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楠
華僑大學,福建泉州 362021
摘 要 文章選取作為中國當下最火的社交平臺新浪微博和迄今世界上最流行的社交網站Facebook在2016里約奧運會期間的傳播特征,提取熱點評議,從框架理論視角,結合內容分析與質性文本分析方法,以此管窺中國國際形象在中外自媒體上的不同呈現。
關鍵詞 自媒體;里約奧運會;傳播新貌;國家形象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11-0041-02
1 微博和Facebook在里約奧運會期間的傳播學面貌
伴隨著受眾在參與過程中的方式、自媒體報道、互聯網社交輿論的轉變,現分析如下。
1.1 互動+社交:受眾的新型體育參與方式
從本屆奧運觀看方式的變化,VR技術的發展和日漸普及,用戶可以與主播零距離互動。里約奧運會第一次被互聯網媒體以全民直播方式。用戶通過社交媒體Facebook messanger平臺進行實時互動,獲取他們所想要看到的里約,增強感官體驗,走進現場,用一種個人化的眼光去看奧運。萬眾討論、萬眾分享在一定程度上架空了傳統媒體的解讀權,例如白巖松“段子”在微博上賺點話題和眼球,表現出了對白巖松解說的肯定,說明國家對奧運的態度,已經從嚴肅、莊重轉為親民,用“國民語言”解說奧運,“專治各種不服”“如果福原愛來扮演超級瑪麗,效果會不會更好呢”等;傅園慧網紅,“洪荒之力”成為微博熱詞,賽場的言行成為表情包;秦凱浪漫求婚何姿一時間占據了微博熱搜等,由此可見,自媒體在把解讀權還給每一個個體。
1.2 嘲諷+話題:自媒體凸顯眾生相
在微博和Facebook上,里約奧運熱議的風向略帶嘲諷。例如“里約大冒險”“安全第一、比賽第二”“中國隊請活著回來”等。微博和Facebook作為公眾平臺,人人都可以參與到奧運的討論中:孫楊遭霍頓污蔑時網友的聲援,傅園慧表情包使微博賬號漲粉驚人,帶給網民的趣味,成為微博和Facebook熱衷挖掘的話題。
1.3 個體+娛樂:公眾輿論漸趨娛樂化
網絡上的噴子和網絡暴力行為較之于上一屆倫敦奧運會減少,例如微博上網民看待劉翔與孫楊的差異顯而易見。網民更是通過微博和Facebook在網絡上貢獻令人捧腹的言論與段子,從公共輿論場的反應來看,網民情緒平和,說明公眾心態發生了轉變,表明其對奧運積極融合的姿態。
2 個案分析:孫楊霍頓事件
2.1 微博與Facebook上孫楊霍頓事件相關言論的對比
(1)在Facebook上同時以“孫楊”“霍頓”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在熱門搜索板塊發布的公開帖子中,根據發布者分為公眾網站與網民個體兩大類。
(1)公眾網站。光華日報:孫楊霸氣宣戰霍頓毫無機會。BBC中文網澳洲奧委會回應:霍頓有關孫楊言論為“個人權利” 里約奧運:孫楊200米自由泳摘金后呼吁關注亞洲游泳。紐約時報中文網:禁藥引發的奧運“冷戰”:孫楊再陷爭議禁藥風波陰影下,未完結的孫楊與霍頓之爭。南洋商報:中國泳協要霍頓向孫楊道歉奧委會:支持言論自由對手間應互相尊重霍頓又開口了!抨擊孫楊后漲30萬粉絲。看中國(紐約):挺孫楊抵澳霍頓粉絲漲3萬網友驚呆。DW:霍頓譏諷孫楊“藥罐子”惹風波此文中引用《環球時報》的相關報道與中國社交媒體的反應孫楊預賽出局中國游泳隊再上風口浪尖。洛杉磯華人咨詢網:霍頓承認:禁藥騙子論是有意謀劃為亂孫楊心神(來源鳳凰體育)。溫哥華華人資訊網:各國網友攻陷霍頓社交平臺:向孫楊道歉!
(2)網民個體。安藤祺:“孫楊永遠第一。霍頓是誰我不知。有這樣的冠軍素質也是醉了。”Dyan Yeung Luen:“對于抨擊孫楊的人,送你們一句,別把無知當個性,多讀書,多分析,才能提高自我!外媒不是救星,CCTV也不是真理,關鍵的是自己要有分辨能力!”謝侑霖:“超北爛的講評,重點不是中國孫楊,也不是澳大利亞Horton,是一直說澳大利亞Guy是‘給。”Shoun Wang轉發騰訊網娛樂相關文章“‘段子手白巖松這樣談霍頓侮辱孫楊事件”并做出以下評論:“作為體制內發炎人的‘段子手白眼松‘怒斥霍頓是‘混蛋,難道孫楊就不可以是騙子嗎?作為謊話連篇的CCTV的代炎人,好意思說別人?作為舉國體制內的運動員,難道能獨善其身?忘了馬家軍?忘了廣島亞運會?”
(2)在微博上同時以“孫楊”“霍頓”為關鍵詞進行搜索,社會各界人士紛紛發微博,現截取部分微博言論以作分析。
(1)具有社會影響力的大V,幾乎每條微博底下都有大量網友轉發、評論、點贊。
大V用戶微博言論相關數據。王思聰:呵呵,硬按者別人頭讓人道歉這事兒只有在中國才好使,拿出去使別人可不吃你那套呀此條微博轉發數7萬,評論65萬,點贊數16萬。李易峰:恭喜孫楊祝賀傅園慧和徐嘉余同樣期待孫楊在1 500米決賽給霍頓一記響亮的耳光讓他知道我們有的是男人的陽性而他是陰險造謠者的陰性此條微博轉發數34萬,評論13萬,點贊數135萬。
(2)普通微博用戶通過微博平臺發泄愛國
情緒。Phil-King:誰知道霍頓的地址?我要給他寄點藥治治他的腦殘。喋喋喵FF:活了這么多年,一直聽說有城墻厚的臉皮,現在終于見識了一下,恐怕原子彈都無法撼動。
2.2 研究發現
從孫楊霍頓在中外自媒體上引發的熱議來對比分析,可得出以下研究發現:
(1)自媒體為公眾提供各抒己見的平臺。在微博和Facebook上,不少網友對孫楊霍頓事件進行熱議,不少微博引述霍頓接受《悉尼先驅晨報》采訪時的言論,認為澳大利亞方面是在對勁敵中國隊進行“心理戰”;還有人認為,孫楊招致攻擊恰恰說明中國游泳隊近年來取得長足進步,并指出“奧運賽場唯一值得中國人在乎的就是美國……其他國家的人或事都是過眼云煙。”也有人認為,孫楊這樣的頂尖運動員承擔了太大的壓力。不論微博抑或是Facebook,言論雖可一分為二,但均具有壓倒性偏向,例如王思聰和李易峰一更博,一躍躋身微博熱搜榜,對比公眾對于這兩位名人所發微博的反應,王思聰微博底下謾罵、嘲諷、調侃聲一片,評論數高達65萬,而李易峰站在多數網民的角度,獲得大量轉發與點贊。Facebook上的相關言論亦呈現觀點不一但仍有所傾向的鏡像。據此,公眾通過自媒體動動手指以表達自我情感態度偏向的現象可見一斑。
(2)自媒體為公眾提供發泄情緒的垃圾桶。議程設置理論同樣適用于自媒體,當自媒體都在各自平臺上關注某事件,公眾的視線亦隨之轉移,關注并進行討論,形成了輿論場。孫楊霍頓事件正是自媒體在進行議程設置的安排所造成的結果,我國媒體傳達了霍頓賽后采訪言論,卻未能展示給公眾霍頓領獎后的言論:“孫楊游得很好,很感謝他游出的成績,這讓我們的競爭顯得更加彌足珍貴。”以及孫楊霍頓在領獎后握手的細節,并非國內外微博、Facebook所呈現的劍拔弩張,水火不容。由此可見,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公眾所看到的世界是經過自媒體議程設置的世界。
(3)自媒體為公眾提供呈現國家形象的鏡像站。本文所探討的重點在于在2016里約奧運會期間中國國家形象在自媒體上的呈現與建構,即國家形象的媒體形象。據相關數據調查與前文分析可知公眾通過自媒體自發參與里約體育賽事熱門話題討論的程度大大超過往屆奧運會,無形中對于中國國家形象的建構與再呈現帶來裨益與損害。一方面,微博上使用“勇奪亞軍”“喜獲銅牌”等詞報道比賽,網民則表現出為“失敗者”鼓掌的坦然,本屆奧運會,網絡輿論場平穩寬容的國民心態,看重獎牌背后的體育精神。以此中國國家形象得以提升。而另一方面,自媒體無限放大奧運會中遠動員的一些矛盾,具有一定的煽動性。此次里約奧運會上的一系列諸如裁判錯判、國旗標志錯誤、接力重賽、嗑藥等“烏龍”事件,全都發端于自媒體,傳播甚廣,尤其在孫楊霍頓事件中,事實情況是大多數中國人對此議題無感,可把微博上因此事發表過激言論的人數除以14億,便可知比例,除了微博上群情激憤,不少網友在Facebook上留言評論力挺孫楊要求霍頓道歉,評論區充斥著侮辱性歧視性言論,偏激甚至素質低下粗俗,因而微博與Facebook成了不理智愛國情緒的宣泄口,上升到國家層面,這無疑對于中國國家形象的建構有所損害。
3 結論
本文運用內容分析與文本分析相結合的方法,著眼于傳播學視角,探索自媒體中具有代表性的具體形態:微博和Facebook在里約奧運會期間的使用情況,得出自媒體在此次奧運會中的傳播新貌,以及對中國國家形象呈現的正負效應。
參考文獻
[1]孫英春.跨文化傳播學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愛德華·霍爾.沉默的語言[M].劉建榮,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3]呂辛福.微博客的新聞傳播特征分析——以新浪微博為例[J].今傳媒,2010(8):71-72.
[4]李林容,黎薇.微博的文化特性及傳播價值[J].當代傳媒,2011,(1):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