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玥
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我國互聯網金融在近幾年發展十分迅猛,作為一種新興產業,它對傳統的金融業造成了一定沖擊,同時其自身的金融風險也在增強。在“互聯網+金融”的雙重特性下,非常有必要從法律監管、互聯網技術與安全、信任、認知等四個方面來剖析互聯網金融的風險,并針對這四個方面提出防范風險的措施對于推動互聯網金融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金融風險 風險認知
互聯網金融是通過互聯網技術和工具進行資金融通和支付及相關信息服務的一種現在金融發展模式。近幾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及其向金融領域的滲透,互聯網金融已在我國蓬勃興起,短短幾年時間,各種互聯網金融產品不斷出現,推動了整個金融業的快速發展。但同時,互聯網金融也集聚了風險隱患,由于缺乏相應的法律制度與行業標準,互聯網金融市場主體魚龍混雜,產品品質參差不齊,導致整個互聯網金融業違法犯罪案件頻發,如自2015年以來,江蘇某地市級發生金融投資類企業經濟犯罪案件30余起,受害者人數達千余名,涉案金額數億元;武漢盛世財富涉案金額近20億,旗下的14家門店全部無法匯兌本息。互聯網金融案件的頻發生給這個社會帶來了極大的危害。
一、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界定
互聯網金融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金融全球化進程的推進應運而生的新興產業,它是通過互聯網技術和工具進行資金融通和支付及相關信息服務,是互聯網平臺與金融業務的產物。
互聯網金融風險是在進行互聯網金融業務時發生損失的可能的風險。互聯網金融的風險除了有傳統金融面臨的風險之外,也存在著互聯網金融特有的風險。由于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金融”模式,它依托于互聯網,許多互聯網金融企業并不能很準確的認定用戶身的真偽,這對企業就存在著一定的風險。
二、互聯網金融的風險類型
目前,在互聯網金融發展實踐中存在的風險主要有以下四種:
1.法律監管風險
我國有關金融的法律法規的規制對象主要是傳統金融領域,由于無法涵蓋互聯網金融的眾多方面,更無法貼合互聯網金融的獨有特性,這使得監管風險成為互聯網金融的潛在風險;
互聯網金融監管風險一是主要來自分業監管模式與混業經營模式的不匹配,互聯網金融領域普遍存在跨行業,跨部門等特點,互聯網金融企業包括線上支付和線下支付,經營范圍有銀行業務,證券業務,保險業務等多種業務模式,幾類金融業務進行深度融合。而混業模式出現的壞賬率,信息披露,風險準備金等內容都未納入監管范圍,這可能導致監管風險加速聚集;二是主要來自于有關互聯網金融市場的企業準入標準、運作方式的合法性、交易者的身份認證等方面,尚無詳細明確的法律規范。互聯網金融企業極易進行非法經營,出現的非法吸收公共存款,非法集資等累積了不少風險。部分網民對于法律缺失、監管的風險還不是很清楚,容易陷入盲區,影響了互聯網金融的正常發展。
2.互聯網技術與安全風險
互聯網金融將金融與互聯網結合在一起,風險顯而易見。互聯網金融是建立在互聯網技術的基礎上的,如果技術不過關,互聯網金融交易平臺和容易遭受惡意攻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是由于互聯網技術還不夠發達,越來越多的不法分子利用互聯網進行金融犯罪,交易者身份的真偽性難以確認,存在著較高的消費者信息泄露及受欺詐、誘騙等風險。如2012年,我國最大的程序員網站CSDN的600萬個個人信息和郵箱密碼被黑客公開,引發連鎖泄密事件;2013年,中國人壽80萬名客戶的個人保單信息被泄露。這些事件都使互聯網金融的數據安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二是互聯網金融平臺因技術缺陷在某些特殊時刻無法及時應對短時間內突發的大規模交易,這也會產生不良后果。該風險主要存在于“七夕”、“雙十一”、“雙十二”等打折促銷日。由于巨量網上交易集中在一天甚至某個時點,數據量遠遠超于日常基準數量,極易出現系統不穩定、服務器故障等問題。直接導致頁面崩潰,銀行支付系統擁堵等現象。
3.信任風險
信任風險是指互聯網金融交易者在約定的到期日內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其義務的風險。相比傳統金融業務,互聯網金融業務更加靈活,方便,客戶根據互聯網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但這對于金融企業也存在道德風險。由于互聯網上的金融交易都是以數字的形式實現的,如果互聯網信任體系構建不完整,或者是交易者的信息不透明,交易雙方互不見面,只通過互聯網聯系,交易者之間在身份確認、信用評價方面就會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信用風險極大,同時缺少第三方監管機構的監測,這就使網貸平臺出現嚴重的信任危機。
4.認知風險
互聯網金融創造了新的業務技術,交易渠道和方式,但其主要的功能仍然是支付清算,資金融通等方面。由于互聯網拓展了金融交易的邊界,許多仍停留在傳統金融意識上的人被納入金融的服務范圍,這部分人的風險識別和承受能力比較欠缺,一些非理性的不正當的事容易發生,這就提高了風險的可能性。
二、加強互聯網金融風險防范的措施
1.建立健全法律法規,使監管有法可依
互聯網金融要想持續健康地發展就必須建立健全互聯網金融監管法律法規。加強行業自律,與監管形成合力。一是要及時補充修訂現行金融法律法規。我國金融法律立法大多是基于傳統金融行業和業務,互聯網金融的相關內容極少提及,需要補充必要的條款、修訂相關的金融法律。二是要加快出臺針對互聯網金融的專門性立法。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立法滯后,目前涉及互聯網金融相關內容的法律較少,要從信息網絡安全維護、社會信用體系構建、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等幾個方面搭建互聯網金融的法律體系并加速立法的進程。三是要更新完善互聯網金融現有的法律法規。因此要盡快制定出互聯網金融的法律法規,規范互聯網金融機構運行規則和經營范圍,使監管有法可依。
2.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管理,提高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效率
完善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技術和信用體系,降低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風險是重中之重。應提升防火墻和數據加密等關鍵技術水平,實行網絡身份認證和實名制,規范互聯網貸款信用額度。嚴防網絡安全風險,加強技術檢測。網絡系統安全隱患使得消費者各類私密的交易信息在網絡傳輸過程中有可能被非法篡改或盜取,對消費者的金融隱私權造成嚴重損害。從事互聯網金融的企業必須通過刪除或修改計算機設備的服務程序等辦法來解決其軟硬件方面的缺陷,防止來自網絡的惡意攻擊,嚴防客戶資金被盜用、資料被竊取。同時,要對交易者信息的真偽性進行確認,防范消費者的信息被泄露,受到欺詐和誘騙。此外,對于“雙十一”等打折促銷日,應改善系統不穩定、服務器故障等問題。防止因人數過多造成頁面崩潰,銀行支付系統擁堵等現象。
3.加快征信體系建設,加強信息披露
改善互聯網信任體系,加強交易者的信息透明度,交易者之間在身份確認、信用評價方面存在的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可建設完善的征信體系,采取建立金融信用基礎信息數據庫等手段,使交易各方參與者的信息都能夠透明化和對稱化。同時加強第三方監管機構的檢測,建立一個統一的數據平臺,來規范互聯網數據。擴大平臺規模,制定平臺設立標準和監督機制,同時提高平臺負責人的水平保障投資人的權利,消除發起人的顧慮。
4.加強人們對互聯網金融風險的認知,樹立正確的互聯網金融風險觀念
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有著很大區別,在互聯網金融發展還不十分完善的情況下其自身風險較之傳統金融有所增強,因此,加強人們對互聯網金融風險的認知,樹立正確金融風險觀念極為重要,主要可以通過多普及關知識,對于互聯網金融創造的新的業務技術,交易渠道和方式,給予相關的講解和使用方法,主要還是在支付清算,資金融通等方面。由于互聯網拓展了金融交易的邊界,就要加強仍停留在傳統金融意識上的人的風險識別和承受能力,防止一些非理性的不正當的事發生,降低風險發生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劉楠楠.中國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及監管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4.
[2]許雯.互聯網金融的風險及其防范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15.
[3]喬仁鋒.我國互聯網金融面臨的風險與優化措施[J].現代經濟信息,2014,(06):345+353.
[4]姚國章,趙剛.互聯網金融及其風險研究[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02):8-21.
[5]龍宇晨.互聯網金融風險及監管制度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2016.
[6]鐘范田丁.互聯網金融風險控制策略研究[D].西南科技大學,2014.