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建華
摘 要:課改后的數學課堂教學,教師教學理念的改變,教學模式的更新,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要滲透數學思想與方法,充分體現出數學教學的高效性。筆者就低段學生學習數學計算能力的提高,提出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計算能力;策略研究;提高效益
數學運算能力是正確運用各種運算規則,合乎邏輯地進行各種數學運算的能力。在小學低段,由于學生學習目的、學習方法等方面還有一定的局限性,小學生計算的正確率與準確率這兩方面的能力都相當低,因此,數學教師在小學低段頗感學生的計算能力難以提高,已經嚴重制約著學生學習數學這門科的興趣,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增強學生的數感,有效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是數學教師迫切找到捷徑路子,今天,我就小學生低段計算教學來談談我的做法,僅供數學老師參考!
一、數學教師要引導、督促學生識記有關的“法則”
小學低段數學是其它學科學習的基礎,學生對計算中的加、減、乘、除的運算的學習,對學生今后繼續學習數學影響很大。因此,數學教師要引導督促學生識記并能熟練運用“10以內的加減法”,以及“九九乘法口訣”,一年級必須掌握“10以內的加減法”,為今后學習、運用“20以內的加減法”打下基礎。數學教師要講求方法幫助學生有效識記與理解“法則”,如“10以內的加法”:2+3、5+2、4+3、8+1與“10以內的減法”:5-3、5-2、7-4、7-3、9-8、9-1,將加減法對應起來一起記憶,讓學生熟練達到脫口而出的程度,讓學生在30妙之內用筆正確做完30道基本題目。因此,要求孩子能把題目的得數都能背過。
小學低段的“法則”的識記除了數學教師的引導與督促,同時也離不開學生家長的密切配合,家長可以在市面上去購買“口算卡片”,幫助學生在游戲中去識記、理解“法則”,這樣學生既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又能夠讓家長與學生共同學習,達到識記“法則”的效果。不管是數學教師還是學生家長,在訓練學生識記“法則”的時候,要注意學生的接受能力,不要只注重識記數量不關注識記與理解的效果,同時,要求學生識記“法則”,要有連續性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數學教師要創設平臺訓練學生的口算能力
學生的計算能力的提高,應該著力訓練學生的口算能力,它是學生進行筆算的基礎,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生要做完一定數量的計算題,如果學生靠扳手指頭去數數,找到答案,這種辦法是不可取的。因此,教師要利用時機訓練學生的口算能力,比如,課前3~5題的計算題讓學生及時說出答案;合理運用《口算練習冊》,讓學生每天在課堂上用三分鐘都進行口算訓練,看學生的準確率有多高,有效提高學生的計算速度。
為了激發學生的口算興趣,教師在學生速算準確率高,要及時給予一定方式進行表彰,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奮發努力得到了成功,產生一種自豪感、成功感,對一些學生的錯題教師要耐心引導,鼓勵學生繼續努力,是會趕上其它學生的,發現學生的丁點兒進步不忘給予表揚,教師通過多種方式激發了學生口算練習的興趣,長期堅持讓學生進行口算訓練,一定會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
三、數學教師要引導學生計算的方法與步驟
正確的學習方法能讓學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借鑒其它學生的學習方法,但是要讓學生明白,不同的學生,他的學習方法自己去拿來有時是不適應的,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己去總結出來的方法,才是有效的方法,才是最佳的學習方法。學生掌握必要的學習方法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數學教師在進行計算教學活動時,要引導學生搞清楚運算其中的奧妙,讓學生能夠輕松、愉快地進行計算。
比如組織學生進行學習“8”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能夠理解“幾加幾等于8”,讓學生拿出自己準備的學具——小棒來動手擺弄出:1+7、2+6、3+5、4+4,為后面進行“湊十法”教學做好準備,這樣讓學生動手自主學習或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一步啟發學生的思維,將學生的直觀思維向抽向思維發展,逐步引導學生會用自己所學到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存在。
數學計算發現學生的計算錯誤,要及時給予指導,讓學生清楚知道自己錯在何處,應該從哪些方面去改進或明確在做題的時候應該注意些什么?學生在學校進行學習,實際上學生對知識的不斷實踐得到更多的新的認識,由于學生的年齡較低,根據小學生遺忘規律,學生對識記的東西,易于遺忘,比如在進行10以上的加減法時,學生往往在運用“滿10進一,退10減一”的規律,易出錯誤,不是忘了進一,就是忘了退一的現象發生,這是與兒童發展規律相適應的,因此數學教師要針對學生的這種現象,專門出題讓學生訓練,發現學生的錯誤,和學生一道分析錯誤的原因,及時糾正。
數學教師對學生計算過程中的知識性的欠缺,可以實行“分層目標,分層教學”。由于學生個體特征的表象,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情況,數學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分析出學生在知識與技能方面的層次,制定出不同的學習目標,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輔導。比如,對學生計算能力較差、分析問題能力較低,數學教師要多花時間去耐心輔導,督促學生完成預定的任務,對做練習馬虎不認真的學生,教師要著力規范學生的答題行為,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
四、數學教師進行計算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讓學生做到認真讀題,看清題的明示的要求,比如運算符號、單位名稱、是估算還是保留幾位小數等要求。
2.計算題時要讓學生弄懂運算的順序:有括號的要先算括號內的,有乘除的先算乘除,后算加減等,讓學生明確該題的運算順序,可以進行簡便運算的,要進行簡便運算。
3.教師要規范學生的一些習慣,比如字跡要工整,書寫要規范,不能胡亂做題。
4.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對自己所做的計算題,進行驗算,以檢查是否做對。
總之,小學低段的計算能力的培養是需要數學教師耐心、細致地工作,并非是在較短時間內就能完成的,是一個長期的工作,因此,需要數學教師在每一堂數學教學活動中,關注學生的計算,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通過數學教師和學生的同力合作是能夠達到的。
參考文獻:
[1]李明階.小學低段數學教學之我見.
[2]丁麗金.小學低段學生計算能力培養策略例談.
[3]蔡玉斌.有效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
[4]涂樸珍.提高小學生計算能力之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