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毋須諱言,目前國內的高職教育,不管是從專業設置還是從人才培養方面都與發達國家有一定的距離。我國的高職教育自創立之日起,就擔負著為國家與社會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這一人才培養目標使得高職教育與本科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有著較大的不同。基于樹立現代化教育理念,根據高職院校特色設置專業,對高職教育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 人才培養模式;專業定位;課程設置
一、高職教育與本科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不同
高職教育與本科教育在培養目標,教育內容與素質養成幾個方面有著本質的不同。就培養目標來說,普通高校以培養理論扎實,有一定學術研究能力的專業人才為目標,以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結合為根本目的;而高職教育則以培養高素質實用型技能人才,以實現服務社會,創造效益的根本目的。
第二教育內容及其側重點的不同。普通高等學校一般以專業教育為主導,課程系統主要包括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必修課等,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以及專業思考能力。這種集中單一的培養方式,容易忽略學生的特長與個性特征,忽視對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不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養成。而高職教育除了普通高校中的專業教育外,一般會安排一定數量的實踐實訓課程,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專業思維能力的同時,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既能掌握理論又能操作技能,成為創新型的復合人才。
第三個區別在于素質養成方面。高職院校比起普通高等學校更注重對學生非專業素質的培養。如在扎實打好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安排與專業相關的技能操作課程,重視學生個性與特性的發展,強調專業能力與技能素質的灌輸與養成。
二、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現狀
高職教育自創立之日起,其首要任務就是為社會和企業培養能夠服務于生產、管理第一線的應用型人才,此類人才與學術型、工程型的人才有著較大的區別。高職教育應以就業需求為導向,服務企業為宗旨,培養應用型復合人才為目標辦學。可以這么說,高職院校的專業如果不是建立在行業需求之上,或者課程設置與行業需求脫節,畢業生難以得到企業消化,辦學形態得不到企業的支撐與合作,將失去存在的意義與發展的可能性。
因此,近幾年高職院校都開始大力推行研產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這一人才培養模式無異于是對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強力保證。產學研之路確實對高職教育擴大就業有著重要的作用,且在實施過程中通過實用型課程內容的設置有效調整培養計劃與教學方案,更有利于專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在充分使用政府扶持的校內資源的同時,結合校外的企業資源,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實際操作能力,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三、當前高職專業設置存在的問題
部分院校的專業設置并未與市場需求相結合,出現市場需求的人才缺口大,而培養出來的人才市場卻不需要的局面。當前高等教育辦學的流行趨勢是向綜合性大學過渡,許多學校漸漸忘記自身的培養目標,開始盲目地追求專業設置門類齊全,甚至不少高職院校也將大部分精力投入開設新專業等事務中,而一個專業的發展需要一定的適應階段才能步入成熟期,高職院校如沒有針對性地開設新專業,勢必投入過多的師資力量與運作成本,學校也會將較多的經歷放入新專業的完善與整合中,這必然影響到對原有專業的調整與發展。
高職教育應有主動服務于社會經濟建設與企業發展的意識,培養有較強實用性的人才,且學校的人才培養應立足與服務對象的實際需求,以體現高職教育以服務為宗旨的特征。當前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往往是多樣化的,而高職開設的專業則是學校靈活主動地適應市場需求的環節,專業設置目標明確,定位準確是高職教育工作與社會需求密切結合的膠合劑。因此,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應遵循科學合理的培養模式,即在教育思想指導下,有針對性地結合人才需求目標,選擇教學內容,形成課程結構,設置相關專業的模式。
四、高職院校專業設置建議
由此可見,高職院校在進行專業定位時也應體現高職教育的特性,即不同于普通高校的本科教育,又不同于社會上的培訓機構的職業技能教育,高職專業人才應當是掌握扎實的職業文化理論,擁有必要的職業操作技能,具備實踐與創新能力的大專文化程度的實用型人才。因此,高職的專業設置應有顯著的突出性,強調對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則專業設置時要通過廣泛地調查,結合企業需要,與職業中介及用人單位加強聯系,了解企業對技能型人才的具體要求,遵循企業參與、政府協調的原則,以更好地設置專業課程,確定專業培養目標,確保培養的人才有用武之地。
綜上所述,高職教育的專業設置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的人才培養目標,就必須通過各種渠道充分有效地了解市場需求特點,以體現高職教育的辦學針對性。如專業的結構要充分符合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結構,地區產業結構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需要,充分發展當亟需的外向型服務經濟人才以及電子產業的操作型人才培養專業。且各高職院校應增強市場意識,根據學校自身的規模、教學條件、資金基礎、師資力量等因素,設置具有前瞻性的專業,打造一個或多個品牌專業,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人才供給能力。如沿海經濟發展近年來帶到了物流業、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這類行業的人才需求出現了較大的缺口,高職院校則可運用靈活的辦學機制,通過專業大類化,多專業方向培養相關人才,以擴大畢業生就業面。高職院校培養的商務型人才可選擇專業細化分類,如商務英語、商務法律、商務管理、商務營銷等方面;會計類專業可以有涉外會計、稅務會計等專業方向。通過大類專業細分化,可以使學生根據自身興趣選擇相關學習方向,也可使培養出來的人才即接受了專業大類的通識教育,又擁有能適應特定崗位需求的職業能力。而且細分化專業的方式可使多專業共享校內的教學設備、教學條件與師資資源,從而節約高職院校的教學投入成本,提高效益。
參考文獻:
[1] 張慧文.當前我國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科學與財富,2015年第16期
[2]鄭斯達,張萍.論高職院校專業設置基本原則[J].學理論中,2014年第11期
[3]王秀瑋,劉旭東.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現狀與對策研究[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2012.13(3)
作者簡介:
黃毅(1983-),女,漢族,浙江蒼南人,浙江東方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國際貿易、跨境電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