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生活情境構建的教學方法已經得到廣泛的推廣,具體的運用上需要依據不同班級學生情況個體差異而定,要保持教學的生活化,讓知識來源于生活,同時回歸到生活中去,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優化知識實際運用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生活情境方法;運用
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上缺乏自律性,同時由于學習的枯燥乏味而有學習的排斥情緒。如果采用傳統灌輸性的枯燥教學,學生學習興趣低,需要適宜的依據學生訴求做好教學情境的搭建。而生活情境的搭建可以有效的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讓知識來源于生活,同時又指導學生在生活情境中應用。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生活情境教學的價值
(一)易于理解,強化實踐能力
將枯燥乏味的數學知識套上通俗易懂的生活情境外衣,有效的提升學生的理解力。可以有效的讓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形象生動、清晰的日常情境,學生更容易接受。同時這種以生活情境為背景材料的教學方法,有效的提升了學生對實際生活問題的解決能力。讓知識源于生活,同時回歸到生活中,是數學知識學習的最大價值,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尤其是小學數學中,屬于數學知識的基礎內容,一般在現實生活中運用較多,日常的購物或者清點統計等都可以運用小學數學知識。可以有效的提升學生對現實生活各種場景的辨識了解程度,提升學生對生活的應對能力。
(二)增強學習興趣
傳統知識教學枯燥乏味,如果合理的構建生活情境,運用生活中常見有趣、生動的內容做知識運用背景,可以有效的貼近學生生活與感受,從而有效的提升學生理解能力,讓學生感受學習自信心,同時提升學習興趣。可以有效的規避傳統教學所形成的學生厭學與學習恐懼心態。通過情境構建,可以有效的讓學生融入到教學情境氛圍中,讓生活情境建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輕松感,減少學生內心的不自信與厭煩感。最好是設置趣味性的知識背景材料,在知識講授中運用通俗易懂的趣味語言,甚至可以通過幽默笑話或者段子來活躍課堂氛圍,有效的吸引學生注意力,發揮學生聽課學習的主動性。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情境方法的運用
(一)貼合實際生活
小學生專業知識積累較少,需要充分貼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因此,教師要做好日常的互動溝通,了解學生日常的生活狀況、興趣愛好、語言模式等,通過學生喜歡的生活事物、語言習慣來搭建教學情境。具體的師生溝通可以采用多方面,包括日常課堂上回答、討論、行為以及作業、考試情況觀察等,也可以包括從家長、其他課程老師反饋情況中了解。特別是當下各班級都有自身的班級群,無論是QQ群還是微信群,在一定程度上是師生溝通互動的渠道,可以從多種側面去了解觀察。可以有效的減少學生對知識講述的陌生感,提升信息接收的親切感,從而減少畏難情緒。甚至要充分的了解班級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運用學生群體中日常普遍經歷過或者聽說過的信息作為情境建設的材料,避免生活情境建設的陌生感。例如對于城區學生而言,要多引用城市生活的情境元素,如果屬于農村學生,可以多引用農村生活情境。此外不同地域、不同時代、不同季節情況下選用的素材情境也需要靈活差異對待,這樣可以提升感知的貼合感。例如在數量的計算上,農村學生中可以運用日常家庭飼養家畜等情況來設計;如果屬于城市學生,則可以運用日常超市購物等場景作為情境設計。這種情境設計反過來也有利于學生對日常生活的適應與把控能力,提升生活實踐能力。
(二)充分關注學生的特性
要充分了解學生特性,尤其是小學生理解問題的能力,大多屬于具象思維,缺乏足夠的抽象思維能力。因此任何舉例或者說明,需要具象到具體生活場景事物,這樣學生才能有效的反應與理解。例如在形狀的學習中,要具體到桌子、尺子、樓梯等多種具象事物,這樣學生才能更強的去理解不同形狀特點與相關計算處理方法。同時要注意小學生自律性相對較差,天性愛玩,因此在生活情境設計中要注重趣味性的設置,甚至可以借助于多媒體技術,運用趣味橫生的圖文信息展示,這樣有助于吸引學生注意力。在語言模式上,也需要保持通俗易懂,保持詞語的簡單化、常規化。適宜的運用趣味化、流行化語言,讓游離狀態的學生思緒集中在課堂中,吸引學生注意力。
三、結束語
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生活情境方法不是孤立存在的,要想提升整體教學效果,還需要聯合多種教學方法做配合。包括分層教學、分組合作、探究式教學、興趣性教學、游戲教學、多媒體教學等,這樣才能讓教學成為一項專業科學的處理展現,避免枯燥乏味的灌輸性教學,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最終優化學習成效。必要的情況下需要配合大量的練習操作,從而達到熟能生巧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劉玉環.淺談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J].學周刊,2015,(6):125.
[2]鄭麗娟.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31(12):169-170.
[3]黃贊平.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情境的開展分析[J].亞太教育,2016,(4):38.
作者簡介:
撒占福(1964.08—),男,寧夏固原,大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