(affordance)。該理論指出了生物與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環境為生物提供資源和機會,而生物從環境中獲取信息并作用于環境。
后來,生態語言學家利奧·范·利爾(Leo van Lier)把符擔性理論用于二語習得的研究,于2000年發表了《從輸入到符擔性學習:生態角度的社會—互動習得》。里爾認為,“符擔性取決于生物做什么,該生物想要什么和什么東西對于該生物是有用的,”并舉例說,一片樹葉對于不同的生物就具有不同的符擔性:樹蛙可以在上面爬行;毛蟲可以把它當作食物;蜘蛛可以用來遮陽……在所有的情況下,樹葉都是一樣的:它的屬性并沒有變,只是不同的生物對其屬性的理解不同,并因此所采取的行為不同而已。(Lier, 2000)這一理論運用于語言習得中,即是學習者雖處于同樣的語言活動環境中,但是他們會以個體的知識儲備為基礎,感知與自身情況、需求和能力相關的環境符擔性的特定信息,與環境進行相應的互動。
二、符擔性理論下的民辦高校英語教學
符擔性一般與諸如教學、學習和溝通環境等活動環境存在著互動關系,因此,課堂策略首先要給學生提供足夠活動的環境,但要依據學習者的個體差別。學習者的個體差異表現在方方面面,那么民辦高校的教師在設計英語教學課程時,需要對語言學習者或使用者自身及其感知能力作一定考慮,以抵消環境對學生的消極影響,否則課堂效果會降低。筆者將從民辦高校學習者自身能力、學習者學習類型、以及學習者需求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1.學習者自身能力。語言的習得是一個動態、不斷發展的過程。以兒童學抓東西為例:兒童為了學會抓東西,首先通過了解自己胳膊的長度來了解如何觸及東西,以及抓到東西的最優距離和最大距離。換句話說,要先學會移動(Locomotion)的符擔性。同樣地,在語言習得的過程中,學習者通??梢愿兄陨淼闹R儲備所能接受的信息,并相應地嘗試與環境互動。這就為教師提出了一個要求:了解每個學習者不同的學習需求,并根據相應的需求提供相應的材料。
由于公辦高校以及同類高校的競爭壓力日益增加,民辦高校的生源質量得不到保證,一些民辦院校甚至通過不斷降低錄取分數線來吸引學生,學生的自控能力相對較弱。對于學習者自身能力方面,民辦學校因為生源差別巨大更應該注重。筆者認為,民辦高校如果想要提高學生的自身能力,可以將英語語言技能按照聽、說、讀、寫、譯等方面進行劃分,在學生剛入校之時針對這些方面進行測試,并分別針對不同技能的分數進行對比分析,得出研究對象語言能力特征的描述性數據,以找出學生語言能力中的問題所在。只有調查了解了學生的實際狀態,才能了解學生語言學習最優和最大的可能性,才能建立一個統一的、針對性強的生態教學體系。
2.學習者學習類型。通常來說,學習者按其學習習慣和大腦獲取信息的傾向性可分為三種類型:視覺類型(Visual Learners)、聽覺類型(Auditory Learners)和動覺觸覺類型(Tactile-Kinesthetic Learners)。還有另外一種是混合型(Mixed Learners)。
視覺性學習者喜歡把所聽到的事物想象成圖像,以形象的方式來展現所要表達的內容,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盡量把學習材料轉換為圖表畫面形式,比如板書。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要求這些學生用各種圖表把重點展現出來;聽覺性學習者善于運用聽覺,為了適應這類型學生的學習,教師可以通過出聲朗讀、課文講解、話題辯論、課文復述等,盡量把材料轉換為聲音。也可以給他們布置聽力訓練或文章背誦作業;動覺觸覺類型的學習者最喜歡親自操作,所以,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給這類學習者足夠的展示機會,比如讓他們給其他學生做示范,用肢體語言、舞蹈等形式把學習內容表現出來;混合知覺型學習者適應能力特別強,但是教師需要注意這類學習者學習習慣和風格的培養。
總而言之,在相同的語言環境中,由于不同的學習者所領悟到的符擔性不盡相同,民辦高校可以針對學生的類型提供不一樣的語言環境,使得學生能夠在適合自己的環境下,了解和感知符擔性,從而實現語言習得,比如對學生進行英語強化,創造特定的全英語環境;開設小班口語教學,聘請大量外教,努力營造真實的語言環境;采用英文原著作教材,進行全英語或雙語教學等等。
3.學習者社會需求和情感需求。符擔性理論將學習者語言習得行為和生態環境感知聯系在一起。學習者在感知了環境的外部刺激,對其語言習得動機、策略做出相應調整,以適應并生存與社會環境中。
民辦高校復合專業英語教學中,學習者興趣乏乏以及學不能致用的感知,都源于學習者和教師、教學內容對學習者語言習得的環境感知不明確,或者說對其語言習得相關的符擔性信息認知不明確,以至于影響了學習者的語言學習行為。因此除了了解學生自身能力以及其學習類型之外,還應該了解其社會和情感需求,以刺激學習者語言學習行為,增強語言學習動機,改善語言學習策略。換句話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提供能夠支持學生進步的活動,不只是智力性的,而且也是社會性和情感性的。應該鼓勵學習者與他人的合作、共享觀點和共同學習知識。根據筆者對上外賢達學院學習者的了解:學習者的情感需求,如需要經常受到鼓勵和安慰、自動激發動機、能堅持不懈、具有負責精神等;學習者的社會性需求,如喜歡與同齡學生一起學習、需要得到同齡同學經常性的贊許、喜歡向同齡同學學習。關于學習者的環境和情緒的需求,包括喜歡安靜、希望有背景或音樂等等。
三、小結
生態觀不僅強調學習者獲取符擔性信息的社會互動,而且強調語言學習所屬的背景。生態學方法有助于把對英語教學的研究從以往孤立的研究當中釋放出來,在自然的環境中面向社會,實現研究重點的轉移:從語言結構的習得,轉變為把語言視為符號的社會實踐,為感知和環境理解提供了某種語言社會實踐。對學習者來說,語言發展發生于社會交往過程中,社會化和語言習得不再孤立于語言交互環境而存在。這樣的轉變,為英語教學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視野,也為民辦高校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全新的發展思路。
參考文獻:
[1]Gibson,Eleanor J.2000.Perceptual Learning in Development: Some Basic Concepts[J].Ecological Psychology.
[2]Gibson,Eleanor J.2003.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Perceptual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Gibson,J.J.1979.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Boston: Houghton Mifflin.
[4]Haugen,E.1972.The Ecology of Language[M].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5]Leily Ziglari.2008.Affordance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Scientific Research,vol.23,November 3.
[6]Lier L.Van.2000.From Input to Affordance: Socio-interactive Learning from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In: J.P.Lantolf,Editor, 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7]杜佳.基于符擔性理論的二語習得研究[J].南京社會科學,2011(3).
[8]沈映梅.外語教學的生態語言學解讀[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7.
[9]束定芳.外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M].上海: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2004.
[10]袁禮斌.民辦高校辦學環境的新變化與對策思考[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8(5).
作者簡介:馬華(1978-),女,碩士,上海外國語大學賢達經濟人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