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娟
摘 要:《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中對美術教育提出了更多、更具體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在這些要求下,運用有效的策略改進教學,豐富教學形式,培養學生的審美興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高中美術;全面發展;審美能力;初探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21世紀需要的人才必須是全面發展的人才。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深入,素質教育已經深入人心,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要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高中美術是高中教育中的必修科目,是通過開展各項審美活動,讓學生接受美的教育。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素養,陶冶學生的情操,從而健全學生的人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新課程改革對高中美術教學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美術教學不能再像以往那樣采用單一的教學模式,而是要結合美術鑒賞教學和學生的心理特點,對課堂教學進行改革,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筆者就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做出了研究,并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提出了一些建議。
一、營造和諧的審美教學環境
教學環境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影響教學活動的外部條件,不同類型的教學環境,對課堂教學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在一個寬松的環境中,學生的思維才能變得活躍,才能發揮積極性和主動性。在高中美術教學過程中,以往的課堂教學模式比較單一,基本上是教師講授,學生接受,課堂教學缺乏活力,學生學習缺少動力,這樣的教學環境導致教學效率低下,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有不利影響。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積極地引導,促進課堂互動的實現,為學生營造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通過鑒賞教學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首先,教師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這是營造寬松教學環境的前提和基礎。如果師生關系緊張,教師與學生交流甚少,與學生的交集僅僅是限定在講課和聽課之間,營造和諧環境就成了一句空話。新課程改革倡導新型的師生觀,教師不只是傳道授業解惑者,更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要與學生多進行交流,贏得學生的信任,并且以個人魅力打動學生。作為美術教師,除了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對美術作品有一定的鑒賞能力,這樣才能對學生產生影響。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還要注意一些專業術語的使用,用簡潔生動的語言和講解,帶領學生一起欣賞各種美術作品,如果教師有自己的見解,會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起到鼓勵作用,激發學生對美術作品鑒賞的興趣。學生往往把教師看作自己行為的標桿,教師對美術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一定程度上會對學生產生影響。
其次,教師要為學生創造互動交流的平臺。美術課堂不應該是教師的一言堂,而是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這樣課堂氛圍才能活躍起來。在高中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造機會,為學生留出一定的時間,作為作品交流的平臺。很多學生內心有很多想法,只是沒有表達的機會。在這個時間內,教師走下講臺,和學生一起交流、學生可以互相推薦自己喜歡的美術作品,可以向全體學生介紹美術作品,說出自己對作品的理解。作品交流可以定期舉行,也可以根據情況臨時舉行。形式也不必過于拘泥,可以全體學生一起,也可學生自由組合,以若干小組的形式舉行。教師要認真傾聽學生的表達,并且可以做出指導。這樣互動的平臺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也可以避免學生當眾發言的緊張感。
高中生思維活躍,一個寬松的教學環境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這個心理特點,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師生之間進行交流,帶領學生認識美、理解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豐富審美教學方式
在以往的高中美術教學中,學生對美術課程不感興趣,與教師的教學方式有著直接的關系。以往的高中美術教學,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方式落后,沒有新穎的教學形式,不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因此,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對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進行豐富。
首先,要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得以培養和提高,教師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審美知識,這是學生進行作品鑒賞的前提。如果學生對一些基本的審美知識不了解,面對作品,就很難從鑒賞的角度發言。同時值得注意的是,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審美知識,并不是把美術鑒賞課上成深奧的專業課,這樣學生也不容易產生興趣。這就對教師有更高的要求,教師要有充分的知識儲備,并且能夠將教材內容進行整合,融會貫通,深入淺出,把一些專業知識以一種簡潔的形式呈現,讓學生容易學習和接受。
其次,教師要用各種手段豐富教學形式。例如在引導學生進行作品欣賞時,教師可以把音樂和美術結合起來,為學生放一首風格相關的音樂,讓學生靜靜感悟。例如中國的水墨畫都是畫中有詩,詩中有畫,在讓學生欣賞時可以與古詩欣賞相結合,讓學生領會其中表達的意境。在講解作品時,可以引入作者的人生經歷等,豐富教學內容。例如在欣賞《蒙娜麗莎的微笑》這幅作品時,教師可以把達·芬奇的故事引入到課堂上來,這樣就會使一堂美術鑒賞課充滿人文精神,學生對此感興趣,從中的收獲也會更多。
三、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其審美能力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參與課堂,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注意這一點,在鑒賞過程中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審美方法,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每次的作品鑒賞中,教師不要單純教授給學生理論知識和方法,而是要結合作品,根據作品特征,進行具體而又形象的講解。這樣才能讓學生對這一類的作品形成自己的認識,掌握一定的鑒賞方法。此外,要注意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鑒賞交流,在交流中取長補短,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另外,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還要讓學生多接觸優秀的作品。教師要注意學生興趣的培養,在興趣的激勵下進行作品的欣賞。同時,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差異性。面對同樣的作品,學生的理解是不一樣的,教師要重視學生對作品的個性理解。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鼓勵和表揚,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樹立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