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娜+岳超
摘 要:資源昆蟲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通過分析非農林類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剖析了資源昆蟲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評體系等方面進行了教學改革探索,以提高教學質量。通過本課程的教學改革,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本課程的理解,還可增強學生解決現實生產問題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資源昆蟲學;非農林類專業;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一、引言
近年來,在中央政府對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意見指導下,很多地方院校都紛紛進行教學改革,以面向就業、與產業對接為目標,為培養高質量的應用技術人才開設了更多具有較強實踐性的選修課。“資源昆蟲學”是一門主要研究資源昆蟲生命活動規律及其保護、養殖和利用技術的昆蟲學的分支學科,是高等農林院校應用型本科的主要專業選修課之一,重點講授各類資源昆蟲(包括食用昆蟲、藥用昆蟲、傳粉昆蟲、絹絲昆蟲、觀賞娛樂昆蟲、工業原料昆蟲、飼料昆蟲等)的經濟價值、形態特征、生物學特性、繁育技術、保護技術、產品開發技術等,以便能夠更好地保護開發、利用資源昆蟲,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
由于“資源昆蟲學”這門學科側重于資源昆蟲的養殖和利用,與生產實際結合十分緊密,因此,在許多非農林類專業的選修課中也開設了本課程。通過“資源昆蟲學”課程的學習,非農林專業學生不僅能夠拓寬在昆蟲學科領域內的知識面,明確昆蟲資源和資源昆蟲及利用產業化,掌握開發昆蟲資源的基礎知識和工藝技巧,還能樹立利用資源和保護資源的雙重意識。這對學生將來從事資源昆蟲的研究、保護和加工利用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然而對于非農林專業學生來說,由于其本身昆蟲基礎知識的欠缺,傳統教學模式講授不利于學生的感性認識,無法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真正使學生將理論用于生產實踐,教學質量很難有較大提高。因此如何使學生在系統學習和掌握昆蟲學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能更好地與實踐相聯系,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進行研究和探討。
二、優化教學內容,突出實用性
目前“資源昆蟲學”教材大多都系統全面地介紹了我國常見資源昆蟲種類的分布、形態特征、生活習性、資源開發及資源化管理等。而非農林專業學生由于沒有系統地學過昆蟲分類學、昆蟲形態學、昆蟲生態學、昆蟲生理學等相關課程,昆蟲學基礎知識相對薄弱。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增加對昆蟲相關基礎知識的講授。
另外,按照教學大綱要求,本課程共32學時,而“資源昆蟲學”教材除緒論外,還有包括藥用昆蟲、工業原料昆蟲、絹絲昆蟲、傳粉昆蟲、天敵昆蟲、觀賞昆蟲、食用和飼用昆蟲、環境監測昆蟲、科學研究用資源昆蟲、法醫昆蟲以及資源昆蟲與現代產業等在內的多個章節。若要基于教材面面俱到地進行全面講解,在有限的課時內,教師只能按部就班地泛泛講授,不能使學生對課程內容有更深入的了解,更無法調動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不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基于此,我們首先要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優化。例如,資源昆蟲中的天敵昆蟲、觀賞昆蟲、科學研究用資源昆蟲、法醫昆蟲等章節內容簡單,學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可以只做簡要介紹,或由學生課下自學該部分章節內容;對傳粉昆蟲、工業原料昆蟲、藥用昆蟲、食用和飼用昆蟲等章節進行精講,并結合生產實際分析資源昆蟲目前的市場形勢、地域特點、發展前景和不足,以體現該門課程的前沿性、技術性、實用性和應用性。
三、采用多元化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
根據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需要,培養創新型應用人才是高校教育的根本目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全面提升學生的技術技能、就業質量、創業能力為目標。在過去教學過程中,資源昆蟲學教學始終保持著傳統的教學模式,即以教師為核心的灌輸式/說教式教學模式。雖然傳統教學更強調知識的嚴密性、系統性、完整性和邏輯性,但卻使原本就冗繁的教學內容顯得更為單調枯燥。授課過程中,學生以聽為主,為單向接受式學習,缺乏對資源昆蟲相關知識點的具體認識,對資源昆蟲的養殖和利用介紹更是紙上談兵,很難激發學習興趣,并導致思維的懶惰,遏制了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應用能力的培養。很顯然,傳統的教學模式不符合當前的人才培養目標,因此,教學方法的改革刻不容緩。
資源昆蟲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講授過程中,需要強調知識的實用性和時代性。鑒于此,我們在教學中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即以課堂教學為主體,加入課堂討論、課外學習等教學形式,幫助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能夠主動將理論與生產實踐相聯系。
例如,在主體教學中,教師要大量采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動畫和視頻材料,使枯燥的教學內容變得鮮活。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要多積累素材,通過查閱資料文獻,隨時關注一些涉及資源昆蟲產業的農業頻道和網站動態,如中央七套的《科技苑》《每日農經》、中國養殖網最新的相關報道等,及時地向學生介紹本課程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現狀。在拓寬學生視野的同時,加深學生對資源昆蟲的人工養殖、相關產品加工銷售等過程的了解。
課堂之余,還可通過互聯網工具,如用聊天軟件建立討論組,將在課堂中由于時間緊張而無法充分向學生介紹的內容提供給學生課下學習,特別是一些視頻材料。如資源昆蟲的養殖方法、觀賞昆蟲欣賞、昆蟲工藝品的制作方法、昆蟲的利用和產業化成功案例等相關視頻和素材。這些課外資源生動、形象,更貼近生活,內容更容易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使學生輕松接受,同時還會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靈感。另外,還可利用討論組進行師生互動答疑等環節,結合資源昆蟲產業化過程,設計實踐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組織學生廣泛討論,將課堂講授內容充分與生產實踐結合,把書本上的知識搬到現實中,使學生真正做到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學以致用。
四、采用過程性考核,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資源昆蟲學”作為一門選修課程,不僅要考核學生對本學科知識的了解程度,還要考察學生的思維和創造能力,以及應用和發展該學科知識的綜合能力。以往的考核體系主要是“結果考試”,即以期末考試成績為主,平時成績或實驗成績占較少比例。這就造成很多學生靠考前突擊復習就可以順利拿到高分,導致平時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重視不夠,缺乏學習熱情,考完就把知識全還給老師了,加劇了輕實踐重理論的不合理現狀。
過程性考核是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為及時掌握課程學習的效果,及時反饋學生對所學知識和實踐技能的掌握情況,及時調整教學進程,使教學計劃、教案不斷完善,以便實現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而進行的考核。通過過程性考核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提高學生的協作能力、表達能力、溝通能力等綜合素質。
因此,要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必須打破傳統的考核方式,采用多樣化的“過程考試”模式,把考核放在教學的各個環節。考核內容除了最后期末考試的考試成績外,還包括上課出勤情況、討論發言情況、課后作業完成情況等。由于這種過程性考核是與課堂教學同步進行的,不僅能夠加強課堂互動,還可以隨時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時調整后面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
另外,考慮到本課程具有較強的應用性特點,在考評過程中,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經常隨堂設置一些沒有標準答案的思考題,結合我國國情和產業現狀,鼓勵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精神。例如,闡述最具有前景的藥用/食用昆蟲是什么?如果你是一名村官,你將如何通過資源昆蟲養殖帶領村民致富?在課下還要鼓勵學生多動手,盡可能地在生活中嘗試將理論與實踐結合。例如,鼓勵學生小范圍的飼養家蠶,在飼養過程中觀察家蠶生物學特性以及常見蠶病,并討論如何防治;鼓勵學生采集蝴蝶、蜻蜓等觀賞性昆蟲,并制作昆蟲工藝品。同時,還可以要求學生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完成一些研究綜述、產業現狀調查或者創業計劃書的報告。這些都作為過程性考核環節計入總成績。通過這種形式,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課程的理解,拓寬學生知識面,還可以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生產實踐和科學技術結合,提高解決現實生產問題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總之,過程性考核是強化素質教育、進行課程教學改革和內涵建設的重要措施,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
五、結語
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目的是培養創新應用型人才。人才培養目標的改變需要我們改變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新的培養體系。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應用能力要求我們首先改變以往的教學觀,要從以教師中心向學生中心轉變;從知識傳授為主向能力培養為主轉變。
資源昆蟲學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非農林類專業學生中開設本課程,需要通過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采用多元化教學方法,建立合理的考評體系等多方面進行全面的教學改革,才能切實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在沒有任何昆蟲學基礎的條件下,充分激發學習的興趣,進而提高學習主動性。通過教學改革,強化本課程的實用性,十分適合目前大力推進轉型發展的高校課程體系改革需要。
參考文獻:
[1]張雅林.資源昆蟲學[M].北京: 中國農業出版社,2013.
[2]姜義仁,秦 利. 多媒體技術在資源昆蟲學教學中的應用[J]. 吉林教育,2011(5): 6-7.
[3] 宋麗雯,王森山,王國利,等.《資源昆蟲學》課程教學方法探索[J]. 高校實驗室工作研究,2015(1):22-23.
[4]武德功,杜軍利,黃保宏,等. 動植物檢疫專業《昆蟲學》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安徽農學通報,2016(12):146-148.
[5]石曉梅.淺談過程性考核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創新導報,2013(1):154-155.
[6]魏芳波,楊 濤. 高職院校過程性考核的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J]. 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33(6):127-129.
[7]雅 琳.解密昆蟲資源《資源昆蟲學》新書發布[J].出版參考,2013(33).
[8]夏如兵.建國以來中國昆蟲學的主要成就及其發展原因[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2.
[9]劉 德,莊秀延.松毛蟲資源的開發利用[J].吉林林業科技,2012,41(4):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