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曉朦
摘 要:隨著高校擴招,大學生數量也呈逐年遞增的趨勢,就業形勢更加嚴峻,因此研究高校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顯得尤為必要。在我國現有的教育體制和辦學模式下,高校應該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當成本校的一項重要職責,并積極承擔起引導者的責任,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率,更好地為大學生服務。現本文就從加大職業生涯規劃宣傳力度、將職業生涯規劃納入必修課、成立專門職業生涯規劃機構和健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等四個方面入手,簡要分析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步驟,以為大學生的就業貢獻自身微薄的力量。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研究
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都僅限于在畢業生中展開,一般是由學校的就業指導部門解讀就業政策、提供招聘信息和進行求職指導等,而對于大三、大二階段的學生,學校則沒有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的滲透工作,學生對自己將要從事的工作和領域也比較茫然。大四畢業生在具體選擇和規劃的過程中,也會面臨工作崗位、領域、地域等的選擇,缺乏明確的方向。
一、加大職業生涯規劃宣傳力度,提升大學生自我職業意識
首先高校應該意識到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從大一開始就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使他們對自己將來要從事的工作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其次是利用校園的廣播站、宣傳欄等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宣傳,尤其是本校一些優秀學生的就業事跡,由于是大學生身邊的事例,他們能從中獲得較多的感想。最后是學校加強與社會和家長等的溝通,現階段很多家長潛意識里仍然認為大學是包分配的,學生上了大學工作的事情就解決了。為此學校應該從家長入手,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的宣傳,此外則是借助社會上的各種力量,例如與一些優秀單位簽訂錄用合同等,從而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二、加強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建設,列入高校必修課
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納入高校必修課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進學生就業的必要保障。現階段,很多高中教師在鼓勵學生好好學習時,總會以“大學就輕松了,就不用拼命學習了”為借口,使得很多大學生有誤區,尤其是大一的學生,他們會認為課程學習不再重要,再加上業余時間比較多,他們難免會貪玩,甚至有的學生放棄學業。此時將職業生涯規劃納入學校的必修課,會使大學生意識到自身只有合理利用時間,才會從根源上解決就業問題。
大二、大三階段,學校還應組織學生外出實習,并規定實習考核學分,考核不合格,將沒有學分,需要重修,才可以畢業。這樣學生的職業規劃理論和實踐能力能同步提高,效果較好。
三、建立專門的職業生涯規劃機構,積極開展職業咨詢輔導
目前很多高校都有專門從事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教師,他們與學生之間的聯系比較密切,清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職業取向等。但是這部分教師的專業知識有一定的不足,無法滿足大學生日益增長的職業需求。
為此,首先高校應該成立專門的職業生涯規劃機構,并招聘一批專業的就業指導教師,定期組織學生進行職業規劃宣講,并針對有就業問題的學生,積極開展職業咨詢輔導。其次高校應善于利用現有的教師資源,組織就業指導教師外出參加各種培訓和講座等,從而開闊他們的視野,提高他們的工作能力,以為大學生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最后高校還應該實施班主任制或者導師制,對學生進行一對一的就業指導,為此學校可將專業教師、管理干部和退休人員等組成班主任或者導師,由他們對興趣愛好相似、職業生涯規劃有重合的一部分學生進行專門的培訓,并每學期找至少一名學生進行深度談話,從而真正了解學生的需求,以幫助他們順利找到工作。
四、構建全程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為大學生提供個性化服務
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應該貫穿于大學生學習的各個階段,針對他們不同的心理特點,組織一系列有關的活動,從而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的服務。
首先是做好大一學生的職業生涯探索教育,該階段主要是理想信念教育,以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增強他們對所學習專業的興趣和信心,從而形成健康的就業心理。其次是做好大二學生的職業生涯準備教育工作,尤其是指導學生進行職業興趣、職業傾向和職業能力的測試,鼓勵大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等。然后是做好大三學生的職業生涯定向教育工作,大三階段學生對于自身已經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是要出國、考研、就業還是創業等,該階段都有了一個初步的規劃,對于打算就業的學生,教師就可鼓勵他們根據自身的職業需求,考取各種證書,并聯系相關的實習單位等。最后是做好大四學生的就業工作,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招聘會、與用人單位簽訂就業合同等活動,從而幫助他們順利就業。
五、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長期而又復雜的過程,需要高校不斷加強思想認識、建立健全專門的職業規劃機構、完善現有的課程體系、加大師資隊伍建設、落實財務經費等,做到五位一體,真正把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黃蘋.民辦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現狀與對策[J].中國青年研究,2014(07):99-101,109.
[2]劉景宏.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1(03):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