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親
【摘要】高校肩負著為祖國快速發展輸送人才的重要任務,肩負著帶動少數民族地區加快發展,培養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通過對少數民族學生及教育管理特點進行研究,可以推動和諧校園的建設和民族大團結,為高校的教育事業提供有力的支撐。文章淺要分析了云南大學旅游文化學院少數民族學生及教育管理的特點。
【關鍵詞】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特點
【課題名稱】云南省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研究——以云南大學旅游文化學院為例,項目編號:2015XY06。
一、研究的重要意義
近年來,黨和國家對教育事業的重視程度不斷加深,特別是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教育越發重視。云南是中國少數民族種族最多的省份。高校作為重要的教育基地,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的靈魂,肩負著對少數民族學生進行教育管理的重任。云南地處祖國邊陲,環境復雜。少數民族大學生是建設云南邊疆地區的主力軍,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加強對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是黨、國家和人民高度重視的問題。加強對高校少數民族學生及教育管理特點的研究可以為高校的少數民族學生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是保證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政治基礎,具有不可取代的歷史意義。
二、少數民族學生特點的分析
云南大學旅游文化學院自2002年建校以來,廣泛招收來自全國各地的考生,當然也包括少數民族學生。截至2016年10月21日,全院共有在校生18067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2874人,占全院學生總數的15.91%。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和談話調查的方式了解我校七個系的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并進行了淺要分析。
(一)民族意識較強
少數民族大學生是少數民族地區的優秀人才,他們經過各級學校的教育引導,掌握了科學文化知識,建立了一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少數民族大學生多生活在少數民族聚集的地區,由于受到民族氛圍和家庭教育的影響,有較強的民族意識,尤其是藏族、回族等。并且,民族較為聚集的地區的大學生的民族意識強于與漢族融合居住的地區,西北地區強于其他地區。
少數民族學生小團體現象較為明顯。同一少數民族或地區的學生聚集在一起,并較少與他人交流。由于地區經濟發展的層次性,各民族學生之間的思想素質以及行為習慣存在明顯的差異,不愿意融入大環境。
(二)求知欲較強
求知是人內在的精神需要。人在生活、學習和工作面臨問題或任務,感到自己缺乏相應的知識時,就產生了探索新知識或擴大、加深已有知識的認識傾向;這種情境多次反復,認識傾向就逐漸轉化為個體內在的強烈的認知欲求,這就是求知欲。求知欲強的人自覺地、積極地追求知識,熱情地探索知識,以滿足其精神上的需要。
少數民族地區較為落后,少數民族學生肩負著家庭和民族的希望,特別是家庭的未來希望寄托。少數民族學生在高校接受良好的教育以后,需要回到家鄉,造福家鄉人民。由于外面的世界與他們生活的地區存在明顯的差異,為了不辜負家鄉的寄托,少數民族學生承受著較大的心理壓力。少數民族學生需要將所學的先進文化和先進生產力帶回家鄉,促進家鄉建設,改善家庭的生活條件。這要求他們在校期間不斷充實自己,用知識和技術武裝自己。因此,少數民族學生的求知欲很強。
(三)心理素質較差
當今社會生活節奏較快,大學生畢業后競爭激烈殘酷,少數民族學生的心理素質經受著巨大的考驗。大學生心理素質差的最根本原因就是閱歷不足。少數民族主要集中在內陸地區,交通不暢,經濟落后,信息閉塞,不能及時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另外,受傳統教育影響較深,少數民族學生在上大學之前,與外界的溝通交流相對較少,從而導致眼光較為狹隘,交流圈子較小,閱歷不足。
筆者針對我校少數民族學生現狀進行了摸底調查與分析。少數民族學生由于自身的區域差異,以及自卑感較重,他們選擇交友的對象多為本民族或同地區的同學,潛意識關閉自己的交流圈,不能夠很好地適應新的環境和新的同學。少數民族學生畢業后大多會回到自己的家鄉,因為那里有熟悉的環境和熟悉的社會規則。少數民族學生不能融入新的社會環境,狹隘的朋友圈更加深了他們的小團體意識,使他們不易與其他同學建立良好的關系。在我校的少數民族學生違紀事件中,多數學生是因喝酒或者難以控制情緒而打架。這是由于少數民族學生情緒控制能力較差以及習慣了以往解決問題的方式,容易與他人發生沖突。
(四)漢語應用能力較差
受到語言環境、文化背景、心理素質和思維障礙的影響,少數民族學生的漢語應用能力較差。
少數民族學生的母語是本民族語言,他們在母語的環境下長大,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都是本民族語言,直到進入學校才開始學習漢語。少數民族學生的漢語應用能力較差,不利于與其他學生進行交流。
想要提高漢語表達能力就一定要敢說。而少數民族學生由于生活環境的影響以及漢語表達錯誤得不到及時糾正,思維反應慢,在說話時存在思維跟不上的情況,影響了正常的漢語口語交際。
(五)自主學習能力較弱
當前少數民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相對較弱。通過調查和談話,筆者了解到大部分少數民族學生對于當前的教學形式與教學方法表示認同,但他們的自主能力差也是事實。
不少少數民族學生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實現就業而學習,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沒有制訂學習計劃,不注意改進學習方法,更談不上主動學習。大部分少數民族學生求知欲強,可沒有明確的人生規劃,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不知如何糾正錯誤,嚴重影響了學習效果。另外,一些少數民族學生受到外面世界的誘惑,努力學習的意志不堅定。
(六)被特殊照顧心理較強
由于民族的差異性,少數民族學生從小就習慣了無論走到哪里都可以享受特殊的照顧。他們帶著這種心理進入大學校園,認為少數民族學生就理所應當受到特殊的照顧。然而,這種心理導致他們不去追究事情的本質和承擔自己的職責,只覺得自己是少數民族就應受到特殊對待,甚至是希望在學習成績、獎助學金和特殊補助上也完全受到照顧,被特殊照顧的心理較強。
三、從輔導員出發進行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管理
輔導員作為連接學院與少數民族學生的重要樞紐,承擔著教育與管理少數民族學生的重任。輔導員的教育和管理直接體現了國家和學院對于少數民族學生的關愛和重視。輔導員從一線獲取信息,從一線開展教育和管理是對少數民族學生進行教育和管理的基礎,根據少數民族學生特點,有針對性地、科學地、合理地制定教育管理方法是做好少數民族學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基礎,是進一步落實我國高校人才培養的根本,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于少數民族學生共同進步、共同成才、全面發展的美好希望。
(一)從學生出發,給予其人文關懷
在開展學生工作之前,輔導員要細致做好前期準備,積極促進友誼建設、民族融合和大團結。輔導員對于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和培養要制訂科學、合理、連續的計劃,注重少數民族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培養和樹立,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切實解決學生的實際學習、工作、生活和情感問題,有目的性、有針對性、有計劃性地開展正面的教育和疏導。
(二)了解少數民族學生生源信息,尊重少數民族學生的風俗習性,加強少數民族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引領,樹立正確是非觀
作為高校輔導員,最基本的職責就是了解所在班級每一位學生的詳細信息以及思想動態變化。少數民族學生在進入高校以后,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此時,作為高校輔導員,對少數民族學生進行正確的思想引導和大學規劃是有必要的。輔導員作為少數民族學生人生中重要的引路人,要了解少數民族學生的生源信息,尊重少數民族學生的風俗習慣,樹立正確對待少數民族學生的民族觀念和民族意識。高校作為我國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要引導少數民族學生發揮青年學生的優勢,幫助少數民族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使其在思想上與黨和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堅決擁護黨和國家的相關政策,響應國家的號召,樹立堅定的信念,保持立場的堅定,不受別有用心之人的蠱惑,維護校園和諧和社會穩定。
(三)全面發散教育管理辦法,著重培養少數民族學生后進分子
少數民族學生從小生活在少數民族地區,由于地理、氣候、人文、風俗、習性等的不同,在入校以后與漢族學生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輔導員對于所有學生的教育和管理不能千篇一律,要增強對于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的細致性,要根據每一個學生的具體情況來區別處理,明確教育管理目的與方法。了解一個學生可以從生源地情況、家庭情況、學習基礎、人際交往、日常活動等方面著手。學校要建立人人平等的環境,不區別對待學生,讓少數民族學生生活學習在公平競爭的環境中,這樣更有利于他們的成長。由于受到語言環境和教育環境的影響,少數民族學生存在語言水平、文化基礎和家庭經濟水平的差異,這讓他們產生了嚴重的自卑感。作為學生工作的先行者,輔導員考慮到少數民族學生畢業以后很有可能是回到生源地工作,做好他們的教育管理非常關鍵。
(四)建立校園應急機制,快速解決突發情況
少數民族學生是少數民族地區的重要成員,也是少數民族地區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目前,國內外不法勢力有預謀地想要從根源上奪取我們國家的群眾基礎,想要借助外部力量占據少數民族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嚴重危害社會穩定和人民安全。高校作為培養青年學生的重要基地,要時刻保持警惕,防患于未然,建立應急小組,完善預警機制,時刻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對于家庭突發情況的學生,及時了解情況,給予人文關懷和幫助。學院要落實好國家的各項政策,保證每一位需要幫助的少數民族學生可以得到幫助。
(五)優先發展優秀少數民族學生黨員,著重培養少數民族學生干部
少數民族學生由于民族意識較強,漢語能力較差,返鄉工作的可能性較大,而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是家鄉建設的主力軍。優秀的少數民族學生既是學生干部,又是黨員。學校加強對這類學生的教育和培養,可以增強他們的模范性和影響性,體現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為其他學生樹立榜樣。這樣一來,少數民族學生黨員就會用自身的實際行為帶動其他少數民族學生的轉變和全面發展。
(六)建立少數民族學生幫扶制度,維護少數民族學生的合法權益
為了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學習能力,學校要對少數民族學生建立特殊的幫扶制度。在入學之初就對少數民族學生開展全面的入學教育,擬定大學職業生涯規劃,讓學生了解自身的能力和當前的就業環境,使他們逐漸成長為一個可以適應社會、貢獻社會的人才。在畢業季,學校可以通過創業就業課程、專題講座、模擬實踐等教育引導,幫助少數民族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發掘自身的潛力,全面提供就業咨詢與指導,普及國家有關少數民族學生的優惠政策和補貼,維護少數民族學生的合法權益,幫助少數民族學生確定職業方向,樹立信心,用積極的心態迎接挑戰。
(七)加強少數民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少數民族學生全面發展
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少數民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在入學之初,高校開設心理健康教育相關課程,讓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專職心理輔導員根據每個學生的情況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做好詳細信息的記錄,做到提早發現問題,提前預防問題,提供心理干預,完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以和諧的方式幫助少數民族學生打開心扉,為促進少數民族學生全面發展與民族團結奠定扎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