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琳
【摘要】家庭貧困大學生的就業心理狀態直接影響著高校貧困生的就業情況,高校應針對貧困生的就業心理特點,積極調整和完善就業指導工作,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幫助貧困生做好心理調適。
【關鍵詞】貧困生 就業 心理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3-0032-02
近年來,高校教育在不斷擴招的前提下,已由精英教育逐漸轉變為大眾教育。從實際就業數據來看,高校擴招的人數遠遠大于用人單位的勞動力需求量,這就導致畢業生與就業崗位之間呈現供大于求的趨勢,大學生通向就業的步伐愈加舉步維艱,就業競爭愈演愈烈。
而家庭貧困大學生一直是大學生中不容忽視的一個群體。高校擴招讓大部分貧困生看到 “ 知識改變命運”的希望的同時,嚴峻的就業形勢也讓一心想用知識重新書寫人生的家庭貧困大學生感受到巨大心理壓力。目前,隨著國家及地方資助政策的落實,基本確立了以政府投入為主導、高校籌措為主體、社會多元參與的資助體系,日愈完備的“獎、貸、助、補、免”五位一體的資助體系已幫助許多貧困生解決基本的生活問題,順利完成大學學業。但資助體系的完善還遠遠不能解決貧困生在就業中遇到的困難,掌握貧困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心理變化,發現他們存在的就業心理問題,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職業觀,培養他們良好的就業心態,應成為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一、貧困生的就業心理分析
(一)就業心理迫切
家庭貧困大學生往往承受著沉重的經濟壓力,對他們來說,畢業意味著需要開始償還國家助學貸款,需要賺錢減輕父母的經濟負擔,需要支撐家里年幼弟妹的學費,需要承擔改變整個家庭貧窮的命運。這種種的經濟壓力會轉化為沉重的思想負擔和使命感,使他們在求職中更加渴望盡早找到工作實現經濟上脫困,更急于通過就業回報父母的“教育投資”。一旦在求職時遭遇挫折,更容易產生焦慮、抑郁、嫉妒、憤怒等負性情緒。
(二)自我認知不準確
家庭貧困大學生對自我的認知和定位往往不準確,自我接納度不足。部分貧困生因為家庭貧困、能力不足產生了自卑的心理,在求職時如果遭遇挫折容易自我否定,忘記自己的優勢,懷疑自己的能力,低估自己的水平,產生“自己一無是處、什么都比不過別人”的消極心理。自卑心理讓貧困生在求職過程中更加敏感脆弱,對自我能力失去信心,影響了自我推銷,影響了求職面試時的能力發揮,容易給用人單位留下能力不足的印象。部分貧困生雖然平時在學校學習成績和能力都相對拔尖,但缺乏“先就業后擇業”的意識,盲目高估自己的能力,對就業環境和就業市場缺乏客觀的了解和正確的判斷,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過分自尊,盲目自大。
(三)就業技能相對不足
許多家庭貧困的大學生在知識技能的“硬實力“和綜合素質的”軟實力“上都處于相對弱勢。在其他普通同學熱心參加各類培訓考取多種證書的時候,由于家庭經濟條件的限制,貧困生往往出于對經濟能力的考慮,對各種職業能力培訓和職業資格考試望而卻步。由于基礎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勻,貧困生為了彌補與發達地區基礎教育的差距,往往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注在學習上,在社團活動、班級活動等可以鍛煉個人實踐能力的平臺上缺乏鍛煉。此外,貧困生心理上經常處于過分自尊和強烈自卑的矛盾中,容易呈現出自我封閉的特點,整體開放性比普通學生更差,因此在人際交往能力、環境適應能力、自我表達能力等適應市場競爭的“軟實力“方面也相對處于劣勢。
(四)就業期望過高
在就業中,貧困生更容易存在“一步到位”的就業期望。貧困生對找到一份“好工作”存在更高的期待。從小在貧困的家庭中成長,考上大學后的生活困難和來自親友的期望讓其對就業抱著美好的憧憬,期待能夠擁有高待遇的體面工作來實現衣錦還鄉的愿望。因此,貧困生更傾向于到工作體面、工資穩定的 “體制內”工作,更傾向于到經濟發達的大城市工作。此外,少數學生存在極端的觀念,認為自己是“山溝里飛出的金鳳凰”,擇業時眼高手低,不愿意去普通崗位上就業,只盲目追求“體制內”的鐵飯碗工作。這種追求“一步到位”急功近利的就業心理,容易導致貧困生錯失很多合適的就業機會。
(五)就業觀念保守
基于家庭教育和社會觀念的影響,貧困生在求職時更加求穩務實,就業觀念相對保守,職業選擇的靈活性較小。貧困生更傾向于選擇比較穩定的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去就業,對機制比較靈活的中小型民營企業考慮不多。自小生活在貧困中的他們對貧窮有切身的認識,不愿意選擇條件艱苦的基層單位工作,也不愿意到邊遠地區和艱苦行業工作。在應聘時,貧困生更多考慮的是單位效益、薪資多少、福利好壞等硬性條件,對職業的發展前景和社會價值考慮較少。貧困生的就業觀念相對保守,由于害怕承擔失敗的風險和缺乏經濟基礎,和普通學生相比,貧困生對創業缺乏熱情,更少選擇通過自主創業來實現就業。受到經濟條件的限制,不少貧困生在面對進一步學習深造的機會時,往往考慮到家庭的經濟壓力而選擇放棄考研,在繼續升學的人數和比例上往往低于普通學生。
二、貧困生就業心理問題對策
針對貧困生的就業心理特點分析,高校對貧困生進行正確的心理調適和引導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促進家校溝通,減輕心理壓力
學校與家長、學生與家長應建立良好的信息溝通渠道。部分貧困生的家長由于對自身知識水平和眼界的限制,無法對當前社會的就業形勢形成正確的認識和判斷,可能會對子女抱著不切實際的就業期望,給貧困生造成沉重思想負擔。通過建立學校與家長聯系制度,同時鼓勵學生主動與家長進行溝通,讓家長了解嚴峻的就業形勢和激烈的就業競爭,有利于在貧困生就業期間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減輕其就業壓力和思想包袱。
(二)正確定位自我,調整就業期望
幫助貧困生正確認識和定位自我,真正樹立起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鼓勵貧困生揚長避短,全面地認識自我并接受自我,認清求職形勢,腳踏實地,客觀地面對就業現實。樹立“先就業再擇業“的擇業觀,合理調整自己的就業期望,拓寬就業思路,不要將求職方向局限在大城市和鐵飯碗,而是要不拘泥于地區和行業,勇于開拓就業領域,勇于從基層起步。
(三)培養綜合能力,提升就業技能
鼓勵貧困生在課余時間多參與第二課堂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提升自我的溝通能力、適應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自我推銷能力。針對貧困生現代技術基礎薄弱的現狀,有側重地加強專業技能培訓。針對貧困生經濟薄弱的特點,學校在貧困生資助方面可建立相應的補助制度,在技能培訓和資格考試方面給予貧困生一定的經濟補貼,幫助貧困生解決經濟困窘的后顧之憂。學??砷_設各種免費的職前教育和培訓,提高貧困生的就業技能。幫助貧困生走出“唯成績論英雄“的思想誤區,多渠道地提高貧困生的個人綜合素質,以適應社會就業的需求。
(四)加強就業指導,做好職業規劃
貧困生大多來自農村、小城鎮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父母不太可能給他們提供較多的就業指導和幫助,貧困生對學校的就業指導課程抱著較高的期望。因此,學校應重視貧困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除了積極開設就業指導課程,傳授實用的面試求職技巧、及時發布就業招聘信息外,還應該針對個別就業求職存在困難的貧困生提供個別化的就業指導服務。在安排就業實習機會、提供就業信息方面給予貧困生適當的照顧,鼓勵貧困生向用人單位推銷自我,爭取實習的機會。在貧困生需要就業指導時,幫助其分析和預測就業形勢,合理規劃職業發展道路,提供更多的建設性意見。
(五)提供心理輔導,優化就業心態
學校的心理咨詢中心應加強與學校就業部門的部門間合作,通過內請外聘心理專家的方式,加強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過“霍蘭德職業心理測驗“等專業的職業心理測量工具,幫助貧困生作出適合自我的職業選擇。針對貧困生求職過程中遭遇挫折導致的焦慮、迷茫、沮喪等負性情緒,開通熱線電話咨詢服務、網絡在線咨詢服務和咨詢室接待服務,給予專業的、個別化的心理咨詢和輔導,提高學生的心理抗挫折能力,更好地應對就業壓力和挫折,保持積極、平和的就業心態。
高校要從貧困生就業心理問題的實際出發,積極調整和完善就業指導工作,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幫助貧困生做好心理調適,以良好的心態和正確的就業觀來面對求職就業中各種壓力,順利求職,優質就業。
參考文獻:
[1]徐惠紅,沈樅樅.貧困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及對策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0.
[2]楊震.論高校貧困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及對策[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7.
[3]梁茵,車恩利.貧困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分析及對策[J].遼寧教育研究,2007.
[4]溫斌.關于做好貧困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的幾點想法[J].廣東藥學院學報,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